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走了。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這個響徹華夏的名字,這位活著進入歷史教科書的老人,他的傳奇,寫在神州大地。
很多人都說,也就是這個時代不迷信,換個時代他早就被封神,被千家萬戶供起來。但他卻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讓大家都吃上飯。”
他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這個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
只是,如今中國人能吃飽了,他卻走了。
提起科學家,你最先想到的關鍵詞是什麼?一絲不苟?嚴謹工整?極強的理科思維?都對,又不全對。
在早年的袁隆平身上,你會看到一種奇妙的反差。袁隆平從小就是個活潑而嚮往自由的人,他數學不好,英文不錯,對文藝頗有興趣,對自然也充滿了熱愛和探索欲。
兵荒馬亂的年代,父母希望袁隆平讀書報國,而他卻將一身熱忱用在了玩上,“要玩不要命”。他喜歡植物,喜歡游泳,學校組織郊遊,站在園藝場下發呆,“花好多,在地下像毯子一樣,紅紅的桃子滿滿地掛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水靈靈的。”
19歲那年,袁隆平考入西南農學院農學系農作物專業就讀,當時的他絕不會想到,自己未來的人生就此會與這個專業牢牢繫結在一起。
少年時代的袁隆平(左)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大學畢業。應屆生袁隆平服從全國統一分配,被送到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教書。比起袁隆平上大學的重慶,安江著實是個小地方。“要用臉貼著地圖,用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很久,才能找到地圖上那個叫做“安江”的一個小點點。”袁隆平的母親看了也嘆氣,“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袁隆平不怕。
吃苦對於袁隆平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生性灑脫的他最看重的是能不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讓內心快樂富足的方法。
在安江,他照常游泳、拉小提琴,有他所熱愛的土地和可愛的學生們陪伴,這樣的生活對年輕的袁隆平來說也算安好。
袁隆平拉小提琴但如此教書育人的平靜生活很快被隨後到來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所打破。
身為一個農學系畢業後又教授農業課程的老師,看著自己的同胞,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因為飢餓而死在路邊、橋下,袁隆平感到觸目驚心又無比痛心。如今的中國有超過8億人以稻米為主食,但上世紀60年代,水稻的平均畝產只有一百多公斤。
學農出身的袁隆平很清楚,稻子的產量就是讓中國人吃飽飯的關鍵。也是因此,多年以後面對央視採訪,九十歲的他說:“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上個世紀饑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親眼見過。”記者問:“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他長舒一口氣,感嘆一聲,全然忘了自己把這句話說了兩遍。
“一個偶然的機會,老天爺在我面前擺了一株特殊的水稻,讓我看到了。”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不一樣”的水稻。這株水稻結出的麥穗比一般的水稻要多出許多,袁隆平突發奇想,如果所有的水稻都能和這株水稻一樣,有這麼高的產量的話,那將可以拯救多少人的生命啊。
沒有人知道當時這樣的一個閃念, 對於袁隆平來說意味著什麼。但自那之後的幾十年,他都像真的拿了上天的旨意一般,無比堅定地向著這一夢想紮實邁進。
堅定到不惜成本、不計代價。那株如命中註定般出現的特殊水稻,成為了他日夜牽念的希望。他決定用這株水稻試種,但謎題哪有那麼輕易解開,他根本沒有得到他預想的結果。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袁隆平正式與這株天然雜交水稻較上了勁。
30歲的袁隆平想要人工培育雜交水稻,這在國內同行眼裡全然是異想天開。先別提該研究的難度需要多少次的實驗來推進,單單是水稻這種作物,生長期慢,在湖南一年也就兩熟,這樣一來,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可估量,能不能有成果都是未知。但信奉“實踐出真知”的袁隆平根本不在意,他將大把時間都泡在了田裡。
整整4年,他終於在實驗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過人工授粉,這株“命運般的水稻2.0”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用了14天,在14000多個稻穗中,拿著放大鏡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成功繁殖了4株。科研路道阻且艱,袁隆平能做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試驗。
每一次試驗的成敗得失,他自己有著清晰的衡量和記錄,但是在不懂行的人眼中,他依然是一個痴人說夢,整日浪費時間,工作又毫無進展的頑固分子。袁隆平也不去理會,他知道,只要自己一天沒能出成果,大家對他的誤解就沒有辦法解除。
袁隆平在工作
1966年2月28日,經過多年的研究,袁隆平終於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一論文很快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然而好景不長,袁隆平的研究卻險遭滅頂之災。
1968年,袁隆平栽種在試驗田裡的700多株珍貴的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間被人全部拔除毀壞。那些秧苗是他和小組成員們多年來的心血,“沒有了,一切努力全都白費”,那時的袁隆平或許真正感知到了什麼叫做“心如死灰”。
然而事發後第四天,命運般的秧苗再次出現了。袁隆平在學校的一口廢井中,找到了殘存的五根秧苗——那便是日後誕生的雜交水稻的祖先。隨著研究的深入,袁隆平更是離開了妻子父母,輾轉祖國多地進行研究。他的辛苦付出,從他那黝黑的膚色和乾瘦的身材就得以窺見。
袁隆平在工作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數千次的試驗與失敗,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之夢初見曙光。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了一株野生稻,這一發現,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3年後,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秈型雜交水稻正式誕生了。這款新型水稻的產量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一年可以為世界多養活七千萬人。
