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和文在寅
曹國“試錯”的35天 文/徐方清 邱宇距離9月10日上任南韓法務部長僅僅過去了35天,曹國宣佈辭職了。
這起南韓的高層人事變動之所以備受關注,除了因為曹國被視作是南韓總統文在寅的心腹,還因為從南韓前總統盧武鉉到現任總統文在寅再到曹國,這一輪政治沿革組成了一條頗具南韓特色的政治生態鏈。
對於曹國的辭職,文在寅在10月14日曹國宣佈辭職的當天下午就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雖然就此事引發“國民矛盾”深感抱歉,但文在寅還是肯定了曹國在法務部長的短短任期裡所作出的努力,稱曹國以堅定的意志推進檢察改革,並在宣佈辭職的當天上午釋出改革方案,“為改革邁出一大步”。
上午釋出改革方案,下午就宣佈辭職,曹國的這個舉動看上去突然,事實上卻是有備而來。文在寅也坦言,原本希望曹國和檢察總長尹錫悅默契配合,以完成改革大業。“這隻止步於夢想,然而這個夢想絕非空想。”
文在寅還要求法務部根據曹國發布的改革方案在月內修訂相關規定,必要時由國務會議議決,為檢察機關改革鋪平道路。
對於文在寅來說,一個多月前頂著重重壓力讓家屬接連陷入醜聞的曹國就任法務部長,到現在由曹國在辭職前最後一刻還為檢察改革鋪路,文在寅推進改革的決心並沒有動搖,即便“心腹”的臨陣夭折是一次重創。
如何推進檢察改革,是文在寅很早就有的政治夙願。2011年,文在寅就在自傳《命運》中寫道,檢察改革已經成為了時代性的課題。檢察系統權力過大,過分政治化,不受任何限制,已經到了無所不為的地步,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我做了兩屆民政首席,但有幾件事始終未能做成,留下了遺憾。”文在寅在書中提到的遺憾之一,就是沒能設立高層公務人員腐敗調查處,專門針對高層公務員的腐敗行為進行調查起訴,不受檢察權力的干擾。
還有一點遺憾,文在寅在自傳中稱,“我非常後悔沒能把‘檢警調查權調整’問題納入司法改革的框架之下,一起推動二者的改革。”檢警調查權調整是對檢方和警方的權力進行再分配,意在削弱檢方的權力。
時隔六年,在2017年的總統競選公約中,文在寅再次提到上述兩點:設立高層公務人員腐敗調查處、進行檢警調查權調整。
南韓實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制,檢察廳屬於行政機關,隸屬法務部,但法務部長對檢察總長僅有一般性的指揮和監督權,具體的案件無權指揮。南韓警察不能獨立辦案,所有案件必須通過檢察官,由檢察官決定取哪些證據、如何取證,然後指揮警察工作,最後由檢察官出庭指控。
南韓檢察機構的權力強化,已經持續了超過三十年。1987年,南韓實行總統直選制之後,軍人出身的首位總統盧泰愚,為改變此前軍方權力過大的局面,將更多檢察機構高層拉入權力核心。
由於南韓總統任期五年,不能連任,此後的幾十年裡,朝野不斷更迭,但檢察機構卻屹立不倒,並出現過度擴張的弊端。而且,南韓自民主化以來歷任總統幾乎都以悲劇的方式收場,形成了特有的 “青瓦臺魔咒”現象。在多名總統被調查甚至抓捕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就是檢察總長。尤其是前總統盧武鉉在接受檢方受賄調查後跳崖自殺,讓文在寅對檢察機構的權力擴張深受觸動。
盧武鉉和文在寅(資料圖)
同為律師出身,也都來自“釜山圈”,比盧武鉉小7歲的文在寅在進入政壇後,被稱為“盧武鉉的影子”。2003年,盧武鉉當選南韓總統後,文在寅受邀擔任青瓦臺民政首席祕書。時隔14年之後,同樣法律背景出身同樣來自“釜山圈”的曹國,在文在寅入主青瓦臺總統府後,也被任命為民政首席祕書,並被外界稱為“文在寅的影子”,似乎開啟了又一輪政治迴圈。
對外是半島無核化程序,對內是推進檢察改革,這一輪政治迴圈的核心使命也都是當年的延續。而後一項使命更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還關係著文在寅是否有可能跳出“青瓦臺魔咒”,特別是避免重蹈自己政治導師盧武鉉的覆轍。
文在寅在上臺後,雖然完成這兩項核心政治使命的決心足夠堅定,行動也足夠果敢,但面對著這兩項前任們都沒有完成的任務,他也沒有清晰的路線圖,很多時候都是在“試錯”,走得通就繼續朝前走,錯了就糾錯。
曹國就任法務部長的35天,正是這個過程中的一步,而且是很關鍵的一步。現在,結果已經明確。對於文在寅和他的這一輪政治迴圈來說,完成使命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