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營銷套路稱,財商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2020年被稱為財商教育元年。

這哪跟哪啊?好像財富只有2020年才出現在世人面前?

其實,這句營銷套路的本質是——90後來了,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90後正好成為割韭菜的一代。

真正的財商,不需要上課,不需要幾萬,只需要幾十塊即可。

如果你連幾十塊也捨不得花,那就把本文讀3遍,即可發掘屬於自己的財商,即可開啟財富的寶庫。

《易經》說“財”

《易經·繫辭》裡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靠什麼凝聚人?要靠“財”。

無論是家庭還是企業,有了“財”,才能凝聚人,然後,家庭才能幸福,企業才能發展。

呂不韋的財商:投“無數倍”

呂不韋在邯鄲見過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戰國策》)

人生在世,說到理財,要選擇“無數倍”收益的專案。

什麼是“無數倍”收益的專案?

21世紀,只有證券市場的“價值投資”可以實現“複利”的魔力,巴菲特的公司30年做到1萬倍就是“無數倍”的案例。

蘇軾的財商:月薪分成“30份”花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蘇東坡從御史臺監獄(烏臺)裡撿了條命逃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黃州是長江邊上的一個小鎮,距離漢口大約六十里。

被貶黃州,蘇軾的生活十分拮据。

蘇軾就是蘇軾,金錢是活命之本。

為了能夠讓生活可以過下去,蘇軾自己給自己規定,日用不得超出150錢,他每個月初就把4500錢的工資分成30份,掛在屋樑上,每天用叉子叉下一份來用,然後就把叉子收起來藏好,免得違反規定超額消費。

當天用不完的錢,蘇軾就用一個大竹筒裝起來,以備賓客來時請客之用。

乍看起來,蘇軾作為一代文豪這樣的做法顯得很可笑。

當時的真相是,蘇軾就是一個普通上班族,而且是一個頭頂著莫名危險的上班族。能夠度過危機時刻的,只有“掰著手指頭”過日子。

苦日子,誰都有可能遇到,怎麼度過?

蘇軾的“30份”過日子法,可以說是苦日子裡的最經典的不二之選的“財商”妙道。

《史記》:普通人的財商——防“窮”甚於防火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注意最後一句話:

即使有千乘兵車的天子,有萬家封地的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在戶口冊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作為普通老百姓,一定要做好儲蓄,防患於未然。

套用俗話說,要用比防火還謹慎的做法防備“窮”。

古巴比倫財商:關於金錢的五大金科定律:

平民阿卡德,是曾經的“世界首富之都”——巴比倫一個貧窮的泥板燒錄員,他每天辛苦工作數小時,卻賺不到幾個錢,收入光支付各種開支都不夠,是典型的“月光族”。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成為有錢人的夢想。神奇的是,後來他居然成為公認的巴比倫首富,連國王都來跟他請教致富秘訣。他,是怎麼做到的?

這本書以簡單流暢的文字和生動的故事,用一些簡單、有用而且永垂不朽的致富和理財法則教導每一個想要變有錢的人,讓他們能深入地瞭解金錢的本質、學會用錢生錢,並有效地保衛財富!

1金錢的第一定律:

金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每月至少存入1/10的錢,久而久之可以累積成一筆可觀的資產。

2金錢的第二定律:

金錢願意為懂得運用它的人工作。那些願意開啟心胸,聽取專業的意見,將金錢放在穩當的生利投資上,讓錢滾錢、利滾利的人,將會源源不斷創造財富。

3金錢的第三定律:

金錢會留在懂得保護它的人身邊。重視時間報酬的意義,耐心謹慎地維護自己的財富,讓它持續增值,而不貪圖暴利。

4金錢的第四定律:

金錢會從那些不懂得管理的人身邊溜走。對於擁有金錢而不善經營的人,一眼望去,四處都有投資獲利的機會,事實上卻處處隱藏陷阱,由於錯誤的判斷,他們常會損失金錢。

5金錢的第五定律:

金錢會從那些渴望獲得暴利的人身邊溜走。金錢的投資報酬通常有一定的界限,渴望投資獲得暴利的人常被愚弄,因而失去金錢。缺乏經驗或外行,是造成投資損失的最主要原因。

《窮查理寶典》:“透過發財致富變得獨立”

