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擁有570萬人口,地處世界的其中一個十字路口,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其發展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運輸、通訊和旅遊中心。但就農業而言,這樣的地理條件卻可謂是寸土寸金。
...
但...這些年新加坡為了實現自己種菜也算是煞費苦心,看著總有點重新定義種菜的意思...
這不,停車場改菜園子就提上了日程!
新加坡食品局為建屋發展局管理的七個多層停車場頂樓地段展開的城市農耕發展專案招標活動,總共收到競標業者提交的19份計劃書。
上個月23日,新加坡宣佈推出第二批的多層停車場頂樓地段,供有意進行城市農耕專案的業者競標承租。租約為期三年,到期後可獲准續約最多兩次、每次為期三年。地段將可用來耕種蔬菜和其他可食用農作物,也可進行包裝、存放收成等相關活動。
其中,位於裕廊西52街的單一地段最搶手,共吸引八方人馬競標。
武吉班讓日拉邦路、兀蘭環路,以及三巴旺的坎貝拉路和坎貝拉連路的三個集體地段也吸引三到四名業者競標。
當局將根據標價、產量、農地設計和市場營銷計劃進行評估,並會在較遲時候公佈招標結果。
食品局已在去年9月頒發首批、共九個多層停車場頂樓地段,作為城市農耕用途。
由於新加坡的土地資源有限,所以新加坡發展城市農業,打造“都市花園”。將農業的空間佈局緊湊化、極致化,包括像城市屋頂、多層停車場的屋頂空間和高架橋都是打造綠色的沃土。近年的政策也更是強調了農業技術的發展推進,如室內農業和人工智慧在農業中的使用。
而在最近的一份宣告中,新加坡將為一個新的農業科技基金(取代當前的農業生產力基金)出資6000萬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2.92億),旨在透過農業食品技術發展賦予農民創新力量。
該基金為新加坡《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規劃的一部分,由新加坡教育部(MOE)、國家發展部(MND),永續發展和環境部(MSE)、貿易與工業部(MTI)和交通部五部門聯合主導,為城市綠化、可持續生活和綠色經濟各方面梳理和制定新加坡未來十年的綠色目標。此外,新加坡希望在新的農業科技基金的支援下,能夠達成“30·30願景”這一目標。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Heng Swee Keat)說:“技術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將開啟新的可能性。我們利用技術克服了水資源和土地的限制,也將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同樣的事情。”
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