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未來營銷的最大盈利點在哪裡,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族群經濟。其實吳曉波先生早在2016年的時候就提出了“社群經濟”的概念,我當時略有耳聞。
以個人的旅行為例,雖然我可以透過自由行方式完成自己的出行計劃,但我仍希望在此基礎上疊加出其他價值。比如透過旅行認識更多與我有相同愛好、共同語言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旅遊感受,或者發現更多的人際關係和資源。我有時會參加一些遊學團、俱樂部的考察活動,這種活動支出的費用總是高出旅行社報價的數倍。但即使這樣,它仍具有很大的市場競爭力,因為出行的目的發生了改變。
消費者的旅行目的從單一的出行變成了更加舒適並因此收穫志同道合的朋友,連線了更多可能性的資源,並可能形成一種長期的社會關係,這就是族群經濟。
消費者要為自己的收穫付費,這是無須再去說明的確認性認知,消費者不會為你的成本付費。
要做族群經濟之前,我們首先要非常清楚族群的特徵,做到充足的市場調研和準確的瞭解,並將它們升級到文化認知深度,只有幾乎相同的文化認知才有幾乎相同的行為特徵。如果你對潛在消費者的描述是下面幾種回答,那麼族群經濟的商業模式與你無關。
房地產的客戶是誰?
投資客。
碳酸飲料的客戶是誰?
年輕人。
電腦的客戶是誰?
商務人士。
五星級酒店的客戶是誰?
有錢人。
發展族群經濟的營銷行為要以產品提供的價值觀為導向,喚醒有共同價值導向的社會群體,這種具備共同價值觀的人就是你的客戶定位。企業透過與價值觀的連線,帶動族群透過經營的方式實現價值觀目標。
這一過程就是產生經濟價值的過程, 也是企業成就品牌和實現利潤的過程。這可以稱為未來時代企業的生存法則。
企業要在族群營銷的基礎上,做文化營銷、認知營銷、體驗營銷、功能營銷……而不是傳統的廣告營銷和渠道營銷。
當我們開啟自己思維侷限的時候,才可能突破傳統,找到不同的方法。族群經濟必然是未來最具價值的商業模式。
——任達說 摘自《連線:策劃人思維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