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寵物的行為“人化”——萌萌噠還是行為錯亂
很多人都被家裡的貓主子和狗主子萌化了,心甘情願樂此不疲地當著鏟屎官。
不少up主會常常在網上分享或者炫耀自家萌物的日常生活照,因為那些貓貓狗狗時不時表現出一些與人相似的行為和表情,讓人忍俊不禁。很多人會把貓狗當兒子養。與人類密切接觸後,這些寵物也會經常表現出與幼兒類似的行為,甚至認知度直接高於嬰幼兒的能力,甚至有的貓狗還會開關門和電燈,甚至幫忙從冰箱裡取出人要用的東西,更讓它們的主人們開心。
但很多人還不知道的另一面是:伴隨聰明可愛而來的是家養的貓兒狗兒們目前在罹患疾病方面也與人越來越相似,肥胖、糖尿病、心臟病、以及與人相似的癌症等,越來越多在野生動物中根本不會出現的疾病經常在家養的貓狗中發現。很多貓兒狗兒還會出現跟人類相似的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甚至會攻擊主人。到防疫站看看去打狂犬疫苗的人,就知道大部分人並不是被野貓野狗或野生動物咬傷,而是被自家寵物咬傷。
家養動物的這些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在野生動物甚至是它們的流浪同類中不會出現,比如家貓家狗與野貓野狗,甚至在同一母貓母狗生出來的後代被選擇了不同的抱養方式也會出現巨大差別,這可以理解為第二基因組的影響。
飲食導致動物行為錯亂的另一個典型例子是西班牙鬥牛。牛本來是一種性情溫順的草食動物動物,它們在大草原上悠閒自得地吃草和反芻,飲水散步,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但如果經常給牛食用高蛋白食物比如肉食,大豆,牛的腸道菌群也會變得類似於肉食猛獸的菌群,脾性兇猛,力大無窮,成為攻擊性強的野獸。
誰能想象一頭牛能夠跳進1米8以上的看臺呢?
造成寵物或養殖家畜疾病和行為差異的絕不是第一基因組,而是它們的第二基因組,而這種第二基因組的差異主要是由於飲食、共生微生物和生活環境造成。從前,貓狗們只是吃與主人相似的食物,在平房時代,它們可以自行出入玩耍散步,而現在貓狗們跟主人一樣也吃起了帶新增劑的加工食品,而新增劑會擾亂貓狗的腸道微生物,再加上家貓家狗們本身也難以從生活環境(乾淨的家裡和經常洗澡,使用香波等等)獲得充足的微生物,導致家貓家狗們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與野貓野狗、甚至與被農村抱養的同胞兄妹們都完全沒有可比性,而長期的菌群異常無疑會誘發各種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我們實驗室用近20年來人類心理學研究和動物的行為研究越來越清晰地印證著我們的推論。
2. 動物園裡的奇特“動物愛情”——驚天動地的愛情還是危險的行為錯亂
儘管傳宗接代行為可以不考慮愛情,愛情依然是人類對和諧人際關係的最美好向往和期待。很多現代人在生活工作的壓力和身心獨立性需求的影響之下缺乏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經營甜甜蜜蜜的愛情,所以很多人愛上了磕CP。不管是觀看人與人之間,還是動物之間,甚至是人與動物的纏纏綿綿,都能讓很多人獲得替代性心理滿足。
2012年,雲南野生動物園的“羊鹿戀”曾轟動全國,公羊“長毛”和母鹿“純子”的跨物種吸引了很多遊客慕名觀看,吸人眼球和把握商機的公園甚至為這一對動物情侶舉行了婚禮。
2020年底,俄羅斯遠東野生動物園的“虎羊戀”更是震驚全球。一隻叫“帖木兒”的山羊入選被送進虎園喂老虎“阿穆爾”,結果老虎非但沒有享受這不勞而獲的食物,反倒跟羊發生了一段讓人一直捏把汗的戀情。“帖木兒”也許是出生羊羔不怕虎,從未懼怕過“阿穆爾”,還經常霸佔虎穴,用尖銳的羊角去頂老虎,用腳踢老虎,甚而至於在暴風雨的時候還把老虎趕出虎穴,把那裡變成羊圈。
一羊一虎本來是動物和飼料的關係,卻和睦相處了2個月,在此期間,得天獨厚的山羊“帖木兒”長胖了40斤。不過2021年伊始,阿穆爾的身材優勢開始超過了帖木兒,以往仗勢欺虎的山羊被老虎撞離身邊,還滾下山坡。儘管如此彼此有些齟齬不合,但是兇猛的東北虎看來也沒有想吃掉羊的意思,工作人員只好把沒有大礙但非常“傷心”的山羊帶離虎園。
這種跨越物種的“愛情”在野外確實很少發生,通常情況下野生肉食動物不容易愛上自己的獵物,除非在飲食發生了明顯改變的動物園,(或者它們實在是吃飽了撐的)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
雖然動物園養殖會盡可能參考動物的飲食習性來餵養,但人工的飼餵跟動物的自然飲食卻差異顯著。對於草食動物,為了防止細菌黴菌汙染、預防變質等,人們會剔除有黴變和微生物沾染的草料,而加入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飼料新增劑;對於肉食動物,人們也會進行紫外燈消毒滅菌防止肉類腐敗。實際上在自然狀態下,肉食動物會埋藏或者將食物掛在高高的樹上,即便幾天後蛆蠅遍佈、腐臭不堪,也仍是它們的美味佳餚(這個感覺也許像人類吃臭豆腐、臭雞蛋,聞著臭吃著香呢?);雜食動物的日常飲食也發生了類似改變。
總體而言,動物園動物們透過食物獲得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受限後,長期動物園餵養的動物們腸道菌群跟他們的野生同類們差異巨大,行為認知方面也就分道揚鑣了。動物園的肉食動物本能的那種機智和求生能力大部分蕩然無存,所以即便它們有朝一日逃離動物園,也很快就被捉回去,而不像野生動物那樣更擅長躲避和出擊。
與野生同類相比,動物園動物們的第一基因組完全沒有改變,它們的外形與野生同類除了體型胖瘦和毛髮光亮以外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在長期飲食改變時,它們的第二基因組(腸道微生物基因組)會發生明顯變化。因此它們的行為也就變得不那麼典型,與我們日常認為的一隻羊/鹿或者一隻老虎的行為不同,甚至出現明顯異常,比如這種跨物種愛情。馬戲團的動物也是這樣,你可以用好吃的東西徹底征服一個動物,讓它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表演和爭寵,其實你只是征服了它的腸腦,你永遠都不能知道它在想什麼、哪天會突然不高興、發作和攻擊人。
看到和總結過那麼多的第二基因組改變導致的行為改變,我們實驗室的博士們和老師也經常議論著,如果有一天有人發現,人類和某些動物表現出的同性戀行為或者性取向因某種腸道菌群的存在而不同的時候,我們這些行為生物學研究人員一點都不會驚訝。
參考材料
1.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int.2018.00033/full
2.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20.00134/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