(記者 沈加軍)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公司CEO馬斯克透過影片連線表示,特斯拉公司不會收集敏感或私人資料,他保證中國客戶的資料會得到充分保護。這段表述迅速引發輿論關注,特斯拉遭到的質疑其實也是所有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中共性的安全困境。近年來,各種App肆無忌憚收集個人資訊成為眾矢之的,面對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政府加快相關立法程序,最大限度保護個人資訊保安。
類似電動汽車高精度定位的感測器收集資訊,可以展開大資料分析的情況並不少見。隨著網際網路App應用的普及和人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確實日益凸顯。惡意程式、各類釣魚和欺詐資訊繼續保持高增長,同時駭客攻擊和大規模的個人資訊洩露事件頻發,與各種網路攻擊大幅增長相伴的是大量網民個人資訊的洩露與財產損失的不斷增加。面對這種局面,相關主管部門多年來從未放鬆監管,App專項治理步伐不斷加快。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持續開展了相關工作,包括制定相關國家標準規範,指導督促企業平臺落實個人資訊保護義務,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的專項治理。目前,《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一法律的頒佈和實施,將對個人資訊保安保護髮揮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國憲法、民法、刑法均對洩露公民個人隱私問題明令禁止,但是個人資訊獲取的技術革新速度更快,這給相關立法工作確實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這意味著,立法保護的工作時刻不能放鬆。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從國家層面建立專門性的個人資訊保護系統,自上而下形成一條從中央到地方的個人資訊保護網路。
“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在加快數字發展的同時,特別要加強個人資訊保護。除加強立法、加大打擊力度外,守護個人資訊保安,還需關口前移,落實監管、企業、網路主體等資訊採集方的主體責任,尤其需要強化內部監管和自律,形成協同共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