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6月28日,埃隆·馬斯克在父親對出生於南非的茨瓦內一所醫院裡,父親埃羅爾·馬斯克是一名南非的工程師,手下有一座翡翠礦山名,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母親則是當地的富家千金,也是南非的模特冠軍。這對金童玉女組成的家庭本來該是人人羨慕的物件,卻被家暴籠上了陰影。
他的父親根本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甚至在親友聚餐時當眾毆打母親,還逼迫她在懷孕時去貼瓷磚。有時甚至會對他們這幾個只有幾歲的孩子大吼大叫。五歲時,父親當著他的面毆打母親,小小的埃隆,會拉著父親的腳,用力去捶打他的後腿彎,阻止他打母親。這樣的場景讓年幼的馬斯克留下了一生的心理陰影,開始變得自閉。關於這段經歷,馬斯克提得很少,他形容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壞事做盡”的惡魔。
他喜歡看科普類的書,家庭的喧鬧環境賦予了他超乎常人的專注能力,他經常一看就是數十小時,任何聲音都無法打擾他。母親與醫生懷疑他是聽力有問題,切除了他的腺樣體,認為這能增加他的聽力。八歲,他已經讀完了家附近圖書館裡他能讀懂的所有百科全書,但對科學的痴迷仍然無法得到滿足。
九歲時,他的母親因無法忍受虐待與他的父親離婚。離婚時,馬斯克的弟弟妹妹選擇跟母親生活,而單純的馬斯克為了“公平”決定跟著父親。
馬斯克靦腆的性格讓他在學校經常被同學霸凌,他們將馬斯克從樓梯上扔下去,摔成了重傷,住進了醫院。父親對此毫不在乎。
《滾石》採訪時他說:“你不知道有多糟。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罪行,他都做過!”“他善於讓生活變得痛苦!”說到這裡,這個矽谷“鋼鐵俠”落下了淚。
1981年,10歲的埃隆·馬斯克利用自己攢的零花錢和向父親索要的部分資金買了人生中第一臺電腦,之後又買了一本程式設計基礎教科書,憑藉早年的基礎,在3天內完成了6個月的基本課程學習。幾天後他無法忍受父親的脾氣,選擇與兄妹一樣回到了母親身邊。
這使父親對母親恨意日益增加,為了奚落淨身出戶的梅耶,父親一有機會就會帶著幼年馬斯克與弟弟妹妹出去旅遊。回家時收回所有用品,讓孩子空手而歸。孩子們旅遊時破損的衣物則需要母親重新購買,母親的生活更加窘迫。
12歲時,埃隆·馬斯克成功利用自學的知識設計出一個名叫“Blastar”的太空遊戲軟體,之後以500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PC and Office Technology》雜誌,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閱讀《銀河系漫遊指南》時,他立下了拯救人類的人生志向。
三年後,馬斯克到了服兵役的年齡,他為了能夠免除服役追尋夢想,試圖說服父親移民美國。
顯然父親不會同意。不僅沒同意,還體罰他做大量的勞動,告訴他說“這就是美國的生活,好好感受一下!”
眼看父親這邊沒戲,馬斯克轉而求助母親,母親是加拿大國籍,透過法律,他可以合法地繼承母親的國籍,但需要先去加拿大再轉美國。
手續辦好需要一年,馬斯克拿到了護照和機票,立刻動身飛往加拿大。
在加拿大的這段日子很艱苦,他只能打打零工補貼生活,他的工作就是種植蔬菜、打掃糧倉、清理鍋爐房。在鍋爐房裡打工鏟泥土,每小時18美元工資。
之後他進入安大略省皇后大學讀書,大學期間他又把自己變成一個“電腦販子”靠組裝售賣電腦,修理電腦硬體維生。此外他還參加演講比賽,宣揚自己對於科技的見解和雄心。
有一次他聯絡了報紙上一家公司的高管,並透過一次會面獲得了實習的機會,可不久後因為馬斯克私自使用高管的咖啡機,這位有潔癖的高管當時就開除了他。
後來在大學他認識了他的第一任妻子——賈斯汀,賈斯汀是他的同學,有著可人的面孔和苗條的身材,而且相當博學,追求者甚眾,馬斯克死纏爛打地終於追求到了她。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
決心比資源重要。當某事足夠重要,你就要去做它,即使勝算不大。
1992年,馬斯克依靠獎學金轉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攻讀經濟學,大學期間組織同學開了個地下酒吧。在取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後,他又拿到了物理學學士學位。畢業時,因為他超高質量的畢業論文,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獎學金。
可到校後的第二天,只上了兩節博士課的他認為網際網路大潮已經到來,決定休學去創業。
起初,馬斯克希望加盟網景公司,面試時由於他太過害羞,沒能透過面試。這使得他下定決心自己創辦網際網路公司,1995年他和已到美國的弟弟金布林·馬斯克二人合夥,用父親資助的2.8萬美元,聯合創立了Zip2。
ip2做的是城市指南服務,在他幼年時就對母親提起過這類想法,透過ip2,他實現了對母親的承諾。
在當時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服務,儘管他們挨家挨戶地推銷,也很難找到買單的企業。營收乏力之下,他們過得非常艱辛,整個公司只有一臺電腦,白天做伺服器,晚上寫程式碼,兄弟倆住在辦公室,去基督教青年會蹭洗澡,天天吃快餐。
