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隱姓埋名的插畫師小姐姐

週末終於有時間坐下來寫篇長文了。先上此次“七普”的關鍵資料:

對於目前三四十歲的人來說,也就是80後和90後,此次人口普查還挺有里程碑的意義的。

今天,艾琳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其中對普通人生活有著深遠影響的幾個趨勢,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 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人才正在增加

作為人口大國,艾琳從上學的時候就聽到過的一個經濟學名詞“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一直是我們這些年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係數,又稱總撫養比,如果小於50%,就進入人口紅利期,因為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使得經濟也不斷增長。

而當總撫養比高於60%的時候,就進入了人口負債期。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資料,中國目前的總撫養比是45.88%。

人口紅利正在消失。

雖然人口紅利不在了,但人才正在增加。

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人口中,15 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我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8.8歲,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21836萬人,今年高校畢業生909萬,在讀博士生達25萬。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人才變多了。

怪不得最近“內卷”這個詞在流行。

2. 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

199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69.15歲。而2019年,這個數字是77.3歲

過去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8.15歲。

這還是全國平均水平,在大城市,這個數字早就超過了80歲。比如北京,2019年的人口預期壽命為82.31歲。

2018年出版的《百歲人生》裡,兩位來自英國倫敦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推演:

196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2-96歲;

197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5-96歲;

198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9-100歲;

1997年出生的人有50%機率活到101-102歲;

2007出生的孩子有50%機率活到104歲。

看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如果我們拿到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中來對比的話:

1990年,預期壽命為69.15歲;而2019年,是77.3歲。

換句話說,1942年出生的人比1921年出生的人多活了8.5歲。

對比《百歲人生》,是不是覺得經濟學家的推演還更加保守了呢。

一不小心,長壽就變成了大機率事件。

3. 出生率低,少子化

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1200萬,總生育率1.3。這裡的出生率1.3,是指一個家庭有1.3個孩子。看著比例還可以,而且是這跟2016年開始放開“二孩”政策有關。

這1.3個孩子當中,是一胎和二胎的總和。

未來10年,我國處於22歲到35歲的生育適齡婦女人數還會減少30%,也就是說即使生育率不繼續下降,出生人口也是會下降的。

更不用說由於教育壓力和成本很高,加上大城市的高房價,勸退了很多適齡家庭的生育意願。

4. 2050年時,人口結構會有哪些變化?

基於當下人口情況,2050年,將會有3.3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2.1億0-14歲人口,總人口也將下降至13.8億。

2050年,80後將進入70歲,成為3.3億人中的一員,90後也將進入60歲。

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哪些挑戰呢?

a.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AI的廣泛應用,很多工作崗位可能會被機器代替。當然也會有新型的工種誕生。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延遲退休,而漫長的工作年限又可能需要面對多次的職業轉換。

b. 壽命越來越長,有的家庭可能沒有孩子。婚姻風險也因此增加了,湊合是湊合不了幾十年的。

c. 家庭財務規劃很可能跟不上長壽的腳步。本來打算活到80歲就夠本啦,一不小心活了90,最後10年的養老金誰來出?

總結一下,終身學習,學會理性投資,並且成為有獨立工作能力的人,才能順利度過漫長的一生。

好啦,關於“七普”就聊到這裡。

我是艾琳,咱們下期接著聊呀。

5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星運篇 | 一週運勢播報 5.1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