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今日早上8點多的時候,我國航天員就在我們自主研發製造發射的空間站執行出艙行走、首次艙外作業的重要任務主要是測試艙外航天服和進行機械臂的測試、裝置安裝,還有一個艙外工作臺的安裝。

不過其中也有很多細節,我們可以看到直播回放的畫面,劉伯明出艙時先是掛上兩條安全繩,然後給機械臂安裝了一個腳限位器,然後就轉移到了機械臂上。這時劉伯明向地面和艙內的聶海勝回覆,此時已經沒有任何安全繩和艙體之間連線,劉伯明完全是靠機械臂腳限位器固定著,機械臂活動的時候也不會將航天員甩飛。

腳限位器的構造相當巧妙,配合著航天靴的構造,可以將航天員的雙腳牢牢地卡在限位器中,而左右腳邊都有一個踩踏式的機構,右腳的機構允許操作檯平面360°旋轉,而左腳的機構允許操作平臺左右180°的旋轉。這樣的構造可以保證航天員的安全,也可以保持操作的便利性。加上七自由度機械臂,可以允許航天員在艙體外迅速地轉移。

而本次出艙任務的一個亮點是湯洪波,機械臂只有一個,劉伯明已經用去執行裝置的安裝等任務,而湯洪波要協助劉伯明工作,要給他遞送裝置。但是湯洪波也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應急返回的訓練測試。應急回艙的時候只能靠航天員自行在艙體外爬行,空間站核心艙艙體上也有很多的把手、限位器,用於掛上航天服的掛鉤,避免航天員飄離飛船。在太空中飛離飛船還是很危險的,因為艙外航天服自身並無動力。

而這項測試也是吸收了國際同行的經驗教訓。1965年,列昂諾夫完成了“上升—2”號飛船的航天。成為第一個太空行走者。而列昂諾夫的太空行走有一定冒險,當時正值美國和蘇聯超級大國競爭,一些航天專案比較冒進,為了率先進入太空、率先載人飛行、率先出艙行走都很冒進。列昂諾夫出艙行走時,出去的過程還比較順利,艙門較為輕鬆地開啟,但是回的時候卻遇到了極大的問題。

當時,列昂諾夫所穿的航天服遭遇障礙,難以保證航天服內的氣體壓力,而這使艙外服膨脹了很多,列昂諾夫不得不給艙外服放氣,降低了一些壓力、縮小了體積,但是回艙時操作失誤,原本是腳先進入,而列昂諾夫緊張的情況下頭部先進入,加上航天服膨脹,他倍卡在艙門口進不去出不來。降低壓力後用了二三十秒回到了艙內,但是這段時間內列昂諾夫因為失壓差點失去意識,體液也大量蒸發,後續測量體重迅速降低了幾公斤。

我國執行艙外應急回艙就有這麼一層考慮。其實我們現代有以前的經驗,準備更加充分,且我們也不需要跟他們誰比較,我們就是按照自己的步驟進行航天活動。在地面的時候艙外航天服都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在出艙任務之前十多天,在6月23號的時候,湯洪波和劉伯明就已經將艙外航天服進行了眾多的檢查,包括氣密性、活動性等,保證了出艙行走的安全。

而這項訓練對以後也有一定的意義。太空中並不是角度安全,尤其是現代太空中的航天器很多,造成的天空垃圾也很多,一些微小的太空垃圾可能威脅空間站和出艙的航天員。所以我國空間站艙體結構其實是多層,外表是一層高反光的白色材料,下邊是一層防護材料,防護材料和艙體還有一段距離,可以降低太空垃圾的危害。而航天服雖然也有一定抵抗太空垃圾衝擊的功能,但航天服損壞後當然是要緊急回到空間站。

所以這次由湯洪波執行了應急回艙的任務,他就是在艙外爬行,艙外設計了很多把手,艙外服上有兩條安全繩,他就透過兩條安全繩的迭代交替在不同把手間的移動最終爬回艙內。這一項訓練對我們後續的太空行走也有參考意義,航天員們可以透過這次的影片資料更熟悉太空環境、掌握艙外爬行的方式,科研人員也可以分析研究設計更巧妙的爬行方式。

早在神舟七號的時候就遇到了一些較為驚險的場景,儘管馬後炮來看,那次出艙活動十分成功,可是也遇到了艙門難以開啟、軌道艙誤報火警等,好在有驚無險。而這類緊急情況以及太空垃圾等意外撞擊,也考驗航天員的應急回艙。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天員是最寶貴的,這些都是國外同行給我們提供的經驗教訓,是必須訓練的內容。

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從“我已出艙,感覺良好”到“哇,這外面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