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體弱的貧困僧人,將何去何從?
年老、疾病纏身的僧人,沒有子女,父母也早已逝去,沒有了長輩和小輩依怙的他們將何去何從?
一位一身疾病的比丘尼,無依無靠,寄住在一村民家,待微薄的積蓄付房租快用完之際,向人借了部分錢款,誰曾想,被一個騙子全都騙走了。
還有一位師父,上年紀後諸種疾病加身,每月光買藥就要花去一千多元,看到老僧蹲坐在地上,手捧多種藥品,讓人心酸……
一位法師的心酸與淚水:連母親的一根頭髮絲都找不到了
佛教非常注重孝道,只是出家人不但要行世間之孝,更要行出世間之大孝。
但對於很多出家人,尤其偏遠地區的僧人來說,的確面臨著諸多困境,生存條件惡劣,自身的生活、醫療、養老很成問題,想要幫父母“老有所養,病有所依”,更是有心無力。
猶記得一位常年做“僧伽安養關懷”的師兄,在親近出家僧人的經歷中,常聽聞僧人出家後,他們的父母無人照料,這讓很多僧人尤為掛懷,難以安心修行。
而僧人自己,在老了後,一身病痛、行動困難、無依無靠,更是令人心痛無比。
僧人慧吉(化名)常奔波於利眾的路上,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接到家中老母的電話:到哪了?
兒行千里母掛憂,這位老母親雙眼昏花,每次撥電話都會小心翼翼,生怕按錯一個數字。
住在山下農村的她,用的是老式座機電話,那根彎曲破舊的電話線,是維繫她與兒子情感的唯一媒介。
母親去世後,慧吉法師發現,出家後,好像還沒有和母親合過一次影。沒有影像記錄下 母親的音容笑貌,只有那叮囑的話語,還在耳邊縈繞。
他走進熟悉又陌生的家,發現連母親的一根頭髮絲都難以尋到。
淚,將山中清冷的空氣氤氳潮溼……
“母親,兒出家了,也會回來看你的!”
“你忙你的,不用常回家看,此去空門,眾生就是你的父母”
收到如此回答的靜安法師(化名), 內心是複雜的,他執拗道:
“可您生我養我,您是眾生,也是我的父母。只有您安頓好,我才能更安心去學修,度眾生啊!”
好在,靜安法師出家後,他的弟子和周邊師父會在他忙得顧不上的時候,逢年過節代他去看望父母,帶去各類慰問品和生活物資。
但,這畢竟還遠遠不夠,龐大的僧伽父母群體,需要更多、更專業的照護。
在國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號召下,民間安養逐漸起步發展,其中致力於僧伽安養20年的資國寺方丈賢志法師對佛教養老的護理方面提出了以下三種願景:
一是養生養老護理:滿足信仰需求,並在生活中體現豐富的精神文化關懷,為老人提供多樣化的怡悅身心的養老模式。
二是康護醫養護理:為癱瘓、痴呆、久臥病床、癌症晚期等老年人提供半護理、全護理的專業照料。
三是臨終關懷護理:在每位老人即將臨終的時候,為他們提供臨終關懷與助念,以及往生、入殮、告別等生命最後一程的信仰關懷。
僧伽醫養專案團隊,以孝養為本,以體恤為心,想為千位僧人父母和老病僧伽,提供安寧療護服務,以寬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