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和《哪吒之魔童重生》給國漫帶來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們不但讓中國觀眾看到了國產動漫崛起的希望,也造成了一種信賴,有時候成了一種錯覺——會覺得只要是封神和西遊系列的片子都有可期待空間。
然而,這樣想太天真了。
《西遊記之再世妖王》用同樣的元素去編故事,觀影體驗卻差遠了。
且看看這是怎樣的故事吧。
一日他們師徒四人來到五莊觀,就是產人參果的那家神仙。
與原著不一樣的是,果樹下面有個世界上最厲害的妖解開了封印,意欲禍亂三界。
在原著基礎上再創造,這種製作本身無可厚非,但遺憾的是整個呈現過程沒有給到人新鮮的體驗,甚至只有牴觸的情緒。
在昕玥看來,這款齊天大聖幾乎是近年來最差勁、最不討喜的一位。
他到底有多糟糕?
首先是暴力,從語言和肢體兩個方面去呈現。
不管遇到誰,從狡黠狹隘的道觀仙童,到老實憨厚的各位土地神,到“天真可愛”的“真氣”小朋友,到面目可憎的妖王元帝,這位孫大聖一張口就兩句,要不就是“去你的(某個F開頭的英式粗口翻譯成中文時,這個詞也在其中)”,要不就是“什麼狗屁……”。
活脫脫一個市井形象,全然不顧孫大聖是高等學府畢業(菩提老祖門下)這個前提。
而暴力出擊從來不需要緣由。
被捱打的土地神一邊慘叫一邊哆哆嗦嗦地解釋。
而同樣是改編的《大聖歸來》中的大聖會給人很酷的感覺,但是也不會對無辜之人動武,對初次見面的江流兒態度相當溫和。
《再世妖王》是表達了喜劇效果呢還是酷化了大聖的形象呢?
昕玥只有一種莫名其妙之感,覺得螢幕戾氣瀰漫。
其次是無來由的喪和醜。
《哪吒之魔童重生》中的哪吒是以“喪”為特點的,煙燻妝,大疏牙,走路兩手插褲頭,說話句句充滿自嘲,由裡到外都散發這種“喪”的氣質。
哪吒平時的順口溜:“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但是這位魔丸降生的哪吒喪卻很奇妙,他不會傳遞悲觀的情緒給觀眾,反而會讓人看到其內心的無奈和暗暗抗爭精神的湧動,繼而對他產生同情和期待。
他喪都是有來由的,是因為魔丸出身註定要被壓制和毀滅,他一身的活力無處釋放。
又因為藏在他身體裡巨大的能量在召喚著他去衝破這些束縛,使之在無奈和不甘之間無法安寧,只能以自嘲來調和內心。
他沒有像原著的孫大聖那樣有報恩於唐僧而護送他去西天的目標,又因為功力的未恢復而無臉回花果山當大王,一下子人生非常迷茫。
所以他很喪。
估計是看到別人用“喪”做出來的料理很香很有味兒,王大導演也依樣畫葫蘆,《再世妖王》的大聖也很喪。
湯圓用糖煮是好吃,但是餃子下糖味道就怪了。
《再世妖王》的孫大聖完全沒有喪的理由,他為喪而喪。
首先他是有猴生目標的。
所以他在完成這個任務之前,去向是非常明確的。
一般來說,有明確目標的人不會迷茫,也就是不會喪。
其次他基本上是滿血的。
魔童哪吒被李家關在宅院裡,千防萬防不讓出門,縱有通天的本領也無所作為;《歸來》的大聖雖然身體出來了,但是能量被封印了。
這種喪除了傳遞出為人性格的消極,別無其他內涵。
作者為了彰顯妖王孫大聖的喪,還模仿哪吒畫了煙燻妝,模仿了《歸來》的大聖的精瘦,但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煙燻眼看起來像是眼睛出了問題,而精瘦臉變成了尖嘴猴腮刻薄相。
魔童哪吒雖然看起來很喪,但是言行舉止之間透著一股純真和倔強,讓人能自覺地扒開他的喪找到他的可愛之處。
《歸來》的大聖很瘦,但是眼睛非常傳神,傳遞著猴子特有的俏皮和聰慧,和因為經歷帶來的困惑和懊惱。
《妖王》的大聖除了醜別無其他。
最後是拎不清。
這一點是整個故事最大的敗筆。
所謂拎不清就是形容人做事沒有主次,弄不清形勢和抓不住重點。
但是他怕自己打鬥時護不住師父啊,還是暗中逃走更保險。
這就非常符合主角的性格設定了。
最讓人鬱悶的是對“真氣”的態度。
剛開始他很不屑“真氣”,認為她只是無用的小妖,每次靠近都把她彈飛,然後她在他頭上撒了泡尿,過了沒多久情況就變了,願意拿出生命去守護了。
人家“真氣”的覺悟也很高,就是以制服元蒂為人生唯一使命的。
不得而知。
他阻止“真氣”去打元蒂並沒有挽救她的生命,因為犧牲自己去封印元蒂本就是她的使命,她逃不過命運的安排;他阻止“真氣”去打元蒂錯過最佳時機,造成了師父師弟都死在面前,三界差點面臨著大災難。
沒有大胸懷,只有小情思,頌揚這點矯情,意義何在?
結語
豆瓣有個短評說得好,在未了解一部片之前,如果想有效利用時間,實現個人娛樂最大化,最好先看看這部片的導演曾經出產過什麼作品,這是很實用的調查方式。
好片爛片都是用來娛樂的,但是很顯然,期待優秀的作品是大多數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