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隱居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從辭官歸隱的陶淵明到梅妻鶴子的林和靖,隱士的自由精神與高潔志趣,總是讓人羨慕不已。

然而,今天的中國大地上還有隱士嗎?

美國漢學家比爾 · 波特對中國古代的隱士傳統頗為神往。

“在中國歷史上,隱士這個群體匯聚了許多高潔之士,而今這些人是否還存在於中國廣袤的國土上?”帶著這個問題,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踏上了一場現代尋隱之旅,最終探訪了終南山。

他發現,在終南山山脈的許多個幽靜之處,竟然真的生活著一群當代隱士,他們住在簡陋的茅篷裡,過著苦行的生活,卻自得其樂。

△ 修仙聖地終南山,位於陝西省西安市

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無數的年輕人選擇背井離鄉、奔赴城市,在城市裡奮鬥終身,然而,也有一些人選擇離開城市、去往山野,逃離996,追尋他們嚮往的生活。

一起來看看他們的隱居故事吧。

01

二冬:借山而居

大多數人26歲的時候,都是每天擠地鐵上班的“打工人”,然而,201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二冬,卻被終南山吸引,選擇奔向他嚮往的大山。

他花了4000元,在終南山一座九百多米高的山頂上,租下一座使用權20年的小院,從此過起了餵雞養狗、寫詩畫畫、種地曬太陽的山間生活。

起初,很多人以為二冬在山裡住個一年半載,就又逃離回都市了。然而,他不光沒有離開這座山居小院,還跟村民們交上了朋友,如果有事需要回老家住上幾天,就會特別想念山上的生活。

山居的日子裡,二冬把平凡瑣碎的生活過得溫暖而豐盈。

最初的山居,說是小院,其實就是村民遺棄的土坯房。後來,二冬漸漸就有了各種動物朋友:一隻名叫“建國”的大公雞”、一隻名叫“鳳霞”的母雞、一隻名叫“幼婷”的美麗的大白鵝等,有個叫鄭佳的同學給二冬送來了一隻中華田園犬,他就給這隻狗取名叫“鄭佳”......

除了這一群動物,二冬還有自己的小菜園。一日三餐,四季輪迴;寫書畫畫,耕讀酣睡。

但是這樣的生活不只有浪漫,同樣有諸多不便。比如山裡的停電,比如夏天2個月沒水,要去1公里以外挑水吃的情況。

此外,還需要經歷“寒冷”、“酷暑”、“背糧食”、“沒菜吃”、“下山”、“上山”、“伐木”、“陌生人敲門”、“手機沒訊號”、“鋤頭握在手裡”、“烈日扛在肩上”、“野豬”、“黴變”、“失眠”、“潮溼”、“漆黑一片”……

說到底,進山隱居也只是一種個人選擇,冷暖自知,甘苦自嘗,選擇了一種生活,就必然承受這種生活的代價。

02

趙蓮貴:在靈隱寺裡打工的年輕人

你還記得嗎?2016年,杭州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剎——靈隱寺釋出的一則公開招聘大火,共有多達1000人慕名應聘。最終,90後小夥趙蓮貴如願當上了寺裡文宣部的工作人員。

寺廟遠離紅塵,還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適合隱居呢?

趙蓮貴是一個92年的小夥子,除了喜歡看書寫詩攝影之外,平時還喜歡打球,玩滑板,逛淘寶,對收集潮鞋潮包夾娃娃也十分感興趣。

到了寺裡,他每天早上8點25打卡,下午4點半下班,整體工作內容就是做採訪和編輯。

應聘成功後,趙蓮貴曾問了法師一個問題:KPI怎麼算?法師的回覆是“不必強求,一切隨緣”。

所以在工作量上,如果不趕上佛教節日的話,還是挺輕鬆的,他還有自由時間來練書法和寫作......

