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7月1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亞軌道重複使用運載器”進行了演示驗證性首飛,在酒泉發射,阿拉善的一個機場平穩著陸。沒有振奮人心的圖片和影片,只有“字少事大”,但越是這樣越讓人激動。

於是我就基於兩次發射,兩個集團,兩個計劃,試著找出了一個答案:這次首飛的應該是空天飛機的母機,而子機去年就完成首飛了,還在軌道上呆了兩天,最後在機場水平降落。

兩次發射

關於“可重複使用”的秘密發射專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2020年9月就有過一次了。

2020-9-4升空,9-6返回著陸場,注意航科措詞是可重複航天器!航天器!航天器!而這次是運載器

2020年的神秘的發射,透露出了幾個線索:有架航天器長征2號帶上天。在軌兩天後,自己返回,在預定著陸場著陸。

7月6日公佈的是“亞軌道重複使用運載器”首飛成功,線索是:運載器(去年是航天器),沒有在軌飛行,只到了亞軌道,在機場水平著陸

試想一下,如果2020年的“航天器”發射不用長征2號運載,而用這次的運載器運載,也就是可重複運載器和可重複航天器組合在一起會是什麼?

雖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不給圖,但專家的原話(一字不差):

它外形呢就像一個空天飛機,但是呢它本身不入軌,它是在亞軌道飛行,然後返回地球,返回到著陸場

像一個空天飛機,專家說在著陸場著陸,官媒訊息是阿拉善的機場,說明著陸場就是機場

這次在機場著陸,專家說的是著陸場,說明著陸場指代飛機場。而2020年的航天器著陸也說是著陸場,所以說2020年的航天器也是在機場水平降落的。

換句話說航天器與運載器都是用升力,像飛機一樣滑翔降落的,它倆都有“翅膀”。還有更重要的線索,專家說“像空天飛機”

兩個集團,兩個計劃

對於重大專案,一定要有兩手準備。 另一個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騰雲工程”中有一項研究就是“空天飛機”。2017年的展會上中國航天科工就放出了模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騰雲工程,空天飛機

根據科工集團描述,母機在跑道上加速起飛,利用渦噴發動機將速度提至3馬赫,然後改為衝壓發動機提至6馬赫,最後用火箭發動機提至9馬赫,接近“亞軌道”後與子機分離,母機返回陸地,利用機翼的升力在機場水平降落。

2019年,兩級入軌空天飛機風洞分離試驗

分離後的子機在“亞軌道”用火箭液體燃料發動機繼續加速,提至“第一宇宙速度”進入近地軌道,完成任務後返回地球,在機場水平著陸。如果還有任務,經過簡單的檢修,加滿燃料,與母機“疊”在一起就可立即啟程。

同樣是201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研發一院陳洪波主任)也在《科技日報》的採訪中提出了“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載器”的計劃,與“空天飛機”非常相似,摘重點:融合航天、航空技術一級揹著二級(並聯);兩級皆有機翼,水平降落回收重複利用,一天能飛一班預計2020年完成首飛;飛至300-500km高的軌道(我國空間站高度400km,一天一個班次,跟快遞一樣快)。

除此之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還描述了終極目標:在2030年左右,造一架單級入軌的“空天飛機”,像飛機一樣起飛降落。其中關鍵難點在渦輪發動機、衝壓發動機與火箭形成組合動力(與航天科工的騰雲太相似了)。

單級入軌空天飛機

一個答案

從兩個集團的兩個計劃中,基本上可以猜到這次飛到“亞軌道”後返回機場降落的運載器應該就是“天空飛機的母機”。

航天科技曾提出2020年首飛,他們做到了。注意航天科技的措詞,那次由長征二號帶上去的叫做“航天器”,它被長征2號送到“亞軌道”,然後自己加速,到達近地軌道,呆了兩天才返回地球,說明它是可以進入太空的“天空飛機子機”。

所以7月16日首飛的“運載器”應該是揹著“子機”的有翼火箭——空天母機,它在酒泉垂直升空,基於“3段加速”到達“亞軌道”(分離高度),然後返回地球水平降落,估計這次是它自己上去,並沒有背“子機”。相信要不了多久它倆就要合體試飛了。

多說一句:維珍航旅是兩級到達“亞軌道”,而我國的運載器(空天母機)是自己上去的,所以我們不願意展示,太超前了,秒天秒地,要低調點。

與獵鷹9號、太空梭的區別是遙遙領先

獵鷹9號為兩級上下串聯,透過發動機反推降落。可重複利用的只有“第一級”。由於需要大量燃料進行反推降落,相對於“不打算回收第一級的獵鷹9號”,可重複利用的獵鷹9號的有效荷載要大打折扣。

舉個例子:你開卡車把貨從北京拉倒上海,但車廂中不能全放貨,因為需要帶幾桶油,這些油是準備回去路上要用的。

而空天飛機雙機都是利用空氣升力進行滑翔降落,不需要燃料,關鍵是完全可重複,“馬上就飛”的發射週期要比獵鷹9號要快得多。

太空梭是80年代的產物,但有很多技術遙遙領先,這點我們要承認。不過,太空梭更像“奢侈品”與“半成品”,所以美國早就棄用了。

太空梭沒有組合式一體發動機,只能靠燃料和助推器來堆

為了擁有的動力將太空梭送到近地軌道,太空梭揹著一個比自己還大的燃料桶,桶邊還要掛倆助推器,升空後助推器先分離,傘降到海里。燃料桶用完在大氣層燒掉,太空梭完成任務降落在機場。可見燃料桶無法回收,但太空梭最大的問題是成本與可靠性。

太空梭原定計劃是每架飛100次,其執行過任務的為5架,總共才飛了135次。相當於準備跑10萬公里的車,只跑了不到3萬公里。

由於其返回速度過快,進入大氣層機身需要承受更大的溫度與應力,對隔熱瓦的要求非常高,平均下來飛一次維護需要接近8億美金,還不如用火箭來得划算。

慘痛的代價:挑戰者號就是因為隔熱瓦燒燬失事的,還有哥倫比亞號因橡膠圈密封問題在起飛過程中發生了爆炸,兩次事件中太空梭都載滿了7人。

研發可重複利用航天器的初衷就是為了節約成本,太空梭本末倒置且安全性堪憂,所以後來美國不用了,獵鷹9號才有市場。

綜上所述:我國的空天飛機太過先進,真的無法展示。當然“空天飛機”只是我個人的猜測,等待中國航天科技出圖的那天。

#我國亞軌道重複使用運載器飛行演示驗證專案首飛取得圓滿成功##可重複亞軌道飛行器未來能幹啥##官方凡爾賽式迴應新式運載器首飛##中國軍工的凡爾賽##亞軌道飛行器#

11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帶你瞭解繼承的“寬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