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編者按

昨晚9時許,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載著6.8噸的物資升空,成功與天和號核心艙對接。中國國際空間站建設日趨完善,基本上能夠在本年內完成,空間站建成後,屆時會實施常規的載人航空任務。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資訊,5、6月會實施天舟二號以及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任務,9、10月將分別實施天舟三號和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任務。中國空間站將在兩年內建成。

事實上,國際空間貨運飛船發展至今已有40多年,前蘇聯、歐盟、日本以及美國都有非常成熟的技術以及輝煌的過往,本文帶你回顧國際貨運飛船的發展歷程,到底誰才是執牛耳者?

撰文 | 龐之浩(中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隨著載人航天活動的不斷髮展,貨運飛船在載人航天領域的用途也日益廣泛。因此,俄羅斯、歐洲、日本和美國先後研製了“進步”、自動轉移飛行器、H-2轉移飛行器,以及商用“貨運龍”和“天鵝座”貨運飛船。至今,全世界已發射過約180多艘貨運飛船。

01 用途廣泛受青睞

貨運飛船是從載人飛船演變過來的。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和美國開始發展體積大、壽命長、用途廣的空間站。剛開始時,蘇美兩國都是用人貨混裝的載人飛船為空間站提供少量補給,每艘載人飛船1次只能為空間站運去幾百千克的物資,因而大大影響了空間站的執行壽命和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

隨著蘇聯空間站的不斷髮展,對運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於是蘇聯航天專家奇思妙想,從1978年開始把聯盟號載人飛船改裝成無人貨運飛船,即去掉了聯盟號飛船上的座椅、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返回著陸和應急救生等與載人有關的系統,以便運送更多的貨物。

實踐證明,這種人貨分開的運輸方式,既能增加貨物的運載量,又能降低成本,還很安全,可以說是蘇聯的一個創新。改裝後的貨運飛船稱為進步號,每次飛行可為空間站送去2噸多物資。現在,俄羅斯每年向“國際空間站”發射4艘貨運飛船,它們不僅為“國際空間站”運去貨物,還帶回大量的空間站垃圾,然後在再入大氣層時燒燬。

進步M-M貨運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其實,貨運飛船還有許多其他用途。例如,由於空間站是在低地球軌道執行,會受到殘存大氣阻力的影響而逐漸降低軌道高度,所以在空間站軌道高度降低到一定情況下要提升它的軌道高度才行,而攜帶較多燃料的貨運飛船在空間站的軌道維持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國際空間站”主要是靠貨運飛船提升空間站的軌道高度,以抵消大氣阻力的影響,並使“國際空間站”與將要與之對接的天地往返運輸器處於最佳對接位置。它有時也用於機動“國際空間站”軌道位置,以便躲避飛來的太空垃圾。

“進步”系列飛船還曾2次用於試驗“人造月亮”。1993年2月4日,“進步”貨運飛船離開了和平號空間站,它攜帶一把摺疊好的巨大“太陽傘”——“人造月亮”。12分鐘以後,它在離空間站160米的地方被開啟,然後用這把直徑22米的“太陽傘”,在距離地球350千米高的地方進行了人造月亮的照明試驗,向處於黑夜的歐洲地區反射了一道寬約10千米的亮光,其亮度相當於月亮的2~3倍,從南到北掃過地球,依次照亮了里昂、日內瓦、慕尼黑和白俄羅斯。1999年的2月4日,俄羅斯用“進步”系列飛船再次實施了一次人造月亮試驗。

俄羅斯的“進步”系列飛船在2001年和平號空間站壽終正寢的墜落中也發揮過重要作用。當時,與和平號對接的“進步”系列飛船透過多次點火,使和平號空間站的飛行速度不斷降低,最終成功地把和平號推離原執行軌道墜入大氣層,落到被稱為“航天器墳場”的南太平洋某一區域。

由此可見,貨運飛船的用途越來越廣。因此,歐洲、日本、美國也先後開始發展貨運飛船。

02 不斷進步的貨船

“進步”貨運飛船是在“聯盟”載人飛船基礎上改進研製的,由貨物艙、補給艙和服務艙組成,總質量大約7噸,有效載荷質量2.3噸以上。

其貨物艙構造與“聯盟”載人飛船軌道艙相似,可以裝1.7噸以上的貨物,當“進步”飛船與空間站對接時,乘員進入貨物艙搬貨到空間站,在“進步”飛船脫離空間站之前,乘員可把空間站上1~1.7噸的垃圾轉移到貨物艙中,再入大氣層時隨飛船一起燒燬。

