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線上線下各種速讀培訓班熱火朝天,聲稱能教你“一年讀書200本”甚至“一年讀書500本”。身邊也經常有人介紹自己時用到“一年讀書XX本”之類的話,彷彿把讀書的數量當做存款量一樣炫耀。
當然,我們不排除的確有速讀和理解力高手,可以迅速地讀懂一本書。但這種單純對於數字的追求,也許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
回想一下,我們上一次讀的書,也許當時都有認認真真閱讀,甚至畫線或做過筆記。但是過不了多久,就無法想起其中的重要內容了。這也就是傳統的閱讀方式的弊端——看似看過了很多內容,但並沒有真正掌握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讀書在某種意義上和旅遊有些相似之處。
假如我們到北京旅遊,會是什麼情形呢?
有可能我們報了一個旅行團,跟著團到天安門廣場拍了照,坐車路過了鳥巢、水立方,從長城下來買了個紀念品……回家以後別人問起來,北京是什麼樣兒啊?除了景點名稱什麼也不記得了。這種叫做“觀光式旅遊”。
另一種方式是,我們在北京住到一個朋友家裡,早上在早點攤嚐嚐焦圈豆汁兒,白天騎腳踏車逛一逛衚衕,晚上在公園看看大媽跳廣場舞,在路上跟的哥聊聊天。這樣的“沉浸式旅遊”,相信會和前一種體驗有天壤之別。
讀書也是一樣。“觀光式讀書”在追求數字的增加之後沒有留下什麼收穫;而只有“沉浸式閱讀”才能幫助我們真正理解書中的意義,並且轉化成為自身的成長。
那麼如何做到“沉浸式閱讀”呢?讓我們到《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去找找答案吧!
這本書的作者樊登博士,是擁有超過兩千萬用戶的“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是科學解構圖書的專家。他在“樊登讀書”解讀了200多本圖書,收聽超過3億人次。
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作者從解讀圖書的角度出發,透過分析怎樣挑選值得閱讀的書、怎樣高效讀書、怎樣從書中提取重要資訊等內容,為讀者打造了一堂關於閱讀、理解和思維方式的進階課。
下面,讓我們從選書、讀書、解構書三個步驟來理解如何做到“沉浸式閱讀”。
1.如何選書?“TIPS”原則來幫忙
據統計,現在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有大約有22萬種。面對如此浩如煙海的圖書和我們有限的時間精力,怎樣才能更快、更準確地選到能幫助我們成長、提升個人素養的好書呢?
書中介紹了“樊登讀書”主編慕雲五老師經過多年選書工作後,總結出的選書“TIPS原則”,這個原則的具體內涵是:
T(Tools):工具。具有工具性的書籍,一方面可以給讀者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法論,另一方面,能夠提煉出有效的工具,也正意味著這本書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寫成的。
I(Ideas):新的理念。透過閱讀應該能夠帶給我們新的理念、新的發現、新的想法。可以是某一領域的新發現新進展,幫助我們顛覆之前的認知;也可以是看問題的新角度新觀點,幫助我們開闊視野,用新的方法看世界和人生。
P(Practicability):實用性。實用的書應該是內容不空洞的,容易理解的。閱讀之後應該是可以給大家的生活帶來改變,能夠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
S(Scientificity):科學性。一本嚴謹的書應該是經歷過科學性的驗證過程,要經得起檢驗,絕不能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正如作者在書中說到的那樣:“每一本好書都自帶使命”。那麼,我們在逛書店時,如何能在同一個主題下眾多的圖書中,一眼挑到那一本好書呢?
首先,可以通過出版機構來鑑別。現在國內有很多優秀的出版公司,會和各種出版社合作,出版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家好的出版機構也一定要為自己的品牌負責,會在出書時嚴選內容,也就是由專業編輯替我們先把了一道關。
其次,是看作者背景。現在美國一些所謂暢銷書作家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寫書的套路——儘量簡單化,快速得出一個結論,再由譯者迅速翻譯完。這種書很容易賣出幾百萬、上千萬冊,但實際上並不具備太高的實用價值。建議讀者挑選有學術背景的作者的書籍,比如一位大學教授一輩子可能也寫不了幾本書,他這一生的研究精華都會濃縮在這裡。
另外,推薦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甄別出靠譜的推薦人,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好書。當然前提是,不能是亂推薦的。有的推薦人不經過篩選,只要作者來找就同意推薦;有的只是簡單一個署名,或者推薦語和作序中都沒有講明白書中的精華。所以一個靠譜的推薦人非常重要,比如比爾蓋茨推薦的書幾乎沒有一本會讓人失望。
掌握了以上這些方法,相信你已經躍躍欲試地去書店挑出幾本好書了。那麼當好書拿在手裡,應當如何去閱讀一本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