袁隆平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特等發明獎”,諸多國家更是相繼來到中國,學習先進的培育技術。它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更緩解了世界糧食危機,袁隆平的名字從那時便開始響徹世界。那也是他決心和安江農田裡那株“不一樣”的水稻較勁的第十三年。
袁隆平與同事
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以一種Wake up Call(警世的呼喚)的精神,提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誰來養活中國人?他在書中預測:
到2030年,中國的糧食缺口會高達3.78億噸,從而引發全球性的糧食短缺和糧價暴漲。因此他得出結論——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養活中國人。布朗的擔憂不是沒有緣由。要知道,我國雖擁有遼闊的地域,但真正可以用來耕種的土地,只有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僅有1.4畝。
因此實際上,中國真正要面對的問題是要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直被看作“狂人”的袁隆平卻說:“中國人不僅能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還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這是他研究了一輩子水稻帶來的底氣。
袁隆平在介紹水稻
1974年秋天,袁隆平育成的中國第一批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表現出很大的增產優勢。普通水稻畝產只有200多公斤,而雜交稻畝產一般都超過500公斤。
袁隆平授課舊照
截至2021年5月11日,國家統計局釋出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14.1178億。十四億人的飯碗如今還能靠他穩穩托住,那麼未來呢?這些年,中國正在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化程序,土地成為稀缺資源。如何能讓更多的土地生產糧食,以保障未來的糧食安全,成為了袁隆平心中放心不下的新課題。
早在4年前,87歲的他便提前想好了解決方案,他率領科研團隊,著手研發“海水稻”專案。
海水稻本質上是一種耐鹽鹼性水稻,能夠在鹽鹼地上、沿海灘塗正常生長。要知道,超高含鹽量的土壤條件,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長出糧食,袁隆平卻要讓這個不可能變為可能。“搞海水稻、鹽鹼地、低調”。 成為這個老人的口頭禪。
在水稻的抽穗期,他還不遠千里,趕到青島的試驗田。即使行動不便,需要攙扶,也依然要到海稻田中,為的只是親自檢測這種新型水稻的特性。“我們的目標是在2020年,全國推廣一億畝(海水稻) ”。
假如試驗成功,海水稻每年的產量為300億公斤,300億公斤足以再養活八千萬人口。中國大約有15億畝鹽鹼地,這其中適合海水稻種植的有超過兩億畝,而在世界範圍內,鹽鹼地的分佈達到了140多億畝。
這就意味著,這項中國人發明的技術,將會為解決全球的飢餓問題,帶來新的突破——在從前不可能產出糧食的土地上,袁隆平和他的後來者們依然正在創造奇蹟。
2019年,袁隆平出席湖南農業大學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大學校園成了大型追星現場。
他在典禮致辭中說到,“僅僅停留於做夢是不夠的,我希望你們要樹立理想,並努力為實現夢想而奮鬥。”這是他貫徹了一生的宗旨,“為夢想奮鬥”。
世人皆知袁隆平的一生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這一夢想仍在高歌猛進,產量逐年突破;另一個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2019年6月27日,湖南長沙,袁隆平在第一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上,獻上了一段英文致辭影片,主旨只有一個: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在他的心裡,讓中國人端好飯碗的同時,也要讓世界人民共同擺脫飢餓。他堪稱是世界的糧食英雄。
很多人都說,也就是這個時代不迷信,換個時代早就給他封神家裡供起來了。但對於袁隆平來說,這不是什麼豐功偉績,這就是從田裡一趟一趟跑出來的。
“成功沒有捷徑,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搞農業,就要紮紮實實,袁隆平從頭至尾是淌著泥水過來的,因此對他的學生,袁老也是一樣的要求。他要求他的學生一定要“肯下田”,“實驗室和電腦前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下田,頂著太陽,趟著泥水,下田,實幹,實踐出真知。
培育新品種是應用科學,書本上、電腦裡種不出水稻!”袁隆平只有一個,但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的中國行動,還得有後來者。“我祝願你們把握機遇,用知識、汗水、靈感,為興農強農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是2019年,時年89歲的袁隆平為湖南農業大學學子送上的新年寄語。
興農強農的使命,他希望中國的年輕一代亦永遠不忘。以至於2021年,生命彌留時期,他在有意識的時候,問了兩件事。第一件是試驗田裡的稻子怎麼樣了,第二件是問自己是不是不行了,他說大家辛苦了,叮囑所有醫護人員好好吃飯。
去世當天,在醫院門前,有人送去了幾株水稻,他的雕塑前,被擺滿了鮮花,上萬名市民,在雨中為袁隆平送行。人們擠滿了街道,高喊著:“袁爺爺,一路走好。”車輛長鳴,雨聲淅瀝,自是別離天。
2021年5月22日,送別袁隆平院士的人們
沒有多少高深的概念,沒有多麼炫目的理論,袁隆平一輩子都是一位樸實的農民,不知道多少個日日夜夜,這位老人為了實現稻米的高產,難以入眠。更難以想象有多少個寒往暑來,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奔走在田間地頭,堅守在試驗田裡,幾十年如一日,費力地思考著如何讓所有人吃飽飯,這個世界級的難題,訴說著讓所有人好好吃飯,這個純粹而偉大的夢。
沒有功利的牽絆,沒有學者的傲氣,袁隆平的一生,有的只是一顆為民解憂的心。常懷大愛於心,付大願於行。他不是聖人,卻做了如同聖人般讓天下倉廩實的實事,作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半個多世紀以來他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都做出了紮紮實實的巨大貢獻。2021年5月22日,無數人在朋友圈送別袁隆平,那是一份份真摯的感動,一個個鮮活的被袁隆平餵飽的人。
我們相信,這個社會致敬什麼樣的人,就會塑造什麼樣的人。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如今他帶著種子去了遠方,留下飽足在人間。
袁隆平,一位懷抱赤子之心的老者,永恆清澈的稻田守望者。炊煙瀰漫,他便永生。只是,那悠揚的小提琴聲不會再響起,稻田裡也不再出現那守望者的身影。
袁先生,如果有來生,願我們還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重逢。
袁隆平院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