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喜歡喝咖啡嗎?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突然喜歡上了喝咖啡。原來一直覺得這東西苦了吧唧的,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但最近喝了幾 次,你別說,還真有點上癮。本著不懂就要研究的精神,我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萬萬沒想到,咖啡是一個遍佈全球的巨大產業鏈。咖啡相關的從業人口超過了3000萬人,咖啡豆是發展中國家出口價值排名第二的商品,而排名第一的是石油。咖啡也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它每年能賣出4000多億杯。我掐指一算,能繞地球1300多圈。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咖啡是如何風靡和改變世界的。
美洲
大約在公元800年,非洲東北部的衣索比亞地區有一個放羊小夥。有一天,小夥放完羊之後發現。有幾隻羊格外興奮,大晚上都不睡覺。然後連續好幾天,羊群中總有那麼幾隻羊變得很興奮,所以小夥就開始留意它們白天吃的食物。最後小夥發現,當羊吃了一種紅色果實之後就會變得興奮。我們現在知道了,羊吃的紅色果實其實就是咖啡果實。而羊之所以變得興奮,就是因為果實當中含有咖啡因。當地人發現這個特性之後,就開始咀嚼咖啡果實以起到提神和止疼作用。而且他們還會把果實搗成泥,製作成既充飢又提神的方便食物。
咖啡樹
衣索比亞
到了公元1000年以後。這種神奇的食物跨過紅海,透過葉門的摩卡港傳到了阿拉伯世界。咖啡在這裡,迎來了第一次大發展。不過起初的阿拉伯人也是以吃果肉為主,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核上面。直到200年之後,一名土耳其人偶然發現,烤過的咖啡核香氣撲鼻。再把咖啡核磨成粉一衝飲,不僅操作簡單,而且提神效果還非常顯著。這一重大發現,讓咖啡的發展真正地走上了快車道。此時也正值阿拉伯帝國時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教徒,不遠萬里來到聖城麥加朝聖。而咖啡就是當時的必點飲品。在朝聖結束之後,教徒們就把咖啡的美譽帶回了各自的國家,也傳播到了阿拉伯以外的世界。隨著需求的不斷增加,咖啡樹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提高。不過當時的阿拉伯人也挺雞賊,他們只出口烘焙好的咖啡豆,而咖啡樹和咖啡種子是明令禁止出口的。所以當時的歐洲人想喝一杯咖啡,那得看阿拉伯人的臉色。這一控制就是300多年。直到進入17世紀以後。荷蘭商船可以繞過南非好望角,透過海路與非洲東部國家聯絡了起來,咖啡樹才因此被帶回了荷蘭。
葉門
咖啡樹被帶回荷蘭之後,也迎來了第二次大發展。17世紀的荷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在鼎盛時期,有上萬艘荷蘭商船往返於世界的各個角落。它的對外貿易額佔到了全球一半。由於咖啡樹不適宜在歐洲種植,所以荷蘭利用自己的優勢把咖啡樹帶到了印度、印尼和巴西等國。歐洲人終於可以喝到一杯相對便宜的咖啡了。而咖啡店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並且數量呈指數型增長。不過咖啡之所以能在歐洲迅速傳播,其實還有一些歷史原因。
瘟疫面具
歐洲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直伴隨著瘟疫,只要人口一增加,經濟一發展,瘟疫幾乎是緊隨其後。當時的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直接飲用河水是不乾淨的。所以很多歐洲人是不喝水的,他們每天就是喝啤酒。可每天喝啤酒就會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況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喝啤酒。而咖啡館的出現就為這些人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不同的職業、不同的階層,甚至不同國家的人都會聚在咖啡店裡。當時的人們也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大家來到咖啡店就只能是聊天。而聊著聊著就出現了機會,出現了靈感。
老式咖啡館
比如說愛好炒股的人會在店裡進行原始的股票交易,而這家咖啡店就發展成了倫敦證券交易所。經濟發展了,人們有錢了,借貸需求也相繼產生了,一家聚集借貸人士的咖啡店就發展出了銀行。圍繞海上貿易的人聚在一起就產生了各種貿易公司。訊息靈通的人聚在一起就產生了報紙和媒體。說到這我就突然想到了一個段子,說是北方人喜歡喝酒,越喝越迷糊。而南方人喜歡喝茶,越喝越清醒。北方人喝多了就開始吹牛,南方人清醒了就開始談生意。雖然這僅僅是個段子,但茶和咖啡確實能讓人保持清醒。不過除了生意人之外,藝術家們也格外熱衷於咖啡店。比如說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貝多芬、巴爾扎克等人都是咖啡店的忠實愛好者。因為只要花上一點錢,他們就能和志同道合的人在咖啡店裡呆上一整天。不過老師講,當時咖啡店的環境那是相當一般,而且咖啡的口感也敢恭維。主要是太粗糙,渣子也很多。不過相較於北美人民來說,這已經算是很幸福了。
