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對於日本政客經常集體拜墳的事,經常關注時事的小夥伴應該已經司空見慣了,近幾年,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大家的反應已經不再那麼激烈,發洩的渠道也僅限於網際網路上的幾篇文章和評論。我清楚地記得,2001年日本新首相小泉純一郎拜墳後引發國內4000人大遊行,這傢伙一共做了五年首相,剛一上任就說:“不管外界怎麼批判,我一定去參拜”,他果然做到了,在五年任期中,小泉每年必定會去參拜墳。當時的中韓兩國在這一問題上還是有一定默契的,在小泉剛一上任就給日本政府打預防針,警告他不要明目張膽地挑戰兩國人民底線,但小泉2001年4月26日當選內閣總理大臣,8月13日便前往參拜。
小泉-安倍
按理說,參拜的時間應該是8月15日,也就是日本的“終戰紀念日”,但我們看一下小泉這五年的參拜時間,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6年8月15日。
除了任期最後一年,其餘的全都不是正常的時間,用他自己的話說則是“總是在考慮什麼時候參拜好”。
小泉之所以在前四年都不選在8月15日參拜是有原因的,8月15日這天太過敏感,雖然他也很想在這天去參拜,但中韓記者肯定會比他更早守候在墓地大門口,一看小泉來了,新聞稿肯定比他參拜的時間快很多,這樣就太過被動,因此,他在日期的安排上可以說是煞費,直到他任期的最後一年,才不管不顧的選在8月15。
這也引出了一則外交上的趣事,在一場國際會的休息時間,日本外相追著時任外交部長李肇星到廁所,與外長進行了長達20分鐘的“廁所外交”。在支走雙方秘書後,外長表示除非日本外相及以上所有官員都不參拜,兩國關係才能正常。廁所外交打破了中日關係的冰點狀態,也促成了2006年10月份安倍晉三的訪華。
小泉父子
既然提到了小泉與安倍,便不得不提一下小泉進次郎這個人,看名字也能猜個大概,他是一郎的兒子,也就是這小子歲數還有點小,不然首相的位置早晚是他的,自從安倍晉三下臺之後,菅義偉接班,但菅義偉不是大家族出身,也就是個過渡,對於這一點他自己心裡也很清楚,窮人向來都是被甩鍋的命,菅義偉也不例外,安倍為了不被拜登清算急流勇退,這是智慧,菅義偉出來扛雷,這是命。
日本家族
大家都以為日本是個民選政治,其實他是家族政治。
日本政壇有五大家族,鳩山家族、小泉家族、安倍家族、麻生家族和福田家族,這些家族歷史都比較悠久,從明治維新時期便開始輪流坐莊,大家也都心照不宣,而其中的小泉家族則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家,日本的國會一共才120年曆史,但在小泉家族在國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時間竟然長達99年,可謂是世代為官。小泉家族事業的奠基人名叫小泉由兵衛。距離咱們最近的是小泉家現任三代,包括小泉純一郎及父親小泉純也,父子都是國會議員,而小泉純一郎更是登上了首相寶座。小泉純一郎卸任後,二兒子小泉進次郎子承父業,當選議員,十年後當選總裁毫無懸念,到時候首相寶座自然也是他家的,我們拭目以待。
安倍家族
安倍家族也很猛,他自己當過首相,他老爺岸信介也當過,他叔老爺佐藤榮作也當過,1991年,他爹安倍晉太郎也差點當上首相,卻在出任首相前掛了,差點成就一門四相的壯舉。
至於其他三家我們就不多說了,雖然沒有前兩家猛,但也是惹不起的人,況且五大家族還互相通婚,頗有點民國四大家族的味道。
說了這麼多有點跑題了,我們言歸正傳,如今大家對日本高官拜墳這事反應這麼冷淡,究其原因其實就是習慣了,如果日本連續幾年不拜墳反而會讓人奇怪,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這不是好現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首相高官們總是不顧一切地要去拜墳,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會有損與他國的關係嗎?他們不知道自己拜的都是當年侵略他國的戰犯嗎?
他們當然知道,而且肯定比你我瞭解得更多。有人可能會說,可能是因為政治需要,拜墳能激怒中國,激怒中國會讓漂亮國高興,對於這種人,我送你一句話,網路軟文看多了,你已經完全沒有自己的判斷了。
激怒中國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非要拜墳,拜墳得罪的不只是我們,還有韓國,日本是吃飽了撐的嗎?況且向自己爸爸納投名狀也不用每年一次。
那麼他們一直堅持拜墳是他們傻嗎?
