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那個有著禾下乘涼夢的老人,在禾下睡著了。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

看到這則新聞的每一箇中國人,心裡應該都不自覺地驚了一下。

袁隆平是何等人物?

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是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是使億萬人民免受飢餓之苦的英雄……

生前的榮譽早已不足以形容他的貢獻。

但,在他心裡,他更願意稱自己是個農民;而在我心裡,拋開所有豐功偉績,他還是那個愛搓麻將的可愛老頭。

這個老頭,一生只為2個夢想奮鬥:【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01

被林巧稚接生,幼年種下田園夢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畢業於東南大學文學系,擔任高等小學的校長和督學;母親出生於富貴之家,曾任小學英語老師,講得一口流利英語。

很巧合的是,當時接生袁隆平的人正是醫學泰斗——林巧稚一個偉人迎接了另一個偉人出生。

可能是二胎,父母早已失去了為孩子取名的興奮感,袁隆平的出生證明上很隨意地寫著”袁小孩“這個名字。

後來,他的父親為他取名袁隆平,因為他排在袁家”隆“字輩,又出生在北平。

1936年,不滿6歲的袁隆平被送到了漢口最好的小學讀書,在一次郊遊中,他看到了五顏六色的植物,綠油油的莊稼,頓時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也是那個時候,學農的種子在他心裡悄悄發了芽。

一年以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武漢失守,袁母帶著幾個孩子四處逃難,先後輾轉湖北、湖南等地。

就在那一年裡,袁隆平深深地感受到疾病、疼痛、飢餓和死亡帶給每一個家庭的傷害,戰火紛飛裡,他們不是在防空洞裡,就是在去防空洞的路上。

那段時間,他相繼經歷了”五三“、”五四“大轟炸,所以他從小便明白一個道理,“弱肉強食的世界裡,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國家必須得自己強大起來。”

不過,相比較大多數的小孩,袁隆平又是幸運的。因為即便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他的父母對幾個孩子的教育也從未鬆懈過。

母親經常會教導他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博愛、誠實。也會在仲夏夜的晚上,給他們講

糧食和土地的故事,還帶著他們去了“神農洞”……

袁母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兒子未來將會成為“現代神農”。

幼年的經歷,讓袁隆平對腳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也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石,以至未來的一生。

02

棄政從農,親歷饑荒

194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19歲的袁隆平也即將考大學。

兒時的田園夢和戰爭時期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斷交織在袁隆平的腦海裡,他想要選擇農業。

但時任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科長的袁父,是希望兒子能夠從政的。

於是,袁父叫來袁母和兒子一起商量,他問袁隆平:“你的志向是什麼?”

袁隆平回答得很乾脆:“我唯一的志向就是成為一個農業科學家”。

袁父反問:“成為一個身上充滿味道的學者嗎?”

袁隆平回答道:“試想一下,這人世間倘若沒有莊稼味,兒時充斥著鐵血味、硝煙味,該是多麼可怕!”

他這個回答,令父親沉默半天,一時間竟找不到理由反駁。

思忖片刻,袁隆平的父母親覺得兒子長大了,他說得也很有道理,當下便答應了兒子,齊政學農。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別了父母,走進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即現在的西南大學,開啟了自己學農之路。

畢業後,袁隆平響應學校號召,被分配到湖南省農業廳授課,這課一上就是20年。

1956年,為響應國家發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36歲的袁隆平決定帶著學生,嘗試研製新的、高產的農作物。

這期間,他借鑑蘇聯專家的“無性雜交水稻”論,做“紅薯實驗”,紅薯倒是成功了,透過嫁接技術,紅薯王能夠達到17.5斤重。

也是在1960年前後,國家遭遇三年困難期,袁隆平再次感受到飢餓帶來的災難震撼。

他至少親眼看到5個人倒在路邊、田埂和橋底下,那時候真可謂是路有餓殍。那種悽慘的場景深深地刺痛了袁隆平的內心,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糧食的重要性。

直到現在,袁老回憶起當時那種餓肚子的感覺,都記憶猶新:“肚子空空,身體沒力氣,雙腿沒勁。晚上睡覺,被窩冰涼,始終也睡不熱,身體沒能量嘛。”

03

做一個禾下乘涼夢,初創雜交水稻

就在饑荒鬧得最兇的時候,袁隆平做了一個離奇的夢:人們坐在碩大的稻穗下乘涼,再也不用為吃不飽飯發愁。為了這個夢,袁隆平開啟了為之奮鬥一生的艱辛路程。

經過反覆實驗,1961年7月,袁隆平像往常一樣到農校試驗田,竟意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它形態特殊,穗子大、籽粒飽滿,10多個有8寸長的稻穗向下垂著,像瀑布一樣。

袁隆平大喜,高興地挑了一穗,一粒一粒的清點,一共230粒。

他興奮地進行推算,如果用這它來做種子,水稻產量就會上斤。於是,他親自將這株水稻播種到創業試驗田裡去,進行觀察、施肥、灌水、除草等悉心培養。然而到了來年春天,長出來的稻田卻高低不齊,也不像第一株的種子那樣優質。

袁隆平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反省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突然他的腦海裡閃現出一個靈感: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純系品種是不會分離的,這種參差不齊,是不是就是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上所說的分離現象呢?

透過一系列計算,袁隆平決定做雜交水稻。隨後,他請教專家、查閱資料,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裡尋找幾株變異的稻株,和神農嘗百草無異。

花了整整2年的時間,他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稻株,將他們置於瓦罐中,開始進行雜交實驗。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終於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一年後,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袁隆平正式開啟了研究雜交水稻之路。

04

覓得“野敗”,雜交水稻成人類福音

如果說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那麼雜交水稻之母就是“野敗”。

1969年至1970年,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先後到雲南省元江縣、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野生水稻雜交試驗。

袁隆平的學生馮克珊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島三亞農場尋找野生稻,挖回了1株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這種水稻一大叢匍匐著,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

當時,在北京請教專家的袁隆平聽聞後,火速趕回三亞。透過鏡試,確認是一株花粉敗育的野生稻,當即命名為“野敗”。

“野敗“的出現,絕對是雜交水稻成功最關鍵的一步,因為它後來成了所有雜交水稻的母本。

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雜交水稻的技術愈發走向成熟。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1976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20%以上;

到了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據統計,截止到2006年止,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56億多畝,增加稻穀5200多億公斤;

2011年,袁隆平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

或許這些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系列數字,但對袁隆平和他的團隊來說,這是他們奮鬥、研究了一輩子的東西。

他讓中國人吃飽了飯,還幫助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民也能吃飽飯。

非洲有五十多個國家在種植袁隆平的“雜交稻”,還有諸如越南、菲律賓等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在種植雜交稻。雜交稻因為產量大,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全世界粗略統計數以十億計。

吃飽飯就能少餓死一些人,戰爭就會少一些,和平自然就多一些,至少能減少很多人道主義的災難。

毫不誇張地說,雜交水稻是全人類的福音,而袁隆平稱得上是世界的恩人。

直到袁老逝世前,91歲高齡的他,仍然戰鬥在科研一線。即便雜交水稻早已經成為超級雜交水稻,他也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他說畢生只有2個夢想,在超級雜交水稻下乘涼,將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其實早已實現,只是袁老的標準是沒有上限的,他尋求更多更大的突破。

我想袁隆平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於他的貢獻,更在於他的精神。

如今,這位執著又可愛的老人走了,我們這些受到他恩澤的後人,緬懷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吃飯。

一日三餐,米香瀰漫,飽食者常憶袁公!

願袁公一路走好。

3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小說:最漂亮的女總裁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