對比紅塵裡的新媒體人動輒996的焦灼日常,這樣的工作,簡直是無法企及的夢幻。而且靈隱寺的齋堂也對員工開放,趙蓮貴中午和晚上都在齋堂吃。因為只有素菜沒有葷食,健康規律的飲食使他瘦了20斤。

靈隱寺在當時也為員工提供住宿,所以趙蓮貴搬上山,每天就住在寺裡。

但在寺廟裡呆了一年半之後,2017年10月,趙蓮貴從靈隱寺離職了。母親給他在老家買了房子,每月房貸要他還。堅持一段時間後,因為現有工資有些難以支撐生活,他還是離開了。

當初入寺後,趙蓮貴多少也算是網紅了,他離職後,也有媒體專門採訪他。當記者問到“如果沒有房貸負擔,你是否會一直在靈隱寺做下去”時,趙蓮貴說,“我以前是個挺沒有煙火氣的人,所以去寺院。後來為了追求煙火氣,所以離開。”

他表示自己當初進靈隱寺是抱著好奇心去的,也是為了尋找一個答案:自己究竟能不能遠離塵世?

他找到的答案是,一年半之後,他感覺自己依舊有很多東西沒法放下—— “很多人以為是世俗的束縛讓自己活得很累,導致自己沒法幸福地活著,但倘若給你機會體驗出世生活時,卻發現就這麼過完一輩子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03

王一空:逃離工廠生活

與二冬和趙蓮貴不同,還有些人是因為現實中的挫折和打擊,轉而選擇了隱居。

28歲的王一空(化名)是豫東人,他20歲時到了嵩山峻極峰隱居修行,至今已有8年。在山上,他不與外界聯絡,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練功、打坐、讀書等,過著清苦貧乏、與世隔絕的生活。

王一空出生在農村,家裡條件一般。18歲那年,他參加了高考。由於平時學習不怎麼努力,成績出來時,大專線沒過。

高考失利的王一空跟隨村裡人,進了深圳的一家電焊工廠。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超負荷工作,讓他極度勞累,時常生病。他先後換了數家工廠,但瘦弱的他,始終駕馭不了高負荷的體力工作。

“在東莞的一家橡膠廠,一名工人被膠漿澆到了身體,他在地上打滾,喊救命,在一旁的人束手無策,之後,他渾身一半以上都被燒壞了。”後來回憶起工廠生活,王一空還是一臉的恐懼。而工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更讓王一空無法忍受。

他開始厭倦這樣的世俗生活。“人與人之間太多的陰謀,不如做道士,遠離塵囂,歸於自然。上山,彷彿是命中註定的。”

2008年秋,他帶著打工攢的幾千元錢,先是到了四川的峨眉山,又到了終南山。同年冬,他又來到嵩山,並且決定長久隱居於此。

上圖中的這個山洞,就是王一空隱居住的地方。洞口寬1米多,高1.5米左右。進入洞內,就會感到一股潮溼的氣息撲面而來。

洞裡面黑乎乎的,如果不是晴天,幾乎沒有一點光線。洞內空間有10多平米,壁上不時地有水珠滴下。除了一墩塑像,就是一張木板,這木板就是王一空睡覺的床了,上面的被褥又破又舊。

居於山洞,吃是大事。王一空不吃肉,不吃炒菜。他的一日三餐很簡單,稀飯、麵條、野菜。上山的前兩年,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下山買一些米、面等。但之後,已沒有錢的他,就全靠朋友的資助了。

隱居說到底也只是一種生活,必須面對的現實仍然無法逃離。

蘇軾有一句詞說得好,“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也許重要的不是在何處隱居,而是不論我們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要有認真生活的勇氣和能力,以及讓心靈平靜的力量。

拓展閱讀

田園夢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也不需要隱居才能獲得普魯斯特在對日本盆栽的聯想中完成了《追憶逝水年華》裡的偉大畫卷以及自我的確認

和十三位偉大作家、哲學家一起

走進一半是自然、一半是人性的花園踏上從自然到自我的追尋之旅

聊 幾 句

如果有機會選擇隱居,你會去嗎?

你會想去到哪裡隱居呢?

如果可以到靈隱寺上班,你會去入職嗎?

作者 = 思考的檸檬樹

編排 = 半糖

圖片 = 網路

7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老國王四次婚姻一堆子女,老大娶美人,弟弟廢儲,被蒙面不止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