波士頓傾茶事件
讀過高中歷史的都知道,北美洲曾經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而殖民地人民根本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店裡品嚐一杯純正的咖啡。他們只能喝一些當地產的土茶葉。可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需求,英國殖民者也不會放過。為了打擊北美本土的茶葉市場,英國明令禁止殖民地人民販賣私茶。然後英國東印度公司以低於市場50%的價格傾銷茶葉,以便徹底擊佔領北美市場。可是沒想到這一舉動,引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反抗。其中波士頓的一些青年就把船上的茶葉倒進了大海,而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在這起事件發生之後,北美人民掀起了抵制茶葉的浪潮。而咖啡則順勢成了人們的首選飲品。隨著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爆發,咖啡也跟隨軍隊傳遍了美國的各個角落。尤其是融入軍隊,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軍需食品。
喝咖啡
在一戰爆發之後,咖啡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而美國人則當起了中間商的角色,他們從巴西等國進口咖啡豆,然後再把加工和烘焙好的咖啡豆賣到歐洲。在戰爭爆發第一年,美國人出口了180萬公斤的咖啡豆。到了第二年,這個數字猛增到了4.5億公斤。同時,美國也替代歐洲成為了咖啡豆的最大買家。而此時的歐洲人也圍繞咖啡進行著激烈對抗。在一戰期間,德國的海上貿易線幾乎被完全切斷。德國人為了保證咖啡供應,政府完全接管了咖啡的進口、加工和分銷。德國人一方面是以高價從瑞典等中立國購買咖啡,另一方面是努力尋找咖啡的替代品。比如說當時會把穀物和菊苣壓碎,然後再和真咖啡一起烘焙,這樣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咖啡的依賴。
種植咖啡樹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其實已經有了速溶咖啡。但是由於口感極差,據說像洗腳水一樣,而且還經常沖泡不開,所以速溶咖啡並沒有被大家所接受。很多士兵為了喝上一口現磨咖啡,他們會隨身攜帶各種咖啡用具,有磨豆的,有滴濾的,有帶壓力的。一個成熟計程車兵在10分鐘內可以煮出一杯咖啡,超過10分鐘那一般都是新兵了。不過到了二戰時期,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就沒這麼複雜了,咖啡也迎來了它的第三次大發展。
咖啡
在一戰結束之後,全世界的咖啡豆產量進一步提高,咖啡的價格也隨之下降。當時的美國已經成為了咖啡的最大消費國,現磨咖啡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到了1938年,巴西的咖啡豆已經多到賣不完了。於是巴西咖啡協會就邀請雀巢公司來解決這個難題。而雀巢公司也不負眾望,他們把製作奶粉的工藝用在了咖啡上面,然後就製作出了相對好喝的速溶咖啡。但速溶咖啡畢竟和現磨咖啡是不一樣的,所以它也遲遲沒有開啟市場。但隨著二戰爆發,速溶咖啡以方便快捷的優點成為美軍標配。速溶咖啡也搭上這趟快車迅速擴散到了全世界,另一種搭上快車的飲品就是可樂。
可樂
在二戰結束之後,速溶咖啡已經佔有了一席之地,咖啡館也已經遍佈了歐美各國。但雖然都是喝咖啡,每個國家卻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喜好。比如說美國人喜歡喝比較清淡、稀一點的咖啡。義大利人喜歡喝濃縮咖啡,法國人好像對咖啡品質不太在意,而英國人還是比較喜歡喝茶的。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以星巴克為代表的意式咖啡,伴隨著全球化迅速擴張到了全世界。雖然星巴克算不上最好喝的咖啡,但它確實是促進了咖啡文化在世界各國生根發芽。就像我們一開始說的,咖啡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無比的產業鏈。而這個產業鏈還在繼續擴大。不過有意思的是,咖啡豆的主流品種其實就兩種。一種是阿拉比卡,另一種是羅布斯塔。阿拉比卡好一些,羅布斯塔次一些。所以大家喝咖啡的時候可以儘量選擇阿拉比卡,但要是喝速溶咖啡那咱就別要什麼腳踏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