堅持最終給他帶來了回報,有家風投公司看上他們了的創意,向Zip2注資300萬美元,聘請更有才華的工程師,並改變了營銷策略。新的營銷策略變“零售”為“批發”,將大型新聞媒體變成自己的分銷商,不久後一家媒體就下了5000萬美元的大單。
在這之後,投資公司想要透過收購ip2的對手擴大規模,而馬斯克本人則想用資金開發更多的功能,雙方不歡而散。
公司在1999年被康柏以3.07億美元收購,馬斯克個人賺到了2200萬美元。
花花公子的日子終究沒有挑戰,不久後,他選擇繼續創業。
馬斯克談到:他認為金融界人傻錢多,效率低下,不用他們的錢是種浪費。
在留給自己400萬的生活費後,將剩餘的錢全部投到網際網路銀行X.com的事業上去。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用心製作的保險經紀人業務門可羅雀,反倒是隨手做出來的使用者郵件之間轉賬的功能獲得成功。他們把這項功能稱為“PayPal”
2000年3月,如日中天的PayPal與他的競爭的Confinity合併,統稱PayPal。同時馬斯克宣佈的第一任妻子賈斯汀結婚,事業愛情雙豐收。
可不料這一切都是陰謀,從一開始就是
就在與妻子度蜜月的那段時間,彼得·蒂爾透過內部的“政變”操作,成功地讓馬斯克失去了CEO的職位,變成了PayPal編外人員,順利的將他被扔下了PayPal這艘大船。
禍不單行,此時的他也在去非洲旅行期間染上了瘧疾,差點丟了性命。
“我從我的人生中得到的教訓就是,人要多去工作,不要旅行,因為旅行有生命危險”
身體恢復一些後,跌入低谷的馬斯克透過多次秘密注資自己的公司,最終奪回了公司的控制權,面對背叛了自己的公司,他沒有猶豫,選擇賣掉公司。
2002年,eBay對PayPal的收購,最終15億美元成交。他自己則從這筆交易中賺了1.8億美元。
像陳士駿、喬布斯一樣,意識到生命短暫之後,馬斯克產生類似的想法:要抓緊時間做偉大的事情。
妻子是科幻作家,自己又有太空夢,那為什麼不做與太空有關的事情呢?馬斯克下定了30年目標,向太空出發。
沒了工作的馬斯克有大把時間研究火箭、飛船、太空旅行,他把家還遷到了“航天之都”洛杉磯。並透過進入“火星學會”的組織,瞭解該領域的進展、方向及問題。他很快就成了一名行業專家,結識了大批業內精英。隨後,他建立了自己的組織——火星生命基金會。
起初,馬斯克的目標是將老鼠送到火星,以及培養能在火星生存的植物,但隨後他發現沒有火箭這些都是空想。火箭發射當時奇貴無比,用馬斯克的話講,本來本田雅閣就能幹的事,大家卻非要造法拉利。在從俄羅斯購買火箭的計劃破產後,他決定自己造“火箭領域的雅閣”。
美國人民在聽到他的想法後,覺得他是被瘧疾傷到了腦袋,再一次讓他淪為了笑柄。
2002年6月,馬斯克迎著眾人的嘲笑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簡稱SpaceX。為了讓大家相信自己是認真的,他在PayPal套現後向SpaceX注資1億多美元,聚集了一個全明星團隊。
次月,在他著手火箭工作時,他的第一個孩子在出生10周後死於突發性嬰兒死亡綜合症。他再次跌進深淵。
之後的他像瘋子一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開始時一天工作12個小時,到了2004年初延長到每天工作20個小時,每週工作6天。但即便如此,馬斯克對工作效率仍不滿意,SpaceX沒有政府的贊助,必須爭分奪秒才能提高成功機率。馬斯克把他的火箭命名為獵鷹,明明只有四次發射的錢,卻給出了整整五套計劃。彷彿向世人宣佈他的公司會一直探索太空。
兩年後,2004年初,馬斯克與特斯拉創始人會面,設立建造電動汽車的共同目標,並舉行了A輪融資,開始領導特斯拉汽車。同年,他的試管嬰兒三胞胎降生。
2006年3月,萬眾矚目的首次獵鷹火箭發射失敗,火箭爆炸了。
2007年3月,獵鷹火箭發射計劃再次失敗。
2018年6月,時隔一年有餘,馬斯克的團隊做好了萬全準備,火箭如同預期一樣,在百萬觀眾的注視下飛上了天空,結果一二級火箭分離途中發生碰撞,火箭在空中爆炸了。
世人們差一點就相信了他能成功造出火箭。但他似乎一點也不灰心,安慰著團隊成員。
回到家後,馬斯克將家中的財產變賣,這讓妻子和孩子無家可歸。傷心欲絕的妻子怒斥他是個不為家庭著想的人,雙方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最終在6月離婚。
由於第三次的失敗直接摧毀了包括NASA等機構的4顆衛星,SpaceX和特斯拉的資金到這裡徹底用完了。最慘的是08年的金融危機到來了,如果再失敗,他就會一無所有,失去家人,公司和資產。
終於,命運女神眷顧了他。9月,他匆匆啟動了第四次發射計劃,出乎人們的預料,這次發射居然成功了。全世界為之沸騰,人們奔走相告:一家500人的私人企業完成了一項國家工程。
NASA 一次性簽訂12次發射的合同,價格為1.6億美元。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訂單。這筆資金讓在特斯拉在破產清算前的幾個小時活了過來。
就這樣,馬斯克再次一躍而上,成了矽谷的“神人”
此後,馬斯克接連提出人與機器連線的腦機介面、全球無死角的高速上網“星鏈”、降低航天成本100倍的可回收火箭、都取得階段性的成功。
但他還有多個瘋狂的計劃在進行:
將8萬人送上火星居住的火星殖民計劃。
核爆火星製造大氣
垂直起降超音速電動飛機
超級高鐵....
有生之年在火星表面退休。
就在昨日,2021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馬斯克位列第二
只有首先看到事情的可能性,才會有發生的機會——埃隆·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