很多人之所以對金錢或者發財無感,核心是對發財的無知。

查理·芒格說,獨立是賺錢的目的,賺錢不是目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錢,一個人是無法獨立的。

我們總是說自由自由,自由靠什麼?自由就得靠有錢,沒有錢的自由是一種白日夢。

所以,所謂財商,其實就是對財富有真正的認知。

一旦確立對財富真正的認知,你就會行動起來去獲得財富,這就是王陽明先生說的“知行合一”。

很多人不願意努力賺錢,其實是根本不知道財富到底意味著什麼。

嚴重推薦《窮查理寶典》,讀3遍大機率就讀懂了。

《三隻杯》:財務教育從3歲開始

《三隻杯》是一本繪本書,其實是給孩子看的。

幾年前,我做志願者的時候把這本書帶到內蒙古作為一個禮物送給當地學校的孩子們。

我五歲生日那天,收到爸爸媽媽送的三隻杯子和人生首筆零花錢。他們說這三隻杯子會帶我踏上一段神奇的旅程。真的會有神奇的旅程嗎?我每週都把錢按照自己的意願放入標有“儲蓄杯”“消費杯”“愛心杯”名稱的三隻杯子裡,等待著我的神奇旅程開始。慢慢的,儲蓄杯、消費杯還有愛心杯裡的錢都多起來了,我的神奇旅程也開始了……

它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創作的童書,內容是:五歲的小男孩在過生日的時候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三隻舊的咖啡杯和第一份零花錢。在父母的幫助下,小男孩把零花錢分放在三隻杯子中:一隻杯子用來存錢,一隻杯子用來花錢,一隻用作男孩獻愛心。透過時間的積累,錢慢慢變多,父母引導孩子如何去用這三隻杯子裡的錢。

一個人對金錢的觀念應該從小的時候開始,例如幾歲的時候。

據說,《三隻杯》已經賣出去10萬冊,我為這樣的銷量感到欣慰,因為至少幫助了幾十萬個家庭(有些是在圖書館的)。

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讀了《三隻杯》以後寫下的感想,我想說的是,你不需要去上什麼財商課,只需要花幾十塊買一本《三隻杯》就可以全家受益,開啟全家人的財富寶藏。

因為真正的財富,在你自己身上。

程乃珊:銀行家的祖傳理財方

我出身於銀行世家,自小接受的是3S理財教育: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和Sharing(分享)。3S理財觀念出自何處不得而知,但是,我家世代都奉之為經典。

  3S中首要的是儲蓄,身為銀行家的祖父一世不炒金不炒房不炒股票,不做投機。一來是避嫌疑,更因他從實踐中確實悟出,長期定時的儲蓄得益,其實是相當可觀且又安全的。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20世紀60年代),一個月工資48.5元,扣除飯票、交通費和零用,就去銀行買貼花儲蓄(相當於現今的定投)。這樣到我結婚成家時,戶頭上新錢老錢連本帶息竟也有4位數。在20世紀70年代,這也算一筆較有分量的嫁妝壓箱錢了。

  或受此影響,我和先生從來不炒股不炒房,或許因此失去了很多致富機會,但心情坦然,股市、樓市的起起落落、金融風暴,都與我們無關,我可以靜心讀書、寫作、觀看人生風景。只是定時定期地儲蓄,我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

  第二個S是消費。理財不是要你一毛不拔,理財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生活質量。消費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樂趣。只懂讓錢生錢,不懂消費,這樣的人必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少朋友,少社交。

  當然,或許可以等賺夠錢再消費,但如何算賺夠了?親情、友情等人情最缺乏保鮮能力,小氣吝嗇是其最大的殺手。消費不等於揮霍,如何消費本身是一門生活美學,是我們愉悅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個S是分享。分享與消費頗有異曲同工之處。錢財要有人與你一起分享,才能使人獲得幸福感。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筆年終獎,如能拿出來孝敬父母,給另一半買份禮物,給小輩一個驚喜……那有多溫馨,遠遠好過想方設法讓錢生錢。

  從大處講,捐款、助人,也是一種分享。祖父身為銀行家,但生活並不奢華。祖父熱心公益事業,一生捐贈無數。

  真正的理財教育,不是具體教你錢生錢的操作細節和判斷能力。我們要向年輕一代傳授的,是對金錢的態度。

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遙憶紫藤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