其補給艙取代了“聯盟”飛船的返回艙,裝有多個推進劑貯箱,其中一部分貯箱裝有燃燒劑,另外一部分貯箱裝有氧化劑,有的還裝有1個水箱,燃燒劑和氧化劑透過對接環上的液體聯結器轉移到空間站自身的推進系統中。

其服務艙與“聯盟”飛船的儀器/推進艙相同,用於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的變軌對接、提高空間站的軌道高度。

第一艘“進步”貨運飛船是1978年1月20日升空的,飛往了禮炮6號空間站。1978—1990年期間,一共發射了43艘“進步”飛船,它們為禮炮6號、7號空間站提供了大量的貨物補給,大大延長了這2座空間站的工作壽命和航天員的在軌時間。

“國際空間站”航天員拍攝的俄羅斯進步M-M貨運飛船

此後,蘇聯/俄羅斯又對“進步”貨運飛船進行了多次改型。

1989年8月,在“進步”基礎上改進的進步M首次執行和平號空間站任務。它裝有一副太陽電池翼,飛船可獨立飛行30天;採用了新的服務艙,載貨量比“進步”多100千克;採用了新的對接系統,使空間站內的航天員可以控制無人貨運飛船飛向空間站。

在參與“國際空間站”專案後,為進一步增強補給能力,俄羅斯將進步M飛船改進為進步M1。其補給艙內增加了幾個推進劑貯箱,將12個裝有氮和氧的貯箱放置在飛船外部,並把水箱移入貨物艙,以增加推進劑攜帶量;裝有新型計算機,用航向-MM數字交會測量系統取代了“航向”模擬系統,使飛船與空間站之間的無線電通訊距離擴大到30千米,同空間站對接後的聯合飛行時間達180天。

2000年2月1日,進步M1首次升空,執行和平號空間站任務。2000年8月6日,第3艘進步M1飛船發射,這是第一艘執行“國際空間站”任務的“進步”系列飛船。進步-M1還曾作為空間拖船,將退役的和平號空間站拖入地球大氣層。

2008年11月26日,俄羅斯發射了新改進的進步M-M,它配有執行速度更快的先進數字化控制系統,並應用了新的小型無線電遙測系統,使飛船的飛行控制系統更快、更有效,而且減少了15個船上航電裝置模組,使電子器件的總質量輕少了75千克,與空間站的對接更加準確。進一步改進了飛船的效能,從而提高了運輸能力。

打造“進步”貨運飛船

近年,俄羅斯又開始使用新改型的進步MS貨運飛船。進步 MS貨運飛船將烏克蘭製造的帶有饋線天線的量子-V無線電通訊系統更換為新的“統一指揮遙測系統”,結束了俄羅斯依賴烏克蘭為其生產製造天線、饋線和通訊電子產品的歷史。

另一個通訊升級是在交會期間與空間站建立了一個接近通訊鏈路,以使相對導航作為導航資料的額外來源。新飛船配備有GPS和GLONASS接收器,以確定準確時間,進行狀態向量的計算和定軌,使得機動目標更精確,甚至飛船本身都不用再依賴雷達跟蹤,雷達跟蹤職能在透過地面站時進行。飛船控制系統、機載軟體和通訊系統上所做出的改進使得從模擬到數字影片傳輸能夠實現,從而在近旁操作過程中改進影片質量。此外,現有的航向-A交會對接裝置將升級為使用俄羅斯國產現代化電子元器件的航向-NA系統。

03 自動轉移運力大

歐洲的貨運飛船叫自動轉移飛行器,運貨能力可達7噸,是迄今運載能力最大的貨運飛船,從2008年起到2014年共發射了5個,現已退役。

體積像雙層巴士一樣的自動轉移飛行器有4類用途:

①向空間站運送補給物資。

②在貨物解除安裝後,可以用作空間站的附加活動室;

④用作垃圾箱,把6.5噸空間站產生的廢棄物資帶回地球燒燬。

自動轉移飛行器與“國際空間站”交會

它由加壓艙、推進艙和電子裝置艙組成,形狀像個大圓筒,外表呈蛋殼色,全長10米,最大直徑為4.5米,重量約10噸。

在加壓艙中可放1.5~5.5噸補給品、科學硬體、食物等貨物;還能放置飲用水以及為空間站運送的推進劑和空氣(氧和氮)等液體罐和氣體罐。加壓可居住容積14米,與空間站對接後,2名航天員穿上普通服裝就能進入飛船的加壓艙中把帶來的物資搬走,其中的液體罐和氣體罐與空間站的管道裝置連線流往空間站的儲存裝置中。當貨物解除安裝任務完成後,自動轉移飛行器仍可作為一個實驗區,直到它離開空間站。加壓艙的最前端是俄羅斯製造的對接裝置和用於交會的測量裝置,用於實現飛船同“國際空間站”的自動對接。

