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將超過120萬噸有毒的廢水排入太平洋,讓海水來稀釋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這一汙染海洋行徑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大多數人反對。
有意思的是,西方几個國家對這種惡行保持了沉默,態度比較曖昧,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向海洋強排核廢水真的沒問題、不會汙染環境?當然不是。事實上,太平洋、大西洋甚至北冰洋早就變成巨大的核垃圾場了!
國際原子能機構報表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從1946年到1993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共向海洋裡傾倒了遠超20萬噸固體核廢料,其中單美國一家就向北大西洋和太平洋扔了至少19萬立方米的放射性物質!
這還不包括美國1946-1958年間在太平洋28次核爆炸造成的嚴重汙染;蘇聯向北冰洋傾倒了190萬立方米核廢料,還將報廢核潛艇和16艘潛艇的反應堆扔進北冰洋;美國則有至少6艘核潛艇沉入1700~5500米的海底,有的上面甚至還帶著核彈頭。
美國船舶將核廢料拋入大海
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核能被歸類為一種清潔能源。的確,除了建造核電站、開採、運輸和提取鈾之外,核電站在發電的過程中極少消耗化石能源,也幾乎不排放像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看,核電比大多數燃煤燃油發電要好許多——當不考慮核廢料處理的時候。
核廢料通常都是找個地方埋起來
在核聚變技術成熟前,大多數核電站使用鈾作“燃料”。鈾-235是一種不穩定物質,原子核裡有143箇中子,由於中子數量太多,它會自己發生衰變。在遇到外部中子加入時,鈾原子核也會裂開、同時向外釋放出中子,新的中子又會轟擊其它的鈾原子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鏈式反應。鈾在衰變和裂變的過程中釋放熱能,科學家透過控制鈾裂變的速度並且將能量收集起來加熱水,再利用水蒸氣來推動蒸汽輪機,就能產生電能了。
這不是煙囪,是核電站的冷卻塔
問題在於,核原料裡的鈾並不會全部“燃燒”乾淨,當燃料棒裡鈾-235的濃度降低到一定數值,它釋放的熱能就不足以拿來燒開水,核電廠要把反應堆裡的乏燃料棒抽出來,換上新的燃料棒。乏燃料棒裡邊除了剩有少量鈾-235外,還含有鈾裂變後隨機產生的眾多新元素,這些新元素有些沒有放射性,另一些比如鍶-90、銫-137、鎝-99等等依然有很強的放射性。這也是乏燃料很難再利用的一個重要原因,你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來清除那些不需要的物質,其中鑭系元素會降低燃料的熱導率,而這不像從花生堆裡篩豆子,想除掉雜質很難。
核能發電說到底是一種商業活動,它遵循商業規律,成本太高不賺錢的事情沒人願意幹,於是核廢料大多就被丟掉了。
1984年日本將大量核廢料拋入太平洋
所有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有法律嚴格規範放射性廢物的處置,你不可能隨便把它們丟進垃圾堆裡,而是需要在處理之後密封在桶裡,然後再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存放或者埋到地下,經過幾千萬甚至幾十億年之後,它們才變得安全(那時候地球或許已經不存在了),這要花很多錢。
最節省的辦法是什麼呢?偷偷把它們丟進大海里。
美國海軍士兵將裝有核廢料的桶推入大海
海洋十分廣闊,它的總面積達3.6億平方公里,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1%。除了少數沿岸地帶,地球上絕大部分是公海,沒人管。於是有些處理核廢料的“機構”會將裝了放射性物質的鐵桶裝上船,再偷偷丟到海里去,這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綠色和平組織追蹤拍攝船隻拋棄核廢料的過程
裝核廢料的鐵桶並沒有經過耐腐蝕處理,在海水長時間浸泡下,鐵桶會鏽蝕腐爛,裡邊裝的放射性物質長時間暴露在海水中,給周圍的海洋生物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核廢料中大多數輻射物質都可以被生物體吸收,特別是銫-137、鈦-90能透過與鉀和鈣等營養物質相同的途徑進入生物體內,它們衰變時產生的自由基會攻擊細胞內的DNA,導致其複製時出現變異。
大西洋海底的核廢料罐
日本聲稱已經清除了核廢水裡殘餘的危險放射性物質,僅剩下氚無法透過技術手段清除。氚對生物體的危害不大,因此將廢水排入大海進行稀釋似乎沒什麼問題。這裡的一個矛盾點就是:福島核電站每天產生150噸汙水才導致儲水罐不夠用,既然現在水處理後是“安全”的,為什麼不利用罐子裡的水迴圈冷卻核反應堆呢?鑑於東電公司曾經多次隱瞞事實,有撒謊的傳統,我們有理由懷疑其排放核汙水的安全性。
覆水難收
美歐諸國多年來向海洋中傾倒了大量核廢料,這些東西對海洋生物以及間接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已經有目共睹,但現在將海底的核廢料打撈出來幾乎不可能辦到,也沒有任何公司願意承擔天價費用。自己屁股不乾淨,他們當然不會譴責日本,以免被人翻舊賬。日本向太平洋中傾瀉的是核汙水,一旦實施就更沒有可能挽回。
核汙水的影響將遠超3·11大海嘯
太平洋非任何一國私有,它是全人類共同家園的一部分,對日本的排汙行為我們必須堅決反對,採取措施阻止他們作惡。
#日本基本決定將福島核汙水排入大海##科學燃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