軍國主義
全球最頂尖的科技、經濟,甚至連軍事也是全球頂尖,一個小小的島國,能培養出20個諾貝爾獎,他們的老百姓傻嗎?這樣國家的領導人能傻嗎?當然不能,原因就是兩個字---精神。
確切地說,應該是日本的國家精神。
之前一篇文章《日本國運史--140萬日本女人的辛酸淚》中,我們說過,日本能夠成為世界上頂尖的發達國家,是因為撞了大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得到兩個世界老大的幫助,攪屎棍扶持日本對抗沙俄,大漂亮扶持日本對抗毛子,因此才有了日本近一百五十年的扶搖直上,日本也想自強,但現實不允許,島內資源太貧乏,想要獨立自主的發展軍工科技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搶。
不搶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捱打,這就是日本的國家精神。
甲午路線
很多人有所不知,日本的崛起往往伴隨著中國的衰落,往前推兩千年,哪個朝代中國不是壓著日本打,只有過去的150年形式反轉,而一旦日本開始崛起,必先佔領朝鮮半島,隨後侵佔東北,這是地理和資源決定的。
但近二十年,情況再次反轉,東方開始崛起,日本不能說走下坡路,但也是停滯不前,還記得上高中的時候,也就是兩千零三年左右,當時周杰倫很火,年輕人的娛樂方式也不是很多,為了趕時髦,大家都開始買一些電子產品,其中買的最多的便是錄音機。
國產錄音機
當然,能買得起的也大都是一些國產品牌,但這些牌子的錄音機用不久便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卡磁帶、塑膠殼裂開,前蓋斷裂等等,大家對此也習以為常,卡磁帶了就把磁帶慢慢拽出來,將圓珠筆插到磁帶的一個齒輪孔中開始轉啊轉,前蓋壞了乾脆直接拆掉,這些都不影響使用,起碼在當時來看並不影響。
松下
直到我看見班裡一位同學買了一臺松下DM我才發現,原來錄音機還能做得這麼小,磁帶竟然可以沒有“帶”,原來耳機也能設計得這麼美觀,還有收音與不收音的區別,當時的我簡直羨慕的不要不要的,當然,這款DM的價格也很美麗,要兩千大幾甚至更高,對於我這來說想都不敢想。
中國工業崛起的過程就是不斷打倒日本工業的過程,在八九十年,國內60%的電器都是日本產,在2010年之前,日本的手機相機等電子產品佔領了中國80%的市場份額,也是在同一時期,世界上被告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是日本,直到2013年之後,這一“寶座”才被中國“奪過來”。
很多人都說日本經濟萎靡了二三十年,其實,日本的萎靡不振是從2010年開始的,2010年之後,在海外市場,日本手機行業的被韓國中國一頓胖揍,日本國內智慧手機的普及率又很低,致使其手機技術水平越來越差,智慧手機行業的萎靡,直接導致日本在網際網路時代直接禁聲。
如今,漂亮國有谷歌、臉書、亞馬遜。
東方有騰訊、阿里、位元組跳動。
日本有啥。
整個網際網路時代的缺失是不可彌補的,日本企業想在網際網路彎道超車不是希望渺茫,而是絕無可能。中美兩國網際網路資本的壟斷讓日本看不到任何本國相關企業的未來,中美兩國針對網際網路巨頭的反壟斷其實只是針對本國企業在本國的行為,但對於其他國家,大家都很樂見網際網路巨頭去征服日本的菜市場,日本也深知自己沒有趕上網際網路的大潮,但也時刻警惕國外網際網路企業滲透進日本的各行各業,畢竟三星在韓國的影響力日本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如今的日本,頗有點大清閉關鎖國的味道。
日本幼兒教育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小看了日本,在日本人眼中,日本一直都很牛,只不過最近20年有點疲軟。實事求是地說,如今的日本依然很強,全國上下沒有文盲,只有7%的人在從事農業生產,其餘人都在貢獻非農GDP,況且,日本人出國打工者極少,這也說明了日本企業能夠完全吸收本國各個層次的人才,從幼兒園到大學到博士,一條線上的人才都能充分利用,這是全面工業化的表現,“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雖然不是日本的口號,但他們一直是這麼做的,不過能做的也就這麼多了,日本想要重新崛起,除非技術比中國高几十倍或者製造業成本比中國低,不然絕無可能,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身邊朋友在買車時的選擇,從中不難看出日本的沒落已成定局,沒落都是從高成本開始的,這是歷史規律。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話說回來,現在舉國上下都在鼓吹我們國力如何強盛,所有專家都在宣傳我們的購買力早已超越美國,GDP又將在何時達到世界第一等等,但超過了又如何,超過之後我們的國力就是世界第一了嗎?並不是,我們追求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社會資源極大豐富,貧富差距逐漸減小,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則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良性發展環境,而不只是與世界第一比較那些經濟資料。
想要一個良性的發展環境,教育是首位,因此我們一定要繼續推動素質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維護教育的公平與良性,只有這樣,結合我們的製造業與國內的大市場,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這,才是我們自己的道路。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下期我們繼續講日本。
我是劉連,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