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紀錄片《人間世》裡的癌症媽媽張麗君嗎?
簡單回顧一下張麗君的故事。
2015年,26歲的上海姑娘張麗君被查出胰腺癌晚期,當時她已經懷有五個月的身孕。
醫生建議張麗君儘快接受治療,但孩子可能會保不住。
張麗君拒絕了,她堅定地要把孩子生下來,哪怕自己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她說丈夫才27歲,不能讓他老無所依。
2015年年底,張麗君終於如願以償,生下了體重僅1公斤的兒子“小籠包”。
緊接著,張麗君接受治療。
化療期間,張麗君忍著疼痛,為孩子錄製了18個生日影片。她還笑著說,小籠包會長大,可她卻永遠年輕。
上天並未厚待張麗君,2016年11月,她去世了。
看過紀錄片的人,大多被張麗君感動,感動於她的堅強,她對孩子的愛。
而今,事隔幾年後,關於張麗君的訊息突然又上了熱搜,原因是,她的老公,當初跟她夫妻情深、不惜賣房給她治病的丈夫,在她去世不到一年後,再婚了。
據說兒子小籠包也過繼給了親戚。
這樣的訊息讓人很是意難平。
第一次看張麗君的故事,我確實也被感動了。
癌症媽媽,沒有選擇第一時間接受治療,而是把時間留給腹中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再長大一些,把生存的希望留給他。
孩子確實磕磕絆絆地來到了人間,張麗君卻無法陪伴他長大。
現在再看張麗君,想法卻變了。
從前讚美張麗君母愛偉大,如今卻覺得,拼命生下孩子,對孩子而言,是幸還是不幸?是母愛的偉大,還是人性的自私?
有誰問過孩子的意見呢?
生了他,卻無法陪他長大。人世間最純真的母愛,他沒有享受過,在母親膝下承歡,撒嬌胡鬧,他亦無法體會。
縱使有父親陪伴(何況父親早就再婚了),母愛卻是無法彌補的。
或許張麗君以為,自己用盡力氣生下兒子,便是對兒子最好的母愛。
然而,世事無常,她的孩子未必會這樣想。
我曾以為我把我最好的東西給了你,卻發現,我從開始便不曾瞭解,你想要的是什麼。
若他有思想,他願意來人間走這一趟嗎?
幾個月時失去媽媽,爸爸在媽媽過世不到一年再婚,這樣的人生,是他想要的嗎?
是啊,他只是一個小嬰兒,他沒有想法,只能被動接受媽媽沉重的母愛。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媽媽,為了孩子好,或犧牲或隱忍。
她們很少去想,我這樣做,是孩子想要的嗎?還是,只感動了自己。
《陪你一起長大》中的沈曉燕,是個讓人心疼也讓人惱的人。
沈曉燕和前夫離婚後,孩子判給了前夫。但前夫是個不學無術不求上進的主,孩子不管,工作沒著落。
只有一點,他有學區房。
為了孩子能上重點小學,沈曉燕忍了,和前夫離婚不離家,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孩子,還要管前夫。
其間,她還要忍受前夫的言語羞辱,暴力毆打,甚至騷擾。
一切為了孩子,沈曉燕忍了。
可是在兒子眼裡,媽媽被爸爸欺負的場景讓他害怕、心疼,有罪惡感。
小小的他不明白,父母為什麼不再相愛,爸爸為什麼要打媽媽。
媽媽說都是為了他,可他不想讓媽媽難過呀。
沈曉燕認為,只要能讓兒子上家門口的重點小學,她受點委屈不算什麼。身為媽媽,這是她能給孩子最好的愛了。
可這些是兒子李非凡想要的嗎?我想沒有哪個孩子希望媽媽過得不好,整天活在水深火熱中吧?
媽媽愛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殊不知,孩子愛父母,絲毫不比父母少。
嘉賓程莉莎認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如果為了強加個人觀點給對方,而提出“我是為你好”的說辭,就是一種自私。
確實,很多人認為,我為你好,你應該聽我的。
可是,我的思考不能代替你的需求。
在養孩子一事上更是如此,父母不能一味打著為孩子好,而替孩子做出各種決定。
而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要的是什麼。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說的,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