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至今還有無數“等”,或是依賴門第,或是倚仗祖宗,亦或是尋找寄託。”——魯迅
所謂“寄生”,本是一種蟲子在宿主體內生存的一種現象。寄生蟲自身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只能透過依靠宿主來生存,這種現象本來與人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如果真正用“寄生”來描述我們的人類社會,那是一種什麼場景呢?
一個家庭的各個成員以不同的身份相繼“寄生”到另一個家庭,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難以想象,但是《寄生蟲》這部電影形象的描繪了這樣一個荒誕的情景,在這樣一個情景之下,展現出來的是這個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
從窮人的貧瘠到富人的亮麗,在極致的對比中,尋找問題的根本所在。
不同階級之間的巨大鴻溝
從古到今,我們社會都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階級。
有的階級代表了富人,他們過著富裕的生活,享受著優越的條件;與此同時也有窮人階級,他們的生活水平與富人是天壤之別。
這部電影生動展示了韓國的階級差距,主人公一家與富人一家的各種差距大到令人震驚,無論是居住的住宅還是接受的教育都沒辦法相比,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同情之感。
現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階級差距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可能我們看到的物質上的一些差距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物質對於一個人來說畢竟不是最重要的。
那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無疑是精神方面的差距。精神又是從何而來呢?無疑是透過教育而來。沒錯,如今不同階級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我們表面看到的,而是長時間所接受的教育已經產生了差距。
但這種差距其實是怨不得任何人的,因為這是一種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而我們唯一能幹的就是努力奮鬥,讓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後輩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去看一看我們所沒有看到過的世界,這也正是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現在努力奮鬥所要追求的目標。
人脈是贏得競爭的關鍵一點
電影中主人公一家透過最一開始兒子的進入富人家裡當家教,進而一步步將全家人都安排到富人家庭裡做工,最後整個一家人都在富人家裡“寄生”了下來。
雖然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並不正確,但是換個角度想想為什麼主人公一家可以順利進入富人家庭,可能有的人會想到正是因為兒子最一開始的面試成功,而兒子之所以有面試的資格,也正是因為兒子朋友的介紹。歸根結底,這就是人脈的重要性。
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水平高低決定了我們的成就高低,但是當我們有了足夠的能力之後還是不夠的,縱觀歷史,有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因為沒有遇到伯樂而終生不得志。可有了人脈之後,事情往往要比想象中的簡單許多。
像歷史上有名的大文豪蘇東坡,當年正值少年的蘇東坡進京趕考,考試時一篇文章讓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看到了蘇軾的絕世才華,所以在之後的日子裡歐陽修鼎力提攜蘇軾,使得蘇軾成為政壇、文壇的風雲人物。
可能沒有這些人脈,蘇軾照樣會成功,但可能在成功路上便會走得艱辛一點。當然,人脈不僅對於蘇東坡這樣的大人物有作用,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一樣有。
而人脈不是隨便來的,這就要求我們自己本身首先要足夠優秀。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因為蘇軾博才多學、文采橫溢,歐陽修怎麼可能鼎力提攜他,就算願意提攜,沒有過硬的本領也不會在歷史中脫穎而出。
所以我們談人脈,並不是要找後門,而是鼓勵我們自己首先成為優秀的人,這樣才可能接觸到更優秀的人。用人脈給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或是捷徑、或是便利,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此基礎之上,人脈已經漸漸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走進社會,不管你是否願意去社交,都必須去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以備不時之需。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我們離不開社會,自然也要學會去適應社會。
真正悲哀的並不只是貧窮
從《寄生蟲》這部電影中我們直接感受到的是上面已經提到過的不同階級之間的貧富差距太大,所以很多人都在為這一家人的貧窮而感到同情,認為他們一家人太悲哀了。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這家人真正悲哀的真的只有貧窮嗎?
電影的開頭,在他們簡陋的房子牆上掛著媽媽年輕時獲得的銀獎、妹妹的p圖能力比很多人都厲害,同時爸爸的開車也是非常嫻熟,這足以證明一家人有能力透過本領來養活自己,但是他們卻沒有,而是選擇在家裡窩著不去找工作。
首先,透過這個情節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導致窮人悲哀的是貧窮,但是導致他們貧窮的又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個人的行為,我們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既然一個人有掙錢的能力,但是他卻因為懶惰等原因而不去掙錢,那麼這樣導致的貧窮當然怨不得他人。其次,真正的悲哀除了貧窮還有盲目的比較。每個人都有對於幸福的自己的定義,有的人認為升官發財便是幸福,但也有的人認為一家人可以健健康康地待在一起,就算窮一點也沒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本來一家人雖然窮,但是家裡每個人都過得十分開心,後來“寄生”到別人的家庭之後,雖然經濟條件改善了,但是每天都在與東家相比,與對自己處於競爭地位的僕人相比,如此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快樂。
當在物質生活方面寄生在別人身上的同時,還把精神寄託到別人身上,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而相比物質的依賴感來說,精神將成為不可逃脫的牢籠,束縛他們整個人生。此時,“寄生”儼然成了一個悲劇,嘲諷著當局者的痴迷、旁觀者的落寞。
結語
有很多不得志的人都喜歡用生不逢時、老天不公來形容自己,可見這些人往往忽視了一種東西。雖然我們的出身決定了我們的起跑線,但是後面的漫漫長路仍然有機會反超,而是否可以反超則全在於自己的表現。
《寄生蟲》中表現出來的階級差距的確很讓人心痛,也很容易讓人同情那些社會底層的人們,但是同情終歸解決不了事情。
我認為這個電影最大的目的還是鼓勵大家要勤奮起來,好日子是自己爭取的,不是靠“寄生”別人就可以得到的,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結局只能是像電影結尾一樣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