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本是主流意識、主流價值觀的產物,
然而長久以來給人的印象猶如綠色食品。
你說它不好嗎?
好,但是難吃。
觀眾不認可的不是主旋律的精神,而是主旋律的作品。
就拿革命題材的人物傳記來說,
從開國元勳到傳奇人物都拍全了,
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都拍完了,
可謂是琳琅滿目,但鮮有評分超過8的作品,大部分在7分以下。
是觀眾對這些人物有成見嗎?
是觀眾對這些歷史有定見嗎?
是觀眾對這些精神有意見嗎?
當然不是。
是影片粗製濫造,是影片概念化、臉譜化、說教化,
千篇一律,如法炮製,如出一轍。
拍來拍去,都是我有個兄弟叫順溜之某某某。
年輕人就不愛主旋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機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活法。
鬼畜、番劇、二次元,在日漫和好萊塢大片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
我告訴你:很愛國,三觀正的很。
因為他們的眼界更寬更廣。
以前資訊傳播要書信、報章雜誌、書本,
現在只要開啟手機,你以為有牆就擋得住。
即便是馬桶臺這樣的地方,《人民的名義》照樣火爆。
即便是土得掉渣的扶貧劇,《山海情》照樣口碑爆屏。
可見,美好的東西大家的追求是一致的,
只有日本人才會去吃翔。
這當中雖有人是因熱播而好奇,
那也只能怪你原來的口碑太差。
主旋律電視劇越好看了
近來的主旋律影視越來越好看,作品質量越來越高。
《覺醒年代》
短短的一個開頭,
駱駝商隊,宮女,車軌,黃昏,耍大骨,娶親,出殯,囚犯,軍隊,老外......
每一個細節,每一幀畫面都意味深遠。
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魯迅、辜鴻銘......
每一個人物,每一個表情都深入人心。
好的作品,從服裝道具、臺前幕後、主角到跑龍套都能有種代入感,
眨個眼都怕錯過了什麼。
有了代入感才能與劇中人物同悲同樂,同歡同喜。
不追下去就會吃不好,睡不香。
反觀劇版《大決戰》的開頭,
重慶談判,裹腳帶子,又臭又長。
張永新與高希希,龍平平與黃劍東,
孰龍孰蟲,孰鳳孰鴨,一目瞭然。
有人說我評《大決戰》有立場,
這麼明顯的差別難道我是青光老花白內障嗎?
影視講的是故事,演員表演的是人物。
好的作品能讓你記住故事,記得人物,而不是看完就完了。
主旋律要真實,要貼近生活,而不是一味的說教和喊口號
普通人的生活同樣可以折射出時代的變革,
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土“就是真實。
離開了真實,通篇去喊信仰,喊力量誰能聽得進去,
全身都酥了,還怎麼硬得起來。
別以為不開彈幕就可以矇混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