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之前讀過一本也是心理諮詢師寫的書,書裡記錄了一個真實的諮詢案例,當時讀到時,我在想,這八成是靈異事件吧。
講的是一個大人在治療的過程中,能看到自己的小時候。我們都知道,正常狀態下,人是無法和自己的嬰兒形態相逢的,但是這位諮詢者在經過治療後,不但能看到這個小嬰兒,還能聽到他每一次哭得很傷心,這種傷心是我們成為大人之後無論如何也哭不出來的了。
在閱讀《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中不停地在反覆曾經讀過的這個支離破碎的片段,我開始相信,那不是一個靈異事件,我們的內在無窮大,在我們精神的國度裡,一定有一個小孩子在等待我們,ta或許在等待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者再等待著我們充滿了善意和理解的聽ta哭訴完。
還記得那個在倫敦地鐵站裡,伏地魔的靈魂碎片嗎?也許內在小孩就是他的模樣,孱弱、不夠完整,無法溝通與交流,ta充滿了恐懼,它是自我的,因為就算盡一切力量,他都無法保護自己,與此同時,外在的那個伏地魔,瘋狂有力量,他似乎是什麼都不怕的,它又是能摧毀一切的,但是,他真的是他嗎?他是一個完整的靈魂嗎?
關於這些形而上的務虛的問題,有很多人一生之中未曾問過自己幾次,但是有些人一生都在受困與痛苦中逡巡,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果真的是“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那麼,那些不幸的人,有沒有機會?或者說他們透過何種努力才能獲得療愈自己的能力,終於走出受困多年的痛苦,重新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
看見——照顧——整合(療愈)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比起真正的心理學書籍,理論是淺顯易懂的,作為一名一線的心理專家,作者施琪嘉提出的方法經過臨床打磨,實操性很強,書裡主要梳理了三個療愈方向,三個步驟是循序漸進的:首先——看見,可以參考上文提到的心理治療紀實,在正常人看起來的靈異事件,也許正是一次真正的療愈的起點;其次——療愈,療愈的方式很簡單——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在本步驟中,施琪嘉總結自己的工作經歷,歸納出12種受傷的內在小孩,並給出了五種初步安慰內在小孩的方法;最後一部分整合,在看見和初步的安撫完成之後,當內在小孩停止哭泣穩定後,就可以在照顧後完成最後的修復工程,也就是進入真正的療愈過程。
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啊?沒錯,生活中的很多困難,都是他人看起來不過是簡單的幾個步驟,而對當事人來說,卻不止是翻越一座山跨越一條河,對於一個阿德勒所言的“不幸的人”來說,這條療愈路,不啻於打碎靈魂,重鑄靈魂,對於他們的精神生命而言,是一條抽筋剝骨的路,當我們敬佩關羽作為武將刮骨療毒的強大精神定力時,對於這些人,我們應當給予同樣的敬意。
對於在這條路上敗下陣來的人,他人也應給予善意和理解,正如林奕含在訪談中說,不是不為,是不能。“不能”者也未必是真正的弱者,只是用過各種辦法依然無法療愈內在的小孩。我們應當尊重這種療愈的意願,學習這種方法,但是同時也要明白,這絕不是一條一蹴而就的容易事兒。
施琪嘉書裡提到的真正做到療愈的諮詢者,也是經歷了至少十年的時間,其實這也已經是足夠幸運的人了。
阻止創傷代際傳承的重要意義
也許有的人會疑惑,當我們長大了,為什麼還要去關注這個看不見摸不到的所謂“內在小孩”?明明已經是大人的形態,在社會上已有一席之地,為何還要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兒?
簡單而言,就是不要讓自己反覆掉進一個坑,有些人的不幸,如果究其根本,會發現都犯的是一樣的錯誤,比如馬上就接近了自己嚮往的幸福,突然有的人控制不住自己的“作”;有些人遇到事情就逃避,有些人永遠聽不懂別人的話外之音,生生逼走身邊最親的人……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阻止創傷的代際傳承。有多少孩子從小就立志說“長大絕對不成為我爸(媽)那樣的人”,但是往往人到中年卻發現,自己和自己千方百計不要複製的上一輩越來越像,這種“像”哪怕是父母去世都無法消弭,對於那些有覺知能力的人而言,這就像一個怪圈,往往越是努力掙脫,好像就要被束縛的更緊。被打心生怨恨的孩子變成了打人的父親,被冷嘲熱諷所傷的女兒變成了用言語攻擊的母親……
這才是真正可怕的,也是療愈自己內在小孩的最大意義,當我們成為足夠好的人,不但自己的“好”能覆蓋那些“壞”,更重要的是,將那些受傷的暴虐的哭泣的糾纏痛苦的小孩行為,終止在自己這裡,從人類進化的角度而言,這也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內在小孩的感受,不應該無視,看見和關愛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小孩,成為自己的真正的精神父母,這件事雖然難,但是依然有著重要不得不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