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也要去

如何看待留守兒童問題?我們常聽到最多的話便是“再怎麼困難,也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或者是“賺錢什麼時候都可以,而孩子的成長卻只有那麼幾年”等等這樣看似真心為留守兒童鳴不平的話,但我去真實瞭解了部分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之後,發現這樣的觀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甚至有何不食肉糜的味道。舉個例子:留守兒童小朱是我校一名初二學生,人挺聰明,不愛學習但成績依然名列前茅,可惜的是,由於常年缺乏父母關愛,形成了成癮性性格,迷上網路遊戲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績更是一落千丈,他爺爺奶奶也管不住,最後直接不願意來學校了,我們都為他感到可惜。看到這裡,我想責備小朱父母的肯定大有人在,可是,他父母真的是那麼不負責任嗎?老師家訪後得知,小朱有兄妹三人,哥哥在上高中,妹妹在讀小學,爺爺奶奶都無勞動力,甚至爺爺還經常需要花錢看病。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在鎮上附近找工作只有兩千左右,根本不夠維持家庭運作,無奈只能外出打工。我想,這樣的家庭背景在我國大多數農村絕不是個例,父母為了養家不得不遠走他鄉打工掙錢,把孩子和愛心留在家裡,於是,便有了留守兒童,流浪父母,如果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長,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呢? 搬起磚,我抱不了你,放下磚,我養不活你,實屬無奈。這只是在物質方面,也是馬洛斯需求層次的基層生理需求,往更高層次來說,這些文化程度本來就不高的父母,要真的呆在一貧如洗的家裡,又能給孩子多大的幫助呢,也只能是一起受苦罷了。出去打工掙錢,讓孩子接受更好的物質生活和文化教育,也算是最純潔的愛。

有愛就快樂

說了那麼多,我並不是為留守兒童父母發勳章,更不是鼓勵讓兒童留守,我下面說的才是重點:既然留守不可避免,家長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呢?由於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其發展所需的心理環境被無意識地剝奪,同時,留守兒童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據統計,父母多數採用打電話,其次是透過微信與孩子溝通,溝通的內容最多的是學習情況,佔71.9%,詢問生活情況佔12.3%,談及為人處事道理的佔7.2%,很少關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興趣;父母由於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多在物質上充分滿足孩子,而較少給予孩子精神食糧(書籍及心理上的溝通等);父母不能及時發現並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很多成為孩子身心發展的旁觀者。說到這裡,我相信父母應該知道該怎麼做了,那麼,行動起來吧。當然,留守兒童問題不是僅僅依靠父母就能解決的,這裡面還有社會因素、學校因素、監護人因素、兒童自身因素等影響,這展開來講太過龐大也太過複雜,今天我僅僅從家長的角度進行淺談,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多多交流指導!

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2021達利園關愛留守兒童團圓公益結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