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一名奧地利哲學家。他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其研究領域主要在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數學哲學等方面。1939年至1947年,任教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只有1921年的《邏輯哲學論》、一篇論文、一篇書評以及一本奧地利小學生的字典。其遺作《哲學研究》在去世後出版,被認為是引導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

維特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對人類生存本質有著深刻的感知。早年維特根斯坦家族有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氣氛,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贊助人,勃拉姆斯、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裡的常客。維特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面表達障礙的維特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另外維特根斯坦十分喜愛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的著作。然而“不幸”卻很早就與這位哲學家如影隨形,孤獨和抑鬱充滿了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據其傳記作者威廉·巴特利(英語: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證,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裡,包括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戀者,這其中的兩個兄長漢斯和魯道夫早年分別自殺,此後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雖然放緩了對子女們的嚴厲,青年路德維希卻仍然常常有令羅素擔心的自殺傾向,據稱其本人參加一戰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的另一個兄長庫特·維特根斯坦在戰場上被俘前自殺,在戰爭裡倖存但致殘的最後一位兄長,保羅·維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單臂鋼琴家。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於1889年4月26日生於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Leopoldine Kalmus),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他的家族是奧匈帝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家庭。路德維希在八個子女中排行最小,有著四分之三的猶太血統,於納粹吞併奧地利後轉入英國籍。維特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裡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結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透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在度過了三年的不愉快後,更帶著大學考試的失利離開。

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十歲時就製出過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志向在於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然而,玻爾茲曼於1906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隨後維特根斯坦又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1908年,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於對數學基礎的興趣,維特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基礎(英語: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後,維特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後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特根斯坦作為志願兵積極入伍,在戰場上完成了標誌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向(英語:Linguistic turn)的《邏輯哲學論》的初稿。

《邏輯哲學論》後他認為所謂的哲學問題已被解決,於是懷著貴族式的熱忱前往特拉滕巴赫,投入格律克爾倡導的“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維特根斯坦在這裡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傢伙”,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傢伙提出的收養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特根斯坦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民”,結束了鄉村教師的職位。

作小學教師“失敗”之後,維特根斯坦先是在一個修道院裡作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後來其姊瑪格麗特(英語:Margaret Stonborough-Wittgenstein)由於擔心他的精神狀態而設法要求其協助設計並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後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築物,使維特根斯坦獲得了建築師的身份。1927年,維特根斯坦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並應邀參與一些活動,與石裡克、魏斯曼(英語:Friedrich Waismann)等成員有過交往,然而維特根斯坦拒絕加入他們的圈子。

1928年春在聽了數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後,維特根斯坦重新萌發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1929年,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後,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並於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特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生家中與世長辭。他在逝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諾曼·馬爾科姆(英語:Norman Malcolm)形容這句話是“出奇的感人的話語(strangely moving utterance)”。在劍橋大學教師墓地(英語:Ascension Parish Burial Ground, Cambridge)為維特根斯坦舉行了一個天主教葬禮。杜瑞後來說他一直困擾於是否這樣安排葬禮是合適的。

維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學及其語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代表了橫貫其一生的哲學道路的兩個互為對比的階段。

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來自弗雷格的現代邏輯學成果、羅素與懷特海寫的《數學原理》和G.E.摩爾的《倫理學原理》。

維特根斯坦受到叔本華、尼采以及幾個世代之前日耳曼浪漫主義者的影響。理性試著要做卻做不到的,就是研究自己;理性無法超過為自己設下的限制,如無法描述自身的限制(“我並不身處於我的世界之中,我是我的世界的疆界”)。人們無法說明什麼事物存在於理性的限制之外,即是無法說出“無法說出的事物”。處於科學研究限制之外的則是價值的問題,以及關於價值、上帝與宗教的問題。《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指出一條明路:“凡是無法說出的,就應該保持沉默。”指出哲學的疆界與理性的限制之外存在著繁多經驗。

《邏輯哲學論》對哲學仍抱持正面的尊重,乃至於尊崇的態度,但之後的《哲學研究》卻認為過去的許多哲學問題都源自哲學家對語言的錯誤理解與使用,使哲學成為空洞的形而上學。哲學的當下任務在於,按照日常語言的規則講話,在具體用途中考察語詞的意義,來治療這種病症。哲學因此成了某種形式的療法。

維特根斯坦的前後期思想轉變很大。維特根斯坦著作《哲學研究》的哲學思想的形成, 得益於弗蘭克·普倫普頓·拉姆齊(FrankRamsey)的重要影響。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序言中說明其前期著作犯了嚴重的錯誤,提到:“因為自從16年前我再次開始專注於哲學以來,我不得不承認我在第一本書中的重大錯誤。 來自拉姆齊的批評和幫助,這使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這些錯誤(某種程度來說,我自己幾乎無法意識到)。 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中,我與他進行了無數次對話,討論了這些錯誤。” 然而,他也說過要把前後期著作對比,以前期著作作為背景來理解後期哲學。維特根斯坦思想轉變來源於他自己的長期的獨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師或朋友的幫助。

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富有激情、深刻、熾熱並且有統治力。

羅素肯定並高度讚揚維特根斯坦早期邏輯哲學思想的結晶《邏輯哲學論》,並且坦言他後來的哲學深受自己學生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的深刻影響。但羅素不接受甚至否定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哲學研究》(包括“藍色筆記本”和“褐色筆記本”)的思想,從而由哲學思想上的根本分歧導致私人關係上的致命裂痕。對維特根斯坦自己而言,其後期哲學才是他哲學使命的真正歸宿,而不是《邏輯哲學論》。事實上《哲學研究》也是西方當代哲學中最難解析的思想,它以淺易語言的外表潛藏著深邃晦澀的創造性思想,既不是邏輯哲學和分析哲學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科學哲學,又不屬於歐洲大陸居主導地位的現象學、存在主義哲學和結構主義(包括解構主義)哲學。《哲學研究》是維特根斯坦獨有的思想體系,既批判了邏輯哲學體系的具體形式性的侷限,也超越了歐洲當代形而上學哲學體系在延展性與周延性之間產生衝突的痼疾。這正是維特根斯坦超越當代其他西方哲學家的卓越天賦所在。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指責中方代表“不可理喻”?“主子被懟了,狗當然會衝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