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日本內閣突然公佈決議,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含有對海洋環境有害的核廢水。雖然日本政府一再表示排放核汙水的濃度符合國際標準,但依然引發了廣泛的擔憂,並遭島中國、韓國與朝鮮的嚴正抗議。
本文就將以最為簡潔的語言,梳理出核能自誕生以來的普及歷程,順便也道破日本人對核電痴迷的真正苦衷。
超級大國的爭霸起源
早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物理學大師們,就已經在理論上描繪出核能時代的宏偉藍圖。只不過在當時,基礎技術的發展滯後,讓核能離應實踐還有很長距離要走。因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籠罩大半個地球,個別有能力的國家才決心花大力氣將核能運用成為現實。
1942年6月,加入戰爭尚不滿一年的美國,便匆匆啟動了後來轟動世界的曼哈頓計劃。以愛因斯坦、奧本海默為首的猶太裔物理學家,開始緊鑼密鼓的展開核能武器化研究。僅僅到當年12月時,便搗鼓出人類歷史上的首座核反應堆—芝加哥1號。最終,美國軍方也如願得到自己一心想要的原子彈,並在1945年用其成功逼迫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隨著世界大戰的偃旗息鼓,大量由戰爭催生出來的科技發明,逐步被生產方轉為民用經濟專案。即便是看似最為神秘且高貴的核能,也因近乎無限的潛力而被相中,從而催生出完成發電試驗的ebr – 1,也就是所有現代核電站的直系祖先。但美國其實對核能民用化並無什麼急迫感,更看重其在軍事領域的突出貢獻。因此,相關研究還是被優先用於軍事專案,進而落實為在1954年下水的首艘核潛艇鸚鵡螺號。
既然美國人對核能發電的訴求如此鬆懈,那麼作為最強對手的蘇聯便默默發起迅猛追擊。他們首先在1949年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接著又在1954年推出了首個專門為電網提供能源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隨後是屈居第三的英國,在1956年宣佈考爾德霍爾核電站落成,從而徹底打開了商業核能供電的無限大門。
如果仔細觀察以上3個先驅國家,就會發現他們對核電的渴求程度,恰恰源於自己的內部現狀:
比如在理論架構和使用經驗層面都遙遙領先的美國,同樣也是全球主要油氣資源的實際掌控者。僅僅是位於北美本土的探明儲量,就足夠讓半個國家靠出口能源來奔向小康。加之阿美石油在中東地區的巨大影響力,足以對身為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特施加充足影響。所以,心高氣傲的楊基佬們,很難對全新的核能養成深度依賴。
相比之下,蘇聯雖然是歐洲地區的最大產油國,卻在具體的煉油技術領域非常滯後。因此,往往需要將大量原油出口海外,再以賺取的外匯為內部回購進成品油使用。雖然上述境遇因二戰期間的美蘇合作而有所改善,卻無法從根本上緩解北極熊們的能源危機感。因此,他們在擁有核武器技術後,立即將核能發電也視為重中之重,從而在特定階段內獨佔鰲頭。
最後,已不再是頂級強權的英國,也需要為自己以後的能源供給做提早打算。哪怕有著名的英阿石油公司,早早把持著沙特、伊朗和伊拉克等國的大片油田股票,也架不住由殖民地獨立所引發的地緣政治危局。因此,連續工作時間更長、對外依賴度較低的核能,就是最理想的替代方案。畢竟,製造核聚變所必須的材料-鈾,可以從同為英聯邦的澳大利亞與加拿大汲取。在安全和穩定性方面,都遠勝過對自己充滿怨氣的阿拉伯國家。
當然,作為新興技術的核能發電,也很快因事故曝光而跌入低谷。1961年,由首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與核動力巡洋艦長灘號組成的“不靠岸環球航行編隊”,正為美國在全球豎立起不可動搖的強大形象。但位於本土愛達荷州的國家實驗室,卻發生了第一起反應堆連環爆炸事故。
至此,公眾對於這種全新能源的憧憬,迅速為日益擴散的恐懼所替換。因為核能並不是普通能源,在直接的爆炸破壞之外,還有周期性很長的輻射作用階段。加之媒體對廣島、長崎爆炸現場的宣傳,使得大部分西方國家都開始放緩核電站製造步伐。唯有對此能不管不顧的蘇聯,繼續在鐵幕的另一頭加班加點。直到同樣嘗試首次環球航行的K-19號潛艇發生反應堆爆炸,才不得不為顧及國際形象而做更多自我審查。
法國的無奈之選
雖然核能發電在早期階段就飽受安全性批評,但一切皆因突如其來的石油危機而獲得轉變。1973年,以阿拉伯國家為首的歐佩克組織,因第四次中東戰爭而遷怒於西方。隨即宣佈大量減產,並限制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各歐美髮達國家出口原油。儘管風波很快因雙方的共同經濟利益而得以平息,卻徹底嚇壞了只是區域中等強權的法國。
