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哀痛。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聽到這個訊息,全國人民都沉默了。本來還抱有一絲希望,袁老去世是一個假新聞。
等網路上闢謠了之後,鬆了一口氣,但沒想到沒過多久,經過官方訊息確認,袁隆平真的離開了我們。
但是逝者不能復生,無論多麼不願意接受,活人只能承受無比的哀痛。
回顧他這一生,他做的是一件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豐功偉業。
“偉大”這個詞,放在袁老身上恰如其分。
袁隆平一生都在致力於雜交水稻的課題研究。
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雜交水稻之父”譽滿全球,“國士無雙”當之無愧。
袁隆平生前有三個夢想,每個都震撼無比!
60年前,他剛剛開啟雜交水稻的研究,曾許下兩個夢想:
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
他曾夢見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掃把一樣長,穀粒猶如花生米那樣大,人們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涼。
如今,他正帶著科研團隊攻克“巨型稻”,希望3年後實現畝產千斤,這一夢想將要成真,令人欣慰。
第二個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1979年。
袁隆平的團隊還開通了國際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養了10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員。
如今他不僅完成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普及雜交水稻技術。解決了上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個國家的千秋萬業,不就是吃飯問題嗎?
一個人的雙手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他的奉獻是無可估量的。
90歲的袁隆平本該安享晚年,但他卻許下了生平的第三個夢想:
“攻克中國的鹽鹼地,徹底解決中國在糧食上的後顧之憂”。
為了自己立下的夢想,我們看到的他多少在田間地頭,面板被曬的黝黑,眼神卻異常清涼。
他相信只要堅持做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
所以袁隆平對尋找他的人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就這樣他一個人,帶著一個團隊,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然後解決全球人吃飽飯的問題。
從30歲發現一株形態特優的稻株開始,到90歲高齡,袁隆平都還在為中國農糧產業付出。
就在上一年,袁隆平團隊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袁老聽到這個訊息激動非常。
幾個月前,他還在帶著“海水稻”團隊,在江蘇測試耐鹽水稻。告訴大家放輕鬆一點,不要太緊張。
袁隆平說:
“我們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如果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有些事情,我們也要勇於放棄,必要的放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堅守。”
只要水稻在生長期,他就必定每天下田觀察。
不管風吹雨打,不論是剛做完眼睛手術,還是肺部感染稍有好轉,袁隆平在下田這件事上,有著超乎常人的堅持和執拗。
他就是一個水稻的守望者,像守望孩子般注視著這些水稻。他說不出具體的原因,可能是小時候餓怕了。
現在他想讓飢餓這份苦難得以停止,讓大家都能吃飽飯。
袁隆平為了水稻的科研工作,錯過了生活中的關鍵時刻:
母親彌留之際,兒子的成長轉折點,妻子的陪伴,他幾乎都沒有參與其中。
從袁隆平身上,你會悟到什麼是民族的脊樑,什麼是純粹的無私奉獻者。
袁隆平曾這樣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人生看似很長,實際上很短,我們想做的事情或許很多,能做的或許有那麼幾個,但是真正能做好的不會超出那麼一兩件。
相對於那些一生朝三暮四,渾渾噩噩的人來說,回顧他這一生,勵志艱辛,但幸福。
有一件有意義無止境的事業,等著自己日進一步的去探索,這不正是世人苦求不得的人生“意義”嗎?
因為內心確定,所以步履不停。
之所以能心無旁騖的做研究,這離不開袁隆平妻子鄧哲的功勞。
袁老當年的實驗條件是異常簡陋的,而且趕上了十年風暴,實驗幾次被中斷。
這些坎坷,他和妻子鄧哲一切都攜手走來過來。
鄧哲是袁隆平曾經的學生,被袁老的人品和才華所吸引,與之結為夫妻。
之後,袁老彷彿找到了自己的天命一般痴迷於水稻的研究。
併為之花費大半生的時間。
那麼打理家庭,照顧孩子,陪伴父母的都是妻子鄧哲。
她在袁隆平背後那個默默付出一生。
兩個人的相遇相愛的故事很簡單,但是不平凡。
1953年8月,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之後,經由統一分配來到了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業學校任教。
並在此歷經十幾載光陰直到1971年1月份方才卸任。
就在這段時間裡,他遇到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位情人:一個是研究一生的雜交水稻,一個是相伴一生的妻子鄧哲。
這兩件事出現的很稀疏平常,袁隆平也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因為一棵稻子改變了教書生涯,也改變了一國,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他也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和那個溫婉嫻靜的姑娘鄧哲會走到一起。
在鄧哲的印象之中,她彼時曾說過袁老師的課教得好、人也好。
但即便是兩人或有情愫但終歸似他們這般脾性是羞於啟齒的,礙於諸多因素也只能埋在心底。
他們周邊有老師窺見了兩人埋在心中的情愫,為此不斷的撮合兩個人。
當那層朦朧的窗戶紙被戳破,兩人便水到渠成的走到了一起。
一個月後,兩個人就確定了要攜手一生,他們籌備了一場簡單但浪漫的婚禮。
那年,袁隆平33歲,鄧哲25歲,婚禮在安江農校的禮堂中舉行,這決定看似倉促,卻又無比正確。
因為,兩個都堅定夢想,單純可愛的人,什麼時候遇到都會是正確的相遇。
之後1966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實驗被打斷,1968年實驗好不容易重新開始,700多株珍貴秧苗剛剛插上不足一月,便被人悉數拔除毀壞。
千辛萬苦之下,最終在學校廢井之中找到了5棵秧苗繼續艱難實驗。
而這段難捱的日子都是妻子陪伴著他,相濡以沫。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被調任其中工作之後,便意味著家庭一切事務只能交由鄧哲一力承擔。
並且此後的十多年之中承擔起了照顧老人孩子的責任,亦或是袁隆平父親去世之時袁隆平難以抽身,而鄧哲代其將一應後事處理妥當,默默付出,毫無怨言。
事業和愛情最美好的狀態,就是這樣相輔相成。
有一次鄧哲突然病倒,突發病毒性腦炎,一度進入昏迷狀態,是袁隆平悉心照料,給她擦身,講故事,為她換衣,照顧她進食。
在袁隆平的堅持陪伴下,鄧哲奇蹟般的醒了,還沒有留下任何的後遺症。
袁隆平更進一步的體會到的鄧哲的艱難,後來他們出現到哪兒都牽著手。
兩個人走過的這一生,有相伴,有分離,有困難,有不棄,付出有理解,真心有迴應。
袁隆平耗費半生的光景,實現了天下人都完成不了的夢。
成名之後,袁隆平偶爾會出現在大家眼前,我們發現他活的通透,隨性。
他偶爾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試一下,然後又在助手身上比試一下,買上一大堆,回來就人人都發一件。
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作報告,他就紮了條剛在街邊用10元錢買的領帶。
在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給他1.5萬美元獎金,他全部拿出來,設立了一個雜交水稻基金,專門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討厭高樓大廈,一直住在很普通的房子裡。
成名於他而言,只是一件小事,生活沒有什麼改變。
有追求,又自在,他的幸福來自於內心深處!
如今,辛勞了一生,他帶著夢的“種子”去了遠方。
但是他將糧食的種子、創新與奮鬥的“種子”留給了後來人。
袁隆平的一生事蹟就像一團精神之火,將永遠照耀我們前行,奮鬥不止,探索不息。
先生千古,名留丹青,
流芳百世,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