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SpaceX之前建造了“防風艙”、“中艙”以及“高艙”(高約81米、直徑25米),但地方還是不夠用。所以,該公司計劃建造一座更大的“高艙”。
這座“高艙”高約90米,旨在保護星際飛船和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的元件在組裝過程中不會受到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由於SpaceX工廠位於得克薩斯州最南端附近,距離墨西哥灣以西僅數公里遠,那裡很容易受到高溫、潮溼和蚊蟲的影響,定期還會出現暴雨、雷暴甚至颶風等惡劣天氣。
SpaceX工廠的大量工作仍然在露天進行,除了雨傘之外幾乎沒有什麼防護裝置,但SpaceX已經努力找到解決方案,以便讓最敏感的工作(主要是結構焊接)可以基本上免受風雨天氣的影響。最初,SpaceX建造了相對較小的“防風艙”,但其體積太小容納不了太多部件。兩年後,“防風艙”被部分用於星際飛船鼻錐部分的組裝。機頭錐體被堆放在四個單獨的鋼圈堆上,並焊接在一起。
在三角形“防風艙”徹底完工幾個月後,SpaceX開始建造更大的盒子狀建築,最終被稱為星際飛船工廠的“中艙”(MidBay)。“中艙”高約45米,旨在支援星際飛船儲罐的多層鋼環組裝。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這座“中艙”似乎太矮,無法支援整個星際飛船的組裝過程。取而代之的是,當星際飛船的儲罐部分組裝完成後,SpaceX將不得不將其從“中艙”中移出,以便安裝鼻錐。
最終,在2020年7月,SpaceX開始建造更大的“高艙”,它最終高約81米,直徑25米,足以容納該公司現有獵鷹9號或獵鷹重型火箭的組裝,甚至還有多餘的空間。這種高艙可以自始至終支援超重型助推器組裝,這讓SpaceX團隊有了個遮蔽的地方,可以建造歷史上最大的火箭助推器。
截至2021年8月,SpaceX的“中艙”已經支援了10個星際飛船原型、5-6個推進劑儲罐和幾個測試儲罐的組裝,而較新的“高艙”已經幫助SpaceX在2021年建造了三個完整的超重型助推器。然而,在全速工作的情況下,SpaceX的“中艙”實際上每次只能支援一個星際飛船儲罐部分的組裝,而高艙雖然提供了2倍的覆蓋面積,則也僅限於同時組裝兩到三個不同的大型部件,比如助推器、星際飛船以及儲罐等。
隨著SpaceX緩慢而穩定地推進星際飛船計劃,並致力於建造不斷變化的原型,很明顯該公司需要大幅擴張其生產設施,以生產出馬斯克希望的數十艘星際飛船和助推器。由於當前產量較低,現有設施將成為短期內生產可執行星際飛船和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的瓶頸。
8月20日,SpaceX開始拆除現有的混凝土結構,以便為建造更大“高艙”做準備。根據馬斯克的說法,星際飛船工廠的最新組裝設施將比現有“高艙”高約10%(約90米),直徑也更大,可以同時安裝兩臺並排的橋式起重機。
▲左邊是新廠房效果圖
新的“高艙”覆蓋面積更大,會給SpaceX提供足夠的空間,來同時組裝4到8艘星際飛船或超重型助推器。根據SpaceX的發展方向,“高艙”可能足夠大,以便SpaceX建立首條真正的星際飛船和超重型助推器裝配線,儘管這將與星際飛船工廠現有的製造方式有很大不同。
SpaceX的星際飛船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載人飛船,可以乘坐一百人,它將是馬斯克實現人類定居火星這一宏大目標的關鍵運輸工具。與“獵鷹9號”火箭一樣,它未來也能夠重複利用多次飛行。
SpaceX公司此前宣佈打造“星艦”計劃用於載人登月甚至是火星移民,這個計劃本質是利用可重複回收的火箭,以極低成本讓人類實現大規模的星際遷徙,成為跨星球的物種,從而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和能源問題。
馬斯克計劃透過製造20個星艦原型機進行測試,以便掌握巨型火箭的發射和回收能力。按照此前計劃,距離真正建造出星際火箭Starship還需要迭代到SN20。這些迭代,都要在三年內完成。
我們提到“星艦”這個稱呼是特指第二級的飛船部分,也就是目前正在測試的部分。飛船部分高50米,直徑9米,重約1300噸,安裝有3臺真空版猛禽發動機和3臺海平面版發動機。託舉飛船是一枚更加強大的超重火箭,這種火箭高72米,直徑9米,重達3500噸,安裝有28臺猛禽發動機。飛船部分加上超重火箭後的總高度達120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100噸,一次性可以將100名乘客送上太空。
▲超重火箭和星艦飛船
▲星艦和超重火箭的組合體
最終,該公司希望用星際飛船來取代它的“獵鷹9號”火箭和“獵鷹重型”火箭,但目前星際飛船仍處於早期研發階段,而“獵鷹9號”火箭和“獵鷹重型”火箭已經進行過多次飛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