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節目,每一個動作充滿難度,一場演出的背後,是演員辛苦的付出。
在舞臺上,我們經常見到雜技演員的精彩表演,卻很少體會到他們的辛苦。
近幾日,4名雜技少年的集體出走,讓我們關注到他們的委屈,原來,他們練習雜技,並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父母送他們去了一個雜技學校。
這個五一,他們到異地演出,4個孩子因為吃不飽,還要練200到500個俯臥撐,決定離團出走。
兜裡只有100元,買水和麵包用了5天,沒有錢就在垃圾桶撿剩菜吃,晚上睡樓道。
他們的舉動,急壞了家長,也暴露出孩子一個問題,遇到事情不敢告訴父母的恐懼心理,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01.
這4個孩子,最大的15歲,最小的11歲。
都是被父母送到學校來學雜技的,學校不收學費,但要求中途不能回家,每年只能回家一次。
而且,在入學時,家長和學校之間簽訂了《免費學員合同》:孩子在4至5年的學習過程中,不得中途退出,或者轉入其他團體,如果違約,家長需要向學校支付10萬賠償金。
有個孩子說:“自己並不喜歡練雜技,但不敢打電話告訴父母。”
怕的是什麼?
有網友猜測,一是怕沒有更好的出路,二是害怕鉅額的賠償。
如果父母家庭條件好,怎麼會將孩子送進全封閉的雜技學校,一年只見一次面呢?
讓孩子學雜技,看起來是一技之長,但需要付出很多,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的,孩子離家出走,又何嘗不是無奈的表現。
得知孩子被找到後,一位母親痛哭,說要帶孩子回家,也希望學校給一個說法,因為他們從老家趕過來,錢都花完了。
這也證實了大家的猜測,這些孩子都出身在貧苦的家庭,父母原以為給孩子學了一個謀生的技能,卻發現孩子極力抗拒,這讓他們感到為難。
帶孩子回家讀書,需要面臨鉅額賠償,讓孩子繼續練雜技,孩子又不喜歡。
這樣的兩難選擇中,就想問問,學校的這種鉅額賠償,真的合理嗎?
而且,雜技團負責人提出,早飯安排在上午11點,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安排是否合適?
這4個孩子,只是一個群體的縮影,在他們的身後,還有很多孩子在學校練雜技,他們真的都很喜歡嗎?
值得父母的深思,孩子的成長需要被尊重,得到尊重的孩子,才會得到更好的成長。
02.
孩子跟父母無法有效溝通,差點釀成悲劇的事情,並不是個例。
近日,下班高峰期的一條馬路上,有個少年揹著書包衝進車流中,被同行的小夥伴拉了回來。
少年哭著說:“為什麼沒有人為了我,他們只想自己過得更好。”
孩子心裡憋了一肚子委屈,情緒不知道該如何發洩,如果不是同伴的挽救,也許父母會後悔一輩子。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叛逆,稍微有點不順心,就做出衝動的行為。”
其實,孩子的每一次衝動,都在吸引家長的關注,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委屈,理解自己的為難。
孩子的成長,需要有壓力,但更需要父母的引導,讓孩子心甘情願做事情,才是雙贏。
在《小捨得》電視劇中,歡歡喜歡唱歌,喜歡當小主持人。
母親南儷認為,孩子到了五年級,是時候學習奧數了,這樣對孩子的小升初好。
剛開始,孩子有抗拒的情緒,南儷就給她找榜樣:“你看,你的好朋友米桃學習多好啊,你多跟她在一起。”
父母的本意是讓孩子有目標,但在孩子的眼裡,這是對比,她認為母親不愛自己了。
於是,有天歡歡離家出走,站在雨中大哭:“我就是一個普通小孩,可你們偏偏不喜歡普通小孩,你們想要的是一個優秀的小孩,我就是不喜歡奧數,就是喜歡唱歌。”
歡歡是幸運的,有一個願意傾聽的母親,也會自我反省,改變自己的態度,讓孩子的成長恢復到正常軌道。
但生活中,還有很多孩子的心聲,需要父母傾聽,也許你是為了孩子好,但也不要忘記,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想法,你的尊重,會減少孩子衝動的機會。
03.
心理學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書中說:“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自己。”
父母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孩子也有自己的目標。
瞭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可以更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小孩性格孤僻,不愛說話,也不喜歡跟小朋友玩。
每天,她都自己在一邊玩耍,自己吃飯,有時候看著窗外發呆。
老師很奇怪,問:“你怎麼不跟別的小朋友玩?”
她回答:“沒意思。”
老師又問:“一起玩不是更有趣嗎?”
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你看,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她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很大程度源自父母的尊重。
父母也是喜歡安靜的人,在父母眼中,孩子喜歡獨處並不是問題。
他們尊重孩子的想法,想看書就看書,想發呆就發呆。
這個孩子到了中學時期,學習的自主性非常好,因為她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也知道,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這一點,對孩子來說,是很寶貴的財富。
有多少父母,拼盡全力,在安排著孩子的人生,孩子卻用叛逆的方式逃避。
又有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好,給他們各種“為你好”的幫助,讓孩子感到精神壓抑。
其實,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說“不”的權利。
不喜歡練雜技,就不去。
不喜歡學奧數,就不學。
父母能夠理解並支援孩子,孩子遇到問題也會跟父母溝通,不會直接選擇離家出走的方式。
能安全回家是好事,如果遇到不懷好意的人,想想都後怕。
所以,真心建議父母跟孩子好好聊聊,聽聽孩子的心聲,不要替孩子做決定,因為孩子總要長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更好的成長。
今日話題:想問問大家,如果孩子不去雜技學校,真的需要賠償10萬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