飛行器主推進系統是4臺490牛發動機,姿態控制系統用28臺220牛推進器。它們除在往返回過程中使用外,還用於空間站的軌道維持、姿態控制、空間碎片規避機動,如果空間站上發生緊急事件,自動轉移飛行器能在10分鐘內撤離。在艙內在還裝有充電電池、一次性電池以及太陽敏感器和對接系統的天線。

電子裝置艙是自動轉移飛行器的大腦,裝有計算機、陀螺儀、導航系統、控制系統和通訊裝置多個關鍵部件。其通訊採用S頻段,透過GPS實施導航。

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右)和“國際空間站”對接後航天員搬運貨物示意圖

自動飛行器外部裝有4個太陽電池翼,每個翼由4塊太陽電池板構成,面積33.6平方米(每塊電池板面積為8.4平方米),平均發電功率為4.8千瓦。4個太陽電池翼展開時呈X形,跨度達到22.28米,遠遠看去就像金屬製成的藍色“翅膀”。每個太陽電池翼的轉動機構是各自獨立的,可以實現最佳對日定向。

因為自動轉移飛行器的通風風扇和空調裝置的噪音低,所以空間站乘員常睡在加壓艙裡面;乘員也可在裡面用日常的溼毛巾和洗髮精保持個人衛生;2008年4月,韓國的首位太空人首次在自動轉移飛行器裡做了試驗。

根據計劃,自動轉移飛行器在發射了5艘以後現已退役。不過,歐洲航天局將在自動轉移飛行器基礎上研製可以運送貨物返回地球的“先進再入飛行器”貨運飛船,它預計在近年首飛。最終,歐洲將獨立研製出載人飛船。

“先進再入飛行器”貨運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示意圖

04 運送大件的利器

從2009年起至今,日本先後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了8個名叫H-2轉移飛行器的貨運飛船。這種飛船的貨物運載能力約為6噸,最大特點是可運送體積較大的裝置。

H-2轉移飛行器呈圓柱形結構,由鋁合金製成,全長約10米,直徑約4.4米,自重10.5噸,由加壓貨艙、非加壓貨艙、電子裝置艙和推進艙4部分組成。

貨物補給裝在加壓貨艙以及非加壓貨艙的暴露貨架中;電子裝置艙裝有電子裝置、鋰電池和敏感器;推進艙內裝有4個推進劑貯箱、主推進裝置和反作用控制系統。其加壓貨艙載重量為4.5噸,可裝8個國際標準貨櫃;非加壓貨艙載重量為1.5噸, 包括外露貨盤和支撐結構. 外露貨盤能載3套外露貨物。滿載後H-2轉移飛行器總重16.5噸。

日本H-2轉移飛行器飛向“國際空間站”

其貨物運輸能力強。這是由於它的艙門大,與空間站的介面各邊均加寬到約1.2米,所以可以搬運其他貨運飛船無法搬送的大型裝置。例如,與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相比,H-2轉移飛行器可運送更大的物體,如空間站內部書架大小的裝置架,以及其它大型站外儀器與裝置。日本認為,在美國太空梭2011年退役後,H-2轉移飛行器可成為唯一能向空間站運送大型物體的飛船。

另外,與其他貨運飛船相比,H-2轉移飛行器還是目前唯一一種可向空間站運送加壓與非加壓貨物的無人飛船,包括安裝在站外的外部實驗和在軌更換裝置。

它還有獨特的交會對接技術,與空間站對接採用“停靠”方式,即當H-2轉移飛行器與空間站接近到10米距離時,兩相對速度接近零, H-2轉移飛行器不再被控制,而是呈自由飛行狀態,然後由空間站的機械臂將其捕獲,與空間站對介面實現對接。

日本H-2轉移飛行器逼近“國際空間站”

該貨運飛船有三大用途:為希望號日本實驗艙以及“國際空間站”其它艙段運送維修所需的消耗品和補給物品;為“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運送所需的食品、醫療用品、生活用水和飲用水;為日本以及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其它國家運送實驗所需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材料。

日本已向“國際空間站”總共發射8個H-2轉移飛行器。另外,日本擬在H-2轉移飛行器基礎上研製可從空間站帶回貨物的H-2轉移飛行器-R,首個H-2轉移飛行器-R計劃在今年發射。最終,日本將研製載人飛船。

