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當今世界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俄羅斯的國土面積高達1709.82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中國和澳洲的面積之和。俄羅斯國土東西橫跨9個時區,這意味著當位於歐洲部分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迎來黎明的日出之際最東部的白令海峽沿岸都已吃過午餐了。事實上這還不是俄羅斯歷史上幅員面積最遼闊的時期:沙皇時期的俄羅斯國土面積一度達到過2288萬平方公里,連現在美國的阿拉斯加也曾一度被納入俄國版圖,俄羅斯帝國由此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橫跨歐、亞、美三大洲的陸權帝國。然而俄羅斯如此廣袤的領土卻並非與生俱來的:俄羅斯國家的前身是偏居東歐平原一隅之地的莫斯科大公國,那時這還只是蒙古金帳汗國的一個附庸國。當莫斯科大公國剛擺脫蒙古人的統治時在其東面是由蒙古金帳汗國分化出來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其西面強大的波蘭-立陶宛大公國和瑞典等國堵住了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其南面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其藩屬克里米亞汗國,其北面則是氣候嚴寒的北極地區。就是這個身處諸國包圍之中的東歐內陸小國在短短三百年間擴張成為全世界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即使在經歷20世紀沙皇俄d國的崩潰和蘇聯的解體後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可以說俄羅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領土擴張速度,那麼俄羅斯這種驚人的領土擴張速度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呢?
提起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人士所著作品可能大家首先會想起的是林則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國圖志》,實際上當時還有一部系統介紹世界各國概括的作品就是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在這部書中徐繼畬對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有這樣一番記載:首先他指出俄羅斯是“外徼第一大國”。這顯然是就俄羅斯的幅員面積而言的,與此同時他認為俄羅斯的國力相比當時的英、法等國則“未能定霸一方”。我們說在徐繼畬那個年代得出俄羅斯的國力不及英、法等國是完全正常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是最佳證明。那麼幅員遼闊的俄羅斯為何國力不及英、法呢?對此徐繼畬是這樣解釋的:“彼所有者多北裔窮荒之土,其東部層水積雪,草不繁,牲不育,不可遊牧,故漠北諸部棄而不居,俄人得之,政其皮、礦其利,所謂人棄我取,非力能驅除而據為己有也......舟楫之利、火器之精、心計之密又遠遜於諸國,逐鹿海隅往往瞠乎其後”。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俄羅斯的國土主要集中在北方高寒地帶,工農業水平落後,甚至就連漠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也難以在此生活,因此當地只生活著一些最為原始的漁獵採集部落,俄羅斯得以較為容易地征服廣袤的領土,然後通過這些地區的皮毛、礦物獲取利益,然而俄羅斯在生產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同英、法等國有差距,因此整體國力上同英、法等國有差距。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在當時的國際體系中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所以徐繼畬在做出上述分析後還是跟了一句“因其疆土之廣,窮系海內大國,故諸國亦未敢輕視之”。
徐繼畬的分析作為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無疑是極為難得的,然而現在時過境遷之後有些情況已然和那時不一樣了,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天恐怕已沒人會認為俄羅斯的綜合國力不及英、法了。事實上沙皇時代的俄羅斯比今天的幅員面積更為遼闊,然而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俄羅斯的國力不及英、法,相比之下今天俄羅斯的國土面積要比沙皇時代小得多,卻具備比英、法更大的國際影響力,那麼這能否證明一個國家的國力和國土面積不是呈正比的呢?事實上一個國家的國力和國土面積的確不是呈正比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國土面積越大的國家就一定強大,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注意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國土面積的確是構成一國國力的至關重要的基礎條件。2006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為我們再現了自1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史,從中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大航海時代率先崛起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種百萬級人口的國家,然而到了工業革命時代世界霸權就向英、法、德這種千萬級人口的國家轉移,在經歷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德等國的地位迅速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取代。從近五百年間世界格局的變化過程不難發現:世界霸權是向國土面積更大、人口規模更大的國家轉移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幾個歐洲小國的崛起是因為抓住了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性機遇從而佔據了先發優勢。列寧曾說過:”歷史有時幾十年沒什麼動靜,有時幾周就相當於幾十年“。