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感激。

據多方權威釋出訊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享年91歲。

先是上午11點左右,“袁隆平去世”的訊息忽然瘋傳。最先發布者是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下屬的新聞國際傳播機構),是根正苗紅的黨媒和央媒。CGTN的同門,CCTV中國電視報,也在同時釋出了這一訊息。

CGTN還第一時間在推特進行了推送。

在世院士中, 袁隆平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官民評價高度一致。他如果去世,必將全國震動,是一個大新聞。CGTN發出訊息後,各大平臺立即採信,迅速推送。

新聞的生命是真實性。不管聽到什麼風聲,不管訊息源如何言之鑿鑿,這種級別的新聞,必須慎之又慎,否則一旦出錯,後果也很嚴重。

這場悄無聲息的新聞大戰中,我看到上海的澎湃新聞最先進行闢謠。澎湃聯絡上了袁隆平的秘書楊耀松,得知袁老並未去世。“我們目前正在醫院”。

緊接著,湖南省委宣傳部也進行了闢謠,稱這是假訊息,目前袁老正在醫院。

5月22日上午11:31,湖南當地媒體——紅網時刻新聞給出了答案。這家媒體與袁隆平的保健醫生打了電話,得知“袁老正在醫院治療。”

據這位保健醫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4月7日,轉到長沙住院治療。

從這些渠道釋放出的資訊看,袁隆平在醫院救治這一點確鑿無疑。

91歲的老人還在第一線工作,讓人敬重。上了年紀的老人挺怕摔跤的。因為骨質疏鬆的老人一旦摔跤,很容易導致骨折,需要長期臥床休養。躺著躺著就容易出現臥床併發症,對身體影響極大。

如果袁老摔倒之後迅速轉院到湘雅醫院或北京上海大醫院治療,也許不至於這麼快就走。當然,當時的具體情況不瞭解,現在只能做事後諸葛。

如今,傳奇已逝,只能懷念。

袁隆平看上去像一個世代務農的老農民,但是他的家庭相當顯赫。在他的口述自傳中說:"我父親袁興烈生於1905年……畢業於南京的東南大學……在縣裡擔任過高等小學的校長和督學……後來他受到西北軍的愛國將領孫連仲的器重,做了這位上將的秘書。再後於1947年底調到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任職,做事務科科長。”

袁隆平的母親早年在江蘇鎮江教會學校讀高中,英語很好。袁隆平從小就跟著母親念英文。在學校,他的英語課從來不復習就都是高分。袁隆平後來之所以能在各種國際學術活動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都跟這些有很大關係。

袁隆平雖然祖籍江西,但他卻是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因為生在北平,所以取名“隆平”。

當時,袁隆平的姨媽是北京協和醫院的護士長。根據協和醫院的記載,袁隆平是由林巧稚大夫參與接生的。一個傳奇接生另一個傳奇,這種巧合讓人感嘆。

50年代,他就讀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51年7月,袁隆平在校報名參加空軍,體檢、政審合格,後因在校大學生更需參加經濟建設,所以選擇繼續留校學習,而未入伍。

袁隆平後來為什麼要學農呢?很多人都問過袁隆平這個問題。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裡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人生的選擇,有時就是這麼偶然。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大學畢業。在畢業分配志願書上他只寫了兩句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於是,他就來到了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農校。他一待,就是16年。

五十年代末,小小的安江鎮,也陷入了糧荒。袁隆平就親眼在街邊看到倒伏的兩具枯瘦的屍體。就在這時,在安江農校早稻品種試驗田裡,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株型優異,穗大粒多。袁隆平很興奮,給這株水稻做了記號,將其所有穀粒留作試驗的種子。

當時,雜交農作物在世界上很火爆,袁隆平決心開發出優質雜交水稻,解決饑荒問題。

現在的中國人不再有飢餓記憶,但在幾千年人類歷史上,饑荒和戰爭、瘟疫,一直是人類社會揮之不去的噩夢。

袁隆平挑戰的是從根本上解決饑荒問題,這需要莫大的勇氣。

1966年,袁隆平在英文版《科學通報》上刊登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舉推翻了主流觀點中水稻不具雜種優勢的理論,更是直接讓雜交水稻的實際應用成為了可能。

如果袁隆平這篇論文晚一年發表,那他就發不了了。1967年,全國所有科學刊物都被停刊。《科學通報》中文版1973年復刊,英文版直到1980年才復刊。

文革初期,袁隆平說最高領袖提出的農業“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應該加上 “時” 字而被批判為膽敢修正 “最高指示”。因為他不重視政治而重視業務,又被批判為“引誘貧下中農的子女走白專道路”。

袁隆平最後沒被批鬥,也是因為這篇論文救了他。據著名學者饒毅撰文: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九局的熊衍衡讀到袁隆平的論文後,推薦給了九局局長趙石英,趙認為很重要並進而得到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的支援。1966年5月國家科委給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發函,要他們支援袁隆平的工作。而工作組在進一步處理袁隆平並檢視他的檔案時,發現了這份函件,工作組組長決定停止批鬥袁隆平,轉而支援他的科研工作。湖南省科委自此長期支援袁隆平的工作。

1994年之前,袁隆平曾經兩次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均落選。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時,申報工程院院士也落選。1995年,湖南省第四次推薦袁隆平。本來這次袁隆平依然當選不了,但當時的國務院主要領導問怎麼沒有袁隆平。最後,袁隆平當選。

能成功穿越上世紀波譎雲詭的政治風暴,袁隆平要靠貴人相助,更要靠自身堅毅不拔的努力。如果不是那塊料,別人想幫也幫不了你。

有人曾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不過袁隆平很謙虛。他說:“我不能和鄧小平相提並論,他是改革開放的歷史功臣,我受不起,以後最好不要這樣講。

但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中國以佔世界不足9%的土地,養活21%的人口。這句高度概括的敘述的背後,是社會變革帶來的生產關係變革,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帶動了糧食生產的增長。除此之外,以袁隆平為領軍人物的這支隊伍,為中國人吃飽飯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改革先鋒公示材料中,這樣介紹袁隆平的成就: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 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體系的建立者和領軍人物。他的同行們多次強調:袁隆平是戰略科學家,而不是戰術科學家。袁隆平建立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讓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將世界各國遠遠甩在身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困擾中國幾千年的糧食問題,在袁隆平等農業科學家的努力下,得到了破解。

吃飯問題解決了,中國才能騰出手來進行工業化。這才有了這四十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人問,為什麼市場上很少見到袁隆平的“超級稻”?水稻好吃的,一般產量不高。口感不太好的,產量則會比較高。今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種植面積已經縮小到不超過8.542%,已經退出了主要稻米品種。看上去已經非主流,但如果有一天發生糧食問題,這些超級稻隨時可以殺回主流,再次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即使口感不佳,但總比吃草根樹皮強吧?

這就是袁隆平的價值。

今天下午,從網路影片可以看到,袁隆平的遺體已經從醫院轉運出來。長沙市民自發聚集在街道兩側送別袁老,雨中呼喊“一路走好”。

心中有人民,人民就會把他放在心中。

8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紀念 | 袁隆平生命中的三株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