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人口七普資料一出,很多人憂慮中國嚴峻的人口形勢。

從限制生育到鼓勵生育、從人口是負擔到人口是資源、從積極生孩子到不願生孩子……也就四十年時間,可經濟、社會、觀念等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01

生育從限制到鼓勵

現在的年輕人無法理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計劃生育…準確的說是限制生育。

每個村鎮都有計生隊,負責監督轄區內的育齡婦女、以防多生。

有了一胎之後就督促著去結紮/上環(一種避孕方式)、或者定期安排孕檢,一旦懷孕後就督促著墮胎,很多想生兒子的孕婦為了躲避計生隊檢查、不得不經常四處躲藏,感興趣的可以看看一部小品《超生游擊隊》。

那時候養老保險是城裡機關人員才有的福利,而中國的絕大多數人都在農村、沒有養老保險。

怎麼養老?養兒防老!這是農村人家必須得有兒子的根源。其他還有幹農活的需要,那時候可沒有什麼播種機、收割機、拖拉機……這一切全靠人力。

另一方面中國不斷內卷。

每人也就那一畝二分地,一家人的生計都寄託於幾畝地上,人在增多可土地卻沒增多、於是就出現了越來越多閒置的勞動力…不創造財富、只消耗資源。這是實施計劃生育的背景。

也有其他的原因,把大家從生育孩子的繁忙中解脫出來、去生產創造,於是也就有了後來世界工廠的成就。

大概自2000年前後始,限制生育就有所放鬆、直至當下的開始鼓勵生育。

先是允許農村一胎是女孩的可以生育二胎、再是允許雙獨(夫妻都是獨生子)二胎、直至2016年允許全民二孩,在當下嚴峻的人口形勢下、鼓勵生育的政策只會更多…如生育補貼、產假等。

限制生育和鼓勵生育有錯嗎?沒有。

任何政策都跟當時的環境有關,環境變了、政策必須跟著變。

02

人是負擔還是資產?

一個問題或許不少人都在疑惑:人口,到底是紅利還是負擔?

因地而異、因環境而不同,具體得看這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國家或地區。

出生在生產力低下、貧窮落後的國家,就是負擔;出生在生產效率高、富裕發達的國家,就是資產、紅利。

奈及利亞、孟加拉國、甚至印度這樣人口極度稠密的國家,人口越多負擔越重。人出生下來,無法接受基礎的教育、沒有較高的勞動技能,只能出賣簡單的勞動力、做些簡單的體力活。

而國家又沒有完整的工業產業體系,也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勞動力只能閒置、創造不了多少財富,人就表現為負擔。

而在日本、歐洲、新加坡、韓國等這些發達國家,國家能提供優質的教育、能培育高技能人才,完整的工業體系也能提供大量高薪的職位,勞動力創造財富的效率非常高,這時人就表現為資產和紅利。

以前中國限制生育,因為國家窮、資源匱乏、生產效率低下;現在鼓勵生育,因為國家變富、生產力提高了。

隨著生產率的提高,我們對人口紅利的理解也在不斷的變化。

之前我們理解人口紅利,是把人看作是生產者。主要是人口眾多下的勞動力便宜,因為工資低、生產的商品價格就低,也就在市場中更有競爭力,以此帶動經濟發展。

現在理解人口紅利,則是把人看作是消費者。因為有消費才會有生產,而生產又存進了經濟了發展。

何以如此?因為以前商品匱乏、生產不足,而現在自動化/流水線/高效率生產下商品豐富、且產能過剩。

所以有些政策看似不可行,而一旦臨頭也就水到渠成,比如延遲退休和房產稅。

03

延遲退休水到渠成

我國目前的養老金制度是現收先付,翻譯成人話就是全體年輕人繳納養老金、去支付全體老年人的退休金。

當年輕人越來少、繳納的養老金也就越來越少,另一頭卻是老年人越來越多且很長壽、對應的就是要領取的養老金越來越多,結果就是養老金出現缺口、且會越來越大。

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下,現有的養老模式根本無法持續。

這也是目前日本、歐洲、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面臨的社會問題,怎麼辦?延遲退休、增加工作時間啊。

於是我們看到,在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很多年齡超過70歲的老年人仍在工作,因為憑他們領取的那些養老金根本無法維持生活。

現在的年輕人面對城市裡的高房價、高物價、高生活成本,不免發發牢騷:自己就是一棵韭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乾脆不婚不育、以免自己的子女再繼續被收割。不如趁著自己年輕多享受生活,順便多存些錢以備養老。

如果絕大多人都是這個想法,估計苦的是一整代人。

老年人需要年輕人繳的養老金、提供的生活護理服務。可如果年輕人變少,不僅養老金嚴重不夠、且服務價格會非常高,現在的年輕人憑藉那點儲蓄能購買得起嗎?

當下的年輕人感覺被收割,可當自己成了老年人、新一代的年輕人就甘願被收割嗎?結果就是新一代的年輕人更不願意工作…工作就要交稅、還不是把財富轉移給了老年人?!同樣不婚不育,加劇新一輪的社會問題。

這就是日本、臺灣等地區腐文化、宅文化、小確幸的根源。

不是政府不想養老,而是政府做不到!

因為很多人不在那個位置、體會不到,所以也只能發發牢騷…誰當領導都一樣。

延遲退休看似違背民意,但不得不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04

房產稅一定會來

房產稅是一個敏感話題,牽涉到上千萬人的利益…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在城裡有房,理所當然的也就成了樓市的既得利益者。

可這個話題,如同女人的大姨媽一樣、總是週期性的來一回。

近日,財政部、人大常委、住建部和稅務總局四部門在京開會,聽取房地產稅改革試點的工作意見……是試點、不再是研究,說明房產稅已經在路上。

有些人說房產稅之所以一再推遲,是因為有些官員持有大量房產、且遠超自己的收入水平,害怕反腐被抓。

或許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是所處的城鎮化階段。

過去二十餘年,房地產對中國經濟、對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功勞最大,沒有之一。

房地產牽涉到上下游近百個行業,哪一個不是實體經濟?每到經濟困難、需要刺激時,總是房地產在做中流砥柱。

可今非昔比。

據人口七普資料,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63.89%、比2010年的49.68%提高了14.21%,實際上已進入了城鎮化的後期。

在城鎮化的前期,透過發展地產、大量蓋房從而帶動實體經濟,地方政府也透過賣地收入而不斷的改善地方基礎設施和完善市政市貌,所以會鼓勵人們多貸款、高槓杆、多買房…這些揹負鉅額債務的房奴們,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

這個階段如果收房產稅,那就是打擊樓市麼!還怎麼支援國家經濟和城市建設?!

可到了城鎮化後期則不一樣,當樓市進入二手房市場時、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急劇減少,貸款、買房、樓市更多的是存量財富的轉移再分配,政府也很難從其中得到多少好處。

以前可以透過賣地獲得收入,之後則只能在存量房產上打主意……當然也就得收房產稅了,畢竟政府的各項支出剛性啊。

人口問題太宏大,而我們都是生活在小週期裡的普通人,也許嚴峻的人口只是杞人憂天,就像當年的馬爾薩斯陷阱被化肥輕鬆破解、能源危機正在風能/核能/太陽能破解一樣,車到山前自有路、走一步看一步。

最後說句雞湯,也緩解一下焦慮:與其憂慮未來、過度的長遠規劃,不如活好當下!

1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中年危機,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