這句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哪些對人類歷史程序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標誌性階段:在歷史轉型階段決定各國國力強弱的不是由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構成的體量大小,因為技術和制度上的創新會使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然而隨著新技術、新制度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就將逐漸抹平率先崛起的國家這種先發優勢,這時國家的規模體量取代創新成為決定各國國力強弱的基礎要素。英國在18世紀取代荷蘭成為全球霸主以及美、蘇在二戰後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兩極在相當程度上都是因為在資源稟賦、戰略縱深、國內市場等各方面所佔據的絕對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俄羅斯的歷史很好地詮釋了國家規模體量與國力強弱的關係。俄羅斯就其國家體量而言是一個具備大洲級體量的國家,這種國家相比英、法、德、日等中等體量的國家有極為明顯的競爭優勢: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為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630億千萬時;然而同一時期尚未進入戰爭狀態的美國的同類資料為1.32億、6070萬噸、1780億千萬時,甚至就連技術上相對較為落後的蘇聯也達到了1.7億、1830萬噸、480億千萬時。此後德國用了四年時間才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工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到1944年美國的軍火產量已達到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的軍火產量加起來都趕不上美國。這一年美國生產了96318架飛機,而德國只生產了40593架,相比之下在戰爭中遭受重創的蘇聯也生產了40300架,日本則只生產了28180架。德國和日本的工業製造能力遠遠不及美國,即使是和技術上相對粗糙且在戰爭中遭受重創的蘇聯比起來也無優勢可言。這主要是由於工業生產所需的資源、勞動力等條件的制約造成的:德國、日本在資源稟賦、人口數量上同美國、蘇聯實在相距甚遠。事實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一個具備世界性影響力的大國取決於兩方面:一是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人口規模、地理位置等先天要素;二是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社會組織能力等後天要素。前者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一個大國的基礎性要素,所以瑞士、科威特、卡達等國無論人均收入多麼富裕都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事實上幅員遼闊是俄羅斯強大的根本。
幅員遼闊為俄羅斯帶來了資源稟賦和戰略縱深上顯而易見的優勢: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俄羅斯的森林覆蓋面積高達8. 67億公頃,佔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俄羅斯的林材蓄積量達到了807億立方米。俄羅斯河流總徑流量是4270㎞³/年,水力資源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的石油探明儲量為82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首位。俄羅斯通過油氣資源出口不僅賺取了大量外匯收入,還屢次以切斷油氣供應作為打擊對手的外交博弈手段。俄羅斯日前公佈了一個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鑽石礦。該礦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一個直徑超過100公里的隕石坑內,儲量估計超過萬億克拉,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科學家們表示,這個被稱為“珀匹蓋”的隕石坑的歷史超過3500萬年,它下面的鑽石儲存量估計是全球其他地區鑽石儲量之和的10倍。 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優勢在歷史上曾不止一次得到驗證:1812年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率領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結果俄羅斯人憑藉自己遼闊的戰略縱深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儘管拿破崙攻佔了莫斯科,可隨著戰線的延長就使軍隊的補給日益困難,俄國人趁機利用自己對天氣和地形的熟悉發起反攻。二戰中納粹德國的侵蘇戰爭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則重蹈了拿破崙的覆轍:儘管在蘇德戰爭前期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遭到破壞,但仍能憑藉遼闊的戰略縱深與德軍周旋並逐漸將戰局扭轉。蘇德戰爭前半年德軍一路勢如破竹,但在越過斯摩稜斯克-戈梅利-基輔一線後步兵和輔助單位開始因給養不足、交通狀況不良而掉隊;裝甲部隊起初還能自行向東突破,然而不久之後也必須停下來休整和維修。正是漫長的戰線阻滯了德軍的攻勢,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與俄羅斯的嚴冬不期而遇。
現在我們還是先回到當年徐繼畬對俄羅斯的分析上:俄羅斯身處高寒地帶,受生存環境的制約而不斷向東征服西伯利亞的漁獵部族並最終擴張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然而在經過持續數百年的擴張後俄羅斯嚴酷的自然環境仍未得到改變:事實上俄羅斯有獲取出海口和向南方溫暖地帶擴張兩大目標,然而在經過數百年的擴張後俄羅斯的國土仍基本處於高寒緯度地帶,這對俄羅斯的工農業生產建設是不利的——1954年到1958年期間在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下政府投入了67億盧布並動員了數十萬志願者到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開墾了4000萬公頃的土地,然而儘管西伯利亞地域遼闊、土地肥沃,可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墾荒所實現的糧食增產不僅極為有限,更糟的是導致了當地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到60年代初隨著墾荒區風沙侵蝕的日益嚴重使幾十萬公頃新開墾的土地遭到了破壞。現在人類已不再處於單純立足於領土擴張的陸權時代,而是已邁入更加強調通過貿易手段積攢財富的海權時代。地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北臨北冰洋、東接太平洋、西濱波羅的海和黑海,然而俄羅斯參與國際航運貿易的條件其實並不好——北冰洋航線常年封凍,利用價值相對偏低。東部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港冬季封凍,需要藉助破冰船的協助才能通航,何況符拉迪沃斯託克港距離俄羅斯的核心地帶實在過於偏遠,對俄羅斯國家整體經濟的幫助有限。西部的波羅的海和黑海倒是俄羅斯參與國際國際航運貿易的生命線,然而波羅的海和黑海都屬於“內海”或“半內海”,其出海口都不掌握在俄羅斯手中,俄羅斯要通過波羅的海和黑海進入大西洋參與國際航運貿易就必須通過別國的領海。
