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造動力物體在地球以外實現了飛行任務,美國宇航局創造號無人機於4月19日星期一完成了首次飛行。第一次飛行的創造號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為未來的核動力無人機任務做好了準備。隨著創造號首次飛行成功,創造號現在將與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一起進行科學行動,在30天的主要任務中完成多達5次飛行。雖然創造號本身並不攜帶任何科學儀器,但它配備了一對攝像機,可以用來偵察比較有趣,有科學價值的地點。
從創造號吸取的經驗也將為未來在太陽系其他地方的飛行探測器的計劃提供參考,剛才我說到的核動力無人機蜻蜓號計劃於2027年發射,2036年抵達土衛六,使用核動力加大型自主旋翼機探索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飛行探測器也被提議探索金星,因為金星大氣層可能有生命,這樣也可以避免進入表面,承受金星表面的惡劣環境條件。 在飛行前的高速旋轉測試中,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團隊發現了一個命令序列問題,延遲了最初的飛行嘗試,一個定時問題阻止了創造號的飛行計算機安全模式過渡到飛航模式,透過一個小的軟體更新得到了糾正。
一旦軟體修復程式在地球上的測試環境中得到驗證,軟體更新就會被上傳到創造號無人機系統內,之後美國宇航局確定創造號成功完成了一次啟動測試,為4月19日的首次飛行掃清了道路。
為了在稀薄的火星大氣中產生足夠的升力,需要以每分鐘2400轉的速度旋轉一對同軸、反向旋轉、1.2米長的碳纖維旋翼。火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海平面壓力的0.6%,因此直升機的旋翼需要更大的速度來產生升力。 在重力加速度約為3.7米/平方秒的情況下,創造號在火星上的重量只有6.7牛頓。因此,直升機旋翼必須產生6.7牛頓以上的升力才能從地面升空。
第一次任務包括垂直起飛,然後在3米高空盤旋30秒。在盤旋時,靈巧完成了一個90度的轉彎,隨後下降並降落,整個過程持續了39.1秒。 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從64.3米外的一個叫範齊爾的地方觀測到了創造號的第一次飛行,並用Mastcam-Z攝像機拍攝了照片和影片。著陸後,創造號需要將飛行遙測傳送給毅力號,毅力號會將資料轉發給火星勘測軌道器MRO,後者再會將資料下行鏈路傳輸到地球上的深空網路D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