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勢力,法國其實未能控制多少產油區域。這讓他們更依賴於單純的貿易關係,必須從阿拉伯世界的新貴手中獲取發展源泉。但法國還是當時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武器供應商,並依賴後者的出色發揮,為自家產品充當極具說服力的活廣告。正因如此,石油危機對他們的衝擊更為巨大。幸好該國已經在1960年掌握核武器技術,並嘗試發展境內的核能供電。於是就藉助危機引來的東風,將自己打造為對核能依賴度最高的西方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曾是法國殖民地的西非小國加彭,正巧擁有豐富鈾礦儲量。同樣曾是法屬西非分支的尼日,也以擁有更多鈾礦資源著稱。這都在無形中為高盧雄雞們的核能業創造有利條件。在擁有相當豐富的設計、製造和使用維護經驗後,還將核電廠建設當做拳頭產品,作為其開啟海外市場的重磅敲門磚。例如曾有志於躋身核能大國行列的伊拉克,就是從法國人手裡獲得的全套圖紙技術。
我們只要仔細琢磨這些發生在法國人身上的事情,就能明白為什麼核能對於某些中等強國具有獨特吸引力。首先就是國際影響力的幅度和深度有限,沒有能縱橫國際能源供應市場的超級自信。其次,內部依然是一個保有全套產業鏈的製造大國,對於電力等基礎能源供應的渴求也非常猛烈。因此,無論核能技術存有多少風險,都擋不住他們對該領域的情有獨鍾。
日本的核心利益
那麼遠在東亞地區的日本呢?他們當然在很多地方,存在著類似法國的結構性優缺點。所以,這兩個向來沒有緊密聯絡的國度,居然會同樣對核能供電、航天探索、軍工與高鐵領域都保持著濃厚興趣。
簡單來說,日本自19世紀的明治維新時代起,就是無可爭議的地區性強者。哪怕經歷了第二次世界的釜底抽薪式打擊,還不幸淪為核武器的唯一實戰場所,都沒能徹底將骨子裡的傲氣壓制下去。甚至依靠美國軍隊提供的強大保護,抓住了發展經濟的理想視窗期,從而在實質上完成了自身實力恢復。但反過來,同樣近乎完整的產業供應鏈,讓日本社會的能源消耗極高。
非常不幸的是,狹長的日本列島實際上無法為其提供足夠的資源儲備。特別是和能源領域息息相關的煤炭、石油,基本都完全依靠從外部進口。為此,日本每年都需派遣大量的油輪,將來自中東的油產從波斯灣運回本土。期間還要透過漫長且危機四伏的霍爾木茲海峽、科摩林角、馬六甲海峽與臺灣海峽,極易受到區域動盪的直接影響。而日本從1945年起,就從法律上被徹底剝奪了戰爭權力,也很難獨自對外用兵。這就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能源匱乏的嚴重危機感。
因此,日本在1956年1月1日就設立了原子能委員會,並在6月又設立獨立法人機構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僅僅到1963年的10月26日,就讓自己的第一臺核電機組啟動執行。政府還為紀念這一天,確定每年10月26日為日本的原子能日。稍後的1974年,他們還制定了電源三法:《電源開發促進稅法》,《電源開發促進對策特別會計法》、《發電用施設周邊地域整備法》,確立了對核電行業進行補助的若干方針。
時至今日,若有某個國家想要開建核電站,備選方案中還一定會有來自日本的競標。也正是核能供電的高比例分佈,給日本人緩解了化石能源的不足難題。
直到2011年3月12日,日本宣佈受3·11地震影響。福島核電站也在事故中發生放射性物質洩露。當年4月11日16點16分,福島附近再次發生7.1級地震。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將福島核事故定為最高階7級 。此後的2013年10月9日,還有核電站工作人員因誤操作導致約7噸汙水洩漏。11月20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對福島第一核電站第五和第六座核反應堆實施封堆作業 。
但無論如何,以上這些波折都不可能改變日本對核能發電產業的深度依賴。亦如蘇聯若非在1991年轟然打下,也不可能因切爾諾貝利的嚴重洩露事故,就放棄新的核電廠製造計劃。因為這正是其作為中等區域強國,所必然受到的結構性桎梏。再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沒可能讓步的核心利益。
因此,不管你怎麼看待這些平均分佈在日本海岸線上的“定時炸彈”,它們都將在漫長的時間週期內,常伴在我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