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中東地區一向被稱作是地球上的火藥桶,近大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戰亂紛紛,幾無寧日。特別是自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後,數百萬百姓背井離鄉、逃難歐洲。還有部分敘利亞人逃入鄰國黎巴嫩,一時間,版圖面積比北京還小的黎巴嫩,先後湧入了150多萬敘利亞難民,這裡成了他們的臨時家園。

由於擔心這些難民在此賴著不走,像過去的巴勒斯坦人一樣永久定居下來。黎巴嫩並不允許這些難民使用混凝土建造永久住所。儘管如此,大量的敘利亞難民還是給撮爾小國黎巴嫩帶來了沉重的安全、經濟和社會問題。

小國黎巴嫩以彈丸之地,承接了如此多的敘利亞難民,給了他們庇護,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也讓人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中國產生好奇,黎巴嫩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從國土面積上看,黎巴嫩只有1.04萬平方公里,比北京還小三分之一。它瀕臨地中海東岸,首都貝魯特及第二大城市的黎波里均為地中海東岸重要商港。其中,貝魯特背靠黎巴嫩山,擁有20多個半月形海灣,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

從地圖上看,黎巴嫩北、東部緊鄰敘利亞,東北頂端與敘重要城市霍姆斯相去不遠。從東部邊境線驅車出發,兩小時內即可抵達敘首都大馬土革。黎巴嫩西南角與以色列接壤、真主黨武裝從南部邊境發射火箭彈,可對以以色列北部重鎮海法及縱深地帶構成嚴重成脅,境內平原多集中於沿地中海一線,境內公路網四通八達,可為機械化部隊快速機動提供便利。

靠近黎敘邊境的貝卡谷地是黎巴嫩最大農業區,地勢起伏,南北狹長,兩側高山“夾峙”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982年,以色列對貝卡谷地的空襲,曾一舉掘毀敘利亞駐紮於此的19個蘇制“薩姆”防空導彈。

總之,國土狹長,面積狹小,缺乏戰略縱深的黎巴嫩,被擠壓在敘利亞和以色列圍成的夾縫內,這種不利的地理因素,決定了該國很難在錯綜複雜的地區局勢中獨善其身。

歷史上,扼守歐、亞、非“三岔口”的黎巴嫩,一直是周邊眾多強悍民族的覬覦之地。先後被一個又一個的帝國征服,拜占庭帝國時期,黎巴嫩作為帝國敘利亞行省的一部分,受到基督教文化浸潤。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黎巴嫩又先後成為倭馬亞及阿巴斯王朝的統轄之地,此後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域。近代以降,法國、英國勢力滲透進黎巴嫩,到一戰前,名義上仍受奧斯曼帝國節制的黎巴嫩,實際上已淪為法國勢力範圍。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宣佈獨立。3年後,英法軍隊撤離該國。

黎巴嫩是世界上少有的從信奉基督教轉為伊斯蘭教的國家,伊斯蘭教信眾佔該國人口的70%。黎巴嫩人口不算少,600萬人口中卻擁有260多個黨派及30多支民兵武裝。然而,黎政黨雖多,但在政治上均附屬於某教派或家族。特別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幾大派別,掌著該國實權。

更要命的是,黎巴嫩各教派擁兵自重,大都握有武裝力量。如馬龍派的長槍黨,麾下民兵曾多達3萬人。什葉派的真主黨則擁兵約5000人,並有大批支持者可供動員。同屬什葉派的阿邁勒運動,也曾掌控上萬民兵。

多年來,黎國內一些有識之士不斷呼籲取消教派分權制,改行聯邦制。以此來解決黎民族派別紛爭,實現和平穩定。不過,由於教派間的利益糾葛盤根錯節,聯邦制在黎巴嫩並沒多少市場。

作為前宗主國,法國一直重視發展與黎巴嫩的“特殊關係”。1975年內戰前的貝魯特,曾因法式文化流行而榮膺“東方小巴黎”的美譽,風俗開放,美女如雲,打扮時髦。法語是黎巴嫩國內的通用語言,就連後者國徽上都寫有法文。

近年來,黎巴嫩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兩國經濟交流合作不斷加深。2018年黎巴嫩進口總額達200億美元,中國以20億美元的金額成為黎巴嫩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目前,中國在黎巴嫩駐紮有400人的維和士兵,主要擔負掃雷排爆、工程建築、藍線栽樁、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7個關於非洲的事實,你知道多少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