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蔡依林憑藉一首《玫瑰少年》獲得了第三十屆金曲獎年度歌曲獎,這是她第三次站在金曲獎的舞臺上。
與以往得獎的無盡喜悅不同,蔡依林眼中含淚地說了獲獎感言,這其中幾度哽咽,不是因為獎項沉重,而且因為一個少年。
1
你離開後 世界可改變?
多少無知罪愆 事過不境遷
永誌不忘記念 往事不如煙
生而為人無罪
你不需要抱歉
這是《玫瑰少年》的一段歌詞。
2000年4月20日,21年前的前天,臺灣屏東縣高樹國中的一個少年倒臥在血泊中,經送醫搶救後無效,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15歲。
“永誌不忘紀念。”
葉永志,就是這個少年。
“他非常體貼”
這是《玫瑰少年紀錄片》的第一句話,葉永志的母親陳君汝騎著一輛電動車疾馳在鄉間的小道上。
回憶起兒子,她還是無盡的悲傷。
2
葉永志於1985年出生在臺灣屏東縣高樹鄉。
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樣,他天真可愛,會開心地依偎在媽媽懷裡,也會面對著相機害羞的笑。
永志從小就非常懂事,經常在陳君汝工作回家前就做好飯菜,因為知道媽媽上班很累,永志每天都給她按摩。周圍人都羨慕陳君汝有一個這麼的懂事的兒子,說永志一個人能頂別人三個孩子。
在陳君汝眼裡,兒子就是上天賜予她最好最溫柔的禮物。
但這份禮物太過美好,上天好像就要慢慢收回去了。
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永志的老師告訴陳君汝永志不太正常,他喜歡做女孩子做的事情,和一般的男孩子不一樣。老師讓陳君汝帶永志去看心理醫生。
陳君汝帶去了,但心理醫生說“你的兒子非常正常,覺得他不正常的人才是真的不正常”。
陳君汝也覺得沒事,兒子只是性格溫柔,不同於一般男孩子的陽剛罷了,就算愛玩女生玩的東西又如何,這怎麼就不正常了?
陳君汝這麼想,其他人卻不這樣。
有一次永志告訴陳君汝每天都有人脫他褲子看他是男生還是女生,他還寫了一張紙條說“媽媽,你要救救我,有人要打我”。
陳君汝非常生氣,找老師反映沒有回覆後她又向學校方反映,依舊沒有人處理。
2000年4月20日上午,永志在下課前五分鐘離開教室去上廁所,結果被發現倒在血泊中,送醫後仍不治離世。
校方在未報案的情況下擅自清洗了血跡,並稱他們無罪,讓陳君汝去蓋章確認,給出的理由是永志因心臟病發才出意外的。
失去兒子的陳君汝當時就崩潰了,她不服這個結果,更何況永志從未有過心臟病史。
於是看過永志被送醫時口鼻血流不止樣子的陳君汝,再一次看著兒子被送進了解剖室。這次她沒有進去,是她先生和小叔進去了。
結果依舊是因病。
“他們一直拗我的小孩是生病,其實不是啦”
鏡頭裡陽光透過樹葉散了下來,陽光下陳君汝坐在田埂上抹著眼淚。
3
有一個高中生寫信給陳君汝,他說自己能活到現在是個奇蹟,有多少像他,像永志一樣的人在自殺、在跳樓。
陳君汝反問 “ 你們有罪嗎?”
陳君汝說他們沒有罪,她失去了小孩,她要救其他像永志這樣的小孩子,如果她站出來能救這些人,那她願意。
之後的六年,陳君汝一直在鬥爭,她扛起了彩虹旗成為了性少數平權運動的鬥士。
這六年,她也不斷上訴,反覆上訴,最後法院判處了學校三位主管過失致死罪。
但直到現在,我們都無法得知那天上午永志究竟發生了什麼。
4
永志為什麼要在下課前5分鐘上廁所?
有人告訴陳君汝,經常會有一群男生把永志圍在廁所強行脫下他的褲子,“檢查”他是不是男生。
這一切僅因為永志說話永遠輕聲細語,因為他的行為舉止像女生,因為他是他們眼中的 “ 娘娘腔 ” 。
每次去廁所都會遭受這些,永志不得不給自己想出其他方法:找關係好的男生陪同、使用教職工廁所、上課後或下課前五分鐘提前去廁所。
即便是這樣,他還是倒在了血泊中,倒在了曾讓他最害怕的廁所裡。
5
永志去世兩年後,臺灣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
他的故事也被人所知,人們在痛惜玫瑰少年的逝去,也在告誡自己不要成為讓玫瑰凋謝的人。
玫瑰少年指的是那些因為先天或者是後天的原因造成的男性大腦女性化,造成一些性別認同困難的男生,即跨性別。
但“跨性別者”又是一個很難被精確定義的群體,在外界眼中,他們常常有著這些身份:“變性者”、“異裝者”、“性別酷兒”以及其他型別。
成為“跨性別者”有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無論是遺傳基因還是童年、少年乃至青春期的經歷,都有可能影響到跨性別認同。
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具體影響到一個人的,還沒有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絕沒有錯。
6
跨性別≠心理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曾使用 “ 性別不一致 ” 來描述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性別不同的人,很多人也認為跨性別者都是因為內心認知有障礙而患有心理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團隊的協調員Lale Say博士在2018年六月表示,這個說法“已經從心理健康障礙分會中排除,因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這實際上並不是一種精神健康問題,並且將其留在心理健康障礙分會中是在引起人們的恥辱感”。
“為了減少恥辱感,同時確保該人群獲得必要的衛生干預措施,這個說法已經被置於另一個分會中。”簡而言之,跨性別並不是精神疾病,也不是心理障礙。
7
人類寓居在群體生活中,但不是群體中的每個人都相同,外表不同,內心誠然更加多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是某種意義的少數。
就像蔡依林獲獎時的那段話:
我們都有可能成為某種少數,所以要時刻用同理心去愛他人。
而愛就是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不完美的人,這個不完美的人會是你,也會是我。
也沒有誰的靈魂是裝錯了身體,因為你是你,或是妳,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