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寶雞一名13歲女孩感到腰部疼痛,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她得了中老年才會出現的腰椎間盤突出。
醫生仔細詢問才知道,女孩學習壓力大,每天坐著學習長達16個小時。
這個女孩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孩子們在家長的期待中疲於奔跑,家長們卻很少問一句孩子受不受得了。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有這樣一個劇情:
小宇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在他患闌尾炎恢復期間,媽媽還不忘記給他找來老師補習功課,還找來一堆的卷子讓小宇刷題。
孩子壓力大,恢復慢,他喜歡畫畫,卻只敢悄悄地畫。當媽媽看到孩子的病床裡藏著畫好的畫時,氣不打一處來,撕了孩子的作品,叫喊著:“畫畫沒用,只會浪費時間。”
在媽媽看來,只有全部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才是對的,完全不顧孩子還在生病,需要休息和適當放鬆。
最可怕的是,家長犧牲孩子的睡眠、休息、娛樂時間,換取大量的學習時間,效率卻並不高,結果也非常不樂觀。
睡眠不足、精神不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回家不願意寫作業,厭惡學習,違抗家長......這是個惡性迴圈。
孩子的身體才是前面的那個“1”,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再優秀的成績、再閃耀的獎盃都是“0”。
心理健康是保障
據全國少年兒童心理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出現問題的比例高達13.9%。
在對中小學生做的一次抽樣調查也發現,中學生中有4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刻不容緩。
知乎上有個問答: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抑鬱?
一位網友說了他的真實經歷:
他被老師選去參加戶外繪畫,由於畫技出眾,被安排畫最難最複雜的那個部分。
勾勒好線後,正準備上色,他的媽媽走過來,告訴他牆面要用黃色,瓦片用紅色。
六歲的他堅定地告訴媽媽,他要塗成紅牆金瓦,可是最後反而被媽媽打罵。
這只是他成長路上遇到問題的冰山一角,他無法反抗,屈服於長輩的權威,對自己身不由己深感無力。
其實,孩子的才能,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強大,很多時候不要以成人的思維和眼界去框定孩子的行為,嘗試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才是增進關係、幫助他們飛向更廣闊天地的好方式。
習慣良好是方向
其實很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都太過於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而大大忽略了好習慣的培養。
孩子五六歲,就急著要學拼音、運算,背古詩,甚至要還得學外語等,就是希望他們升小學後能快速跟上節奏,壓力小一些。
可現實情況是,往往小學前表現挺優秀的孩子,上一年級後種種問題全面爆發,不會自己做計劃、作業特別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全靠父母監督,更可怕的是沒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見。
江蘇省錫山高階中學校長唐江澎提出:
“幼兒園的孩子,養成整理東西的習慣,遠比讓他們早識字重要。
讓孩子多讀書,遠比讓他們做那些閱讀理解題重要。
上午奧數,下午外語,一週七八個補習班,逼到最後,沒了興趣,也就沒了學習。”
先有習慣,後有成績。習慣良好的孩子,未來都不會差。
曾看過許多“學霸”們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其實並不是每一位學霸都智力遠超常人,他們勝就勝在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