儘管從國家戰略安全層面來看:有著1709.82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俄羅斯儘管曾憑藉其遼闊的戰略縱深拿破崙和希特勒折戟沉沙,不過遼闊的疆域也給俄羅斯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隨著邊疆地區和中央的地緣距離逐漸疏遠,管控難度也越來越大,加之周邊各鄰國幾乎都曾和俄國有領土糾紛,極易陷入被人群毆的境地,所以拿破崙和希特勒輕而易舉就幾乎挑動整個歐洲進攻俄國......即使在不考慮戰爭因素的前提下俄羅斯同樣面臨來自北約和歐盟對其戰略空間和市場範圍的擠壓,而俄羅斯和烏克蘭、波蘭、喬治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較為尖銳的關係則使這些國家很可能扮演北約和歐盟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和市場範圍的馬前卒。俄羅斯廣袤的國土由四分之三左右都位於亞洲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然而這一地區氣候嚴寒、環境惡劣,自古以來就是人跡罕至之地。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的莫斯科大公國,儘管通過自西向東的擴張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但這些地區的開發時間都相對較晚。俄羅斯的工農業佈局整體上是傾向於歐洲部分的,因此迄今為止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開發程度仍是相對較低的。佔俄羅斯國土面積四分之三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只分布著俄羅斯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稀疏的人口密度和漫長的東西跨度使俄羅斯始終無法擺脫基礎建設和物流運輸的惡夢——上下游配套過程中的天量運費足以把俄羅斯一切依賴自由競爭的工商業扼殺到賠本破產。迄今為止遠離首都莫斯科的遠東地區仍是俄羅斯經濟發展中的”凹陷地區“。我們不妨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窮小子打腫臉充胖子住了500平的豪華別墅,可結果天天為物業費、採暖費、家政費這些成本糟心。俄羅斯的情況就類似於此:窮小子住豪宅發現裝修的錢都不夠,只好找了幾間採光通風好的屋子草草收拾一下,剩下的屋子只好大門一鎖,堆點雜物或乾脆就不管了,然而卻需要為此開支大筆的維護費用。事實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就類似於雜物間——這裡一直都是俄羅斯國土開發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住豪宅的窮小子覺得物業費太貴可以出租、可以轉讓,然而對一個國家而言:“出租”意味著引進移民,“轉讓”意味著割讓國土。後者顯然是萬萬不可取的——儘管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開發程度有限,但換個角度思考也恰恰說明這一地區的開發潛力還相當巨大,況且這裡還是俄羅斯對美國保持戰略導彈壓制的重要基地。正如普京所言”俄羅斯國土雖大,卻沒一寸是多餘的“,在技術水平上相對薄弱的俄羅斯之所以能保持對西方的壓制靠的就是體量優勢,可以設想如果放棄遠東地區無異於自毀長城自掘墳墓。既然”轉讓“之舉不可行,那麼”出租“(引入移民)呢?事實上俄羅斯對此一直是很糾結的:事實上目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開發建設在相當程度是有賴於在當地生活或經商的中國人、日本人、南韓人,然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對這種狀況也始終心懷疑慮:遠東地區不僅地廣人稀,實際上當地有限的人口還存在持續流失現象。在2013年之前俄羅斯的八大聯邦管區中只有中央聯邦區、南方聯邦區和北高加索區3個區的人口略有增長,而其餘5個區的人口均呈下降趨勢:西北聯邦區、伏爾加沿岸區、烏拉爾區、西伯利亞區和遠東聯邦區人口分別下降10.8%、6.1%、4.6%、8.7%和22.1%。由此可見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恰恰是人口下降現象嚴重的區域。現在位於俄羅斯東北部的苔原地帶的人口密度甚至連每平方公里1個人都達不到。十多年前普京就曾告誡遠東地區的俄羅斯政府官員:”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再不採取實際措施發展遠東,那麼再過幾十年後遠東的俄羅斯人口也許將只會說中國話、日本話和南韓話了“。由此可見遠東地區的發展的確是困擾俄羅斯的一大難題。
-
1 #
-
2 #
西伯利亞最終會回到黃種人手中
-
3 #
遠與冷是天生缺陷沒招兒,即使全球變暖,能開發北極航道,也就夏天幾個月能通行,其他大部分時間冰封還要走馬六甲、蘇伊士。
-
4 #
俄羅斯是世界上佔據最多不適宜人類生存地方的國家,驕傲吧!
-
5 #
山大無材,樹大無枝
-
6 #
都是搶來的,早晚要還的。
-
7 #
俄羅斯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外東北和外蒙古還給中國,這樣俄羅斯才有前途
-
8 #
二十年內,俄國還將陷入內亂,俄羅斯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或四分五裂,或再現輝煌,目前的狀態不是俄羅斯民族性的表現,不過是強人政治的支撐。
-
9 #
幅員遼闊,人員稀少,應該招收兩億中國人過去幫忙管理並長期居住。
-
10 #
管理不好,給你一個地球也沒用
-
11 #
俄羅斯其實是蒙古帝國的繼承者
-
12 #
再大的帝國終究要解體
-
13 #
幅員遼闊,管理難度大
先限制其發展。使其內部離心性增強。進而使其分裂成多個小國。中國腹背受敵的戰略風險就消失了。這個過程要有耐心,一百年中國耗得起。如果中國自己戰略出現偏差。為一群愚民和所謂的精英所左右,反美樂此不疲。那就沒辦法了。韜光養晦,仍然是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最佳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