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鳥類,相信大家對它們都不陌生,特別是有過在農村生活經驗的小夥伴,對它們會更加熟悉。麻雀是一種小型的鳥類,生活的區域也是非常廣泛,除了我們平常見到的農田、平原以及樹林,那些丘陵和山地也是麻雀經常活動的場所,這種生物尤其喜歡成群結隊的出現,同時也正因為它們不懼怕人類,所以經常會群聚性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
麻雀活潑好動,在糧食不富足的年代,農民恨極了這種鳥兒,因為它們總是會吃掉不少農作物,為了防止它們吃掉糧食,農民想了不少辦法,最廣泛應用的就是捕捉。一是捉到的麻雀可充飢,二是減少數量,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一鳥兒是趕不走,捕不盡,有人說那是麻雀的壽命長!要是壽命短的話,它們的數量如此多,應該可以看到屍體,但是從沒見過!
那麻雀壽命真的很長嗎?經研究發現,麻雀的壽命其實僅兩三年,主要是它們繁殖力比較強,除了冬季,都是它們的繁殖期。且一年繁殖兩窩,一窩4至6枚卵,而雛鳥長大後,當年就可繁殖。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取代了之前的灌木叢林,但在城鎮、農村,麻雀的數量還是挺多,你別看平時見不到它們,但一到黃昏,不少路邊的大樹上可熱鬧了,嘰嘰喳喳的一樹的麻雀,數量還是很可觀的,之所以它們數量多,壽命短卻看不到它們的屍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麻雀的天敵對它們的捕捉,無論是家貓還是野貓都喜歡捕食麻雀,即使不吃,貓只要見到它就會忍不住想要逮住它。所以只要是麻雀遇上了貓的埋伏,不夠機警就會被抓住。除了貓,麻雀由於體型小,自保能力弱,是很多食肉動物的理想食物,它們沒有反抗能力,不團結,捕捉它們頂多是失敗,並不會讓捕食者受傷,偶爾有年老體衰的從空中落下,它們也會很快被淪為天敵的口中食,或者被某些昆蟲分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麻雀自身的體型比較小,所以當麻雀失去了生命,小麻雀的屍體也很容易被身邊的樹葉、枯草一類的東西給遮蓋住,所以說就算它們在我們的身邊死去了,我們也不太容易注意到。
當然除了以上的外在因素的影響,麻雀們它們自身還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是它們習慣於待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很少會遷移改變自己的生活地方,並且當它們知曉自己壽命將近的時候,麻雀會主動地回到自己的巢穴裡面等待死亡的到來,於是麻雀就算生命逝去,也不會將自己的屍體展現在別人的眼前,自然而然的我們也就見不到麻雀的屍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