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的人物,性格各異,行事也有很大的差別,有的你喜歡,有的你不喜歡,無論你的心意如何,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他自己心理需求的一種表達。
小說中我雖然喜歡梅長蘇,但是在理性分析的深處仍有不同的意見。“江左梅郎,麒麟之才”,權謀深沉,謀算深遠。為了完成給七萬赤焰軍復仇的大業,斬斷了自己一切為人的基本慾望,排除一切妨礙復仇這個目標實現的因素。作為林紓,他是活生生的人,是一個“小火人”,可以和霓凰美女有愛情,可以和靖王有兄弟之情,可以大口的喝酒,縱情的大笑;可是作為復仇者梅長蘇,他是一個冰一樣的人,斷情斷欲,一言一笑都在自己嚴密控制之內,放棄生命、放棄慾望、放棄親密、放棄一切和復仇這個目標無關的東西,把所有的心理能量都用在復仇之上。為了這個最終的目標,手段在所不計,這種只偏激的追求最後結果的成功,不關心所用的“術”是否道德的理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法家的代表性人物身上都有很明顯的展示。
法家式的人物擅長透過超強的自我控制力,把自我的所有能量都調動,並壓制所有與此無關的因素,以期集中力量完成某個主要目標,實現成功。最後“勢”的完成是最重要的,至於其中用的何種手段,道德與否,則不是他們考慮的內容。如歷史上的李斯和秦始皇等,如小說中的譽王和皇帝、謝玉等。
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也不斷的在強調和證明,一個人自我控制如果太強的話,其心理健康程度實際上是堪憂的。為了實現成功,法家的權謀論者會使自身有極強的自控力,壓抑一切無關的慾望和感情。可是這些被壓抑的慾望和感情並不會喪失,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其會以更加強烈的形式噴湧而出!
小說的結局梅長蘇戰死,現實中那些單純依靠“術”而成“勢”的法家人物結局大多不好!
小說中的靖王,很是喜歡,在文化理念中有中國“士”的精神和英雄的情節。靖王重情重義,為了哥哥祈王和好友林紓的兄弟情,與冤案的始作俑者自己的父親幾乎失和;有尊嚴,有信念,不願意為了一時的利益向當時的當權者如皇帝、太子或譽王等投靠。鄙視持槍凌弱的人,願意憑藉自己的力量保護弱小。這樣的人物,這樣的靖王,就像小說中的話來說,是任何人都不會想到能當皇帝的人。事實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沒有梅長蘇的陰謀權術,其本人又不可能改變本性的情況下,是絕對不可能當皇帝的。
秦之後中國的歷史也一直在強調這點,如果你要獲得權勢等成功,就要對本我進行壓制,壓制本我中蘊藏的感情和熱情,‘“逢人只說三分話”,必須修習權謀之術和厚黑學,你才有成功的可能。
這讓我想起了項羽。很喜歡項羽,作為戰國後期的貴族之後,項羽保留了很多的貴族精神和英雄情結,重情義,尚武道,尊道義,有理想和信仰。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因為和道義不符。劉邦的部下們也不得不承認項羽仁而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