H-2轉移飛行器-R

05 帶回物體是絕招

與上述由政府投資研製的民用貨運飛船不同,美國有2種私營公司投研製了2種商用貨運飛船,一種是美國SpaceX研製的“貨運龍”飛船,另一種是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研製的“天鵝座”飛船。這種商業軌道運輸服務專案的最大特點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選定的私營商業公司自行投資,研製用於“國際空間站”天地往返運輸的飛船和火箭,然後美國航空航天局以“打的”的模式租用飛船,把貨物運往“國際空間站內”,從而降低天地往返運輸的費用。

飛行中的“貨運龍”飛船

美國SpaceX“貨運龍”飛船是所有貨運飛船中唯一可以運回物品的,這是因為該飛船帶有熱防護罩,可在返回時耐受極高溫安全降落,而其他飛船不具有熱防護罩,只能在再入大氣時燒燬。

第一代“貨運龍”飛船長5.9米,最大直徑3.6米,自重只有4.2噸,主要由前錐體、鈍角圓錐體彈道艙和非加壓段三部分組成,其中前錐體內裝對接機構,在上升階段起保護作用;鈍角圓錐體彈道艙一部分用於搭載加壓貨物,另一部分是服務段,裝有電子裝置、反作用控制系統、降落傘和其他支援裝置;非加壓段用於儲存非加壓貨物,如軌道更換裝置,並保障太陽電池翼和散熱器的正常工作。其運送載荷最大質量3噸多,返回載荷最大質量2噸。

“國際空間站”上的加拿大機械臂-2捕獲第一代“貨運龍”飛船

該貨運飛船採用具有廣泛繼承性的電子系統和由18臺推力器組成的反作用控制系統;採用降落傘水上濺落的回收方式;使用高效能熱防護罩和側壁熱防護系統。其對接機構為“國際空間站”通用停靠機構,用空間站機械臂捕獲方式對接,這種對接方式可減少飛船上對接系統的質量、成本和複雜性,提高對接的安全性。

SpaceX現在已開始使用在“載人龍”基礎上研製的第二代“貨運龍”。它在氣動外形有變化,載重能力提高約20%,可以容納8個動力儲櫃,在返回地球時可以容納12個動力儲櫃,而第一代僅可以容納6個儲櫃。其在站上停留時間可長達75天,是第一代的兩倍還多,而且能同空間站自動對接,無需依靠空間站機械臂協助停泊。

它能至少重複使用5次,第一代最多能用3次,而“貨運龍”按設計可至少使用5次。第二代“貨運龍”將改在大西洋上濺落,而不是太平洋,以縮短飛船再飛準備時間以及運回貨物和科學樣品被送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時間,這將使一些需要回收的有效載荷在降落後4小時內被移交給科學家。與“載人龍”不同,“貨運龍”不設逃逸用的“超級天龍座”推力器,而這意味著它將不會用來執行載人任務,反之亦然。

第二代“貨運龍”

在海上回收“貨運龍”飛船

06 成熟技術降成本

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研製的“天鵝座”飛船於2013年9月18日進行了首次驗證飛行。此後,“天鵝座”飛船正式完成了幾次“國際空間站”商業補給服務任務,但在執行第3次商業補給服務任務時失敗。

“天鵝座”飛船的設計,繼承了軌道科學公司及其合作者經飛行驗證的航天器技術,由為加壓貨物艙與通用服務艙組成。採用成熟技術的目的是降低成本、風險,減少研製週期。

“天鵝座”飛船飛往空間站示意圖

其加壓貨物艙由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製造,它是基於義大利“多用途增壓後勤艙”研製的,長3.66(標準構型)~4.86米(改進構型),直徑3.07米,自重1.5~1.8噸(改進構型),功率850千瓦,加壓容積18.9~27米3(改進構型),載貨質量2~2.5噸(改進構型),返回時可裝載1.2噸垃圾。它用於日常物資、備用部件、實驗裝置等。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將為軌道科學公司提供8個加壓貨艙,其中3個為標準構型,5個為改進構型。

其服務艙由軌道科學公司製造,它繼承了該公司的低軌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平臺的電子、推進和電源等技術,重量1.8噸,裝有電子、推進和電源系統,其中電源系統包括2副砷化鎵太陽電池翼,可提供4千瓦的電力。

與日本的H-2轉移飛行器和美國“龍”飛船對接方式類似,“天鵝座”飛船對接機構也採用通用停靠機構,它透過加拿大機械臂-2捕獲的方式,將飛船停靠在“國際空間站”上。

改進構型的“天鵝座”飛船

由上述可見,國外貨運飛船目前種類較多,各有所長,在“國際空間站”的運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7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外賣員因遲到一分鐘遭投訴 並被提不合理要求 他一氣之下打傷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