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本文字數5016,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先天后天》。

馬特·裡德利,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曾為《經濟學人》工作8年,科普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經濟,一是基因。

01、破先天論的觀點

作者引用了諸多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行為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支配的,同時也不能被後天經驗隨意塑造。作者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先天和後天的互動作用所決定的,人的大部分特徵,都受到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一種觀點,人的行為不被基因的先天因素影響。

1、基因

人類在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就是基因。在很多人看來,基因就代表著命運,是一種宿命論的產物,它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約束著人類的種種行為。的確,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了,基因會對人的行為和性格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很多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也都受到了基因影響。

比如,愛情。愛情只不過是基因的產物,是大腦中所釋放的後葉催產素而已,並不專屬於人類。

有一種叫草原田鼠的動物,是哺乳動物界少有的模範夫妻。草原田鼠對自己的伴侶非常忠誠,是一夫一妻制,它們交配之後,會含情脈脈地看著對方,生了小田鼠之後會共同照顧它,還會給小田鼠洗澡。

科學家隨後發現,田鼠之間的這種愛情,其實是一種基因的產物,也就是後葉催產素所決定的。如果你給草原田鼠的大腦注入後葉催產素,那它們會更加恩愛,但如果注入阻斷後葉催產素的藥劑,草原田鼠立馬就會變成“負心漢”,再也不搞什麼一夫一妻制了。

草原田鼠的這個例子說明,田鼠之間的愛情,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基因操控的。那人類跟田鼠一樣嗎?從基因的角度上來看,人類的愛情和田鼠的愛情,有著相似的基因基礎。如果你用機器掃描戀愛中的人,會發現他們大腦的某個部位在產生激素,田鼠也有同樣的現象。

馬特·裡德利說,愛情是跟後葉催產素緊密相關。但關鍵在於,就算你的大腦分泌了後葉催產素,也不代表你就一定會戀愛,更不用說你什麼時候戀愛,跟誰戀愛了。基因帶給你的,是愛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愛情必然發生。也就是說基因的表達是需要條件的,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再比如,虐待等負面行為。2002年,有研究者在紐西蘭調查了400多名年輕男性,發現有暴力行為的人,他們身上一個叫 MAOA 基因活躍度更低,跟普通人不太一樣。那是不是說,這個基因活躍度低,就必然導致暴力行為呢?並不是。

研究者隨後發現,如果 MAOA 基因活躍度低的人,從小就沒受過虐待,那麼他們的暴力行為,就跟普通男人差不多,沒什麼區別。但如果他們受到過虐待,那他們參與強姦、搶劫、攻擊等暴力行為的機率,就是普通男孩的4倍。這說明,雖然基因本身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但這些影響,也需要外界環境的參與才能發揮。

2、基因賦能

這些發現都可以證明,基因並不是人類的主人。不光如此,在馬特·裡德利看來,基因反而會受到我們行為的支配,是我們的幫手和工具。基因是為外界環境所設計的,它並不是在束縛你或者操控你,反而是給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給了你選擇的機會。

比如,學習。不光人類會學習,動物也會。有科學家拿果蠅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先給果蠅聞一種難聞的氣體,然後馬上給果蠅的腳來一次電擊。幾次下來,果蠅就明白了,只要一聞到怪味兒,就說明自己馬上要被電擊了,所以它一聞到怪味兒就會趕快飛走。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那麼果蠅記憶和學習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呢?科學家研究發現,所有的動物和人類,都擁有同一種基因,叫 CREB 基因。在記憶和學習的過程中,這個基因就會開啟,合成一種蛋白質,叫反應結合蛋白。這種蛋白會改變大腦細胞之間的突觸,從而實現記憶和學習的功能。

當然了,學習的過程也不只涉及到這一種基因。比如科學家已經發現,學習新東西的記憶,跟提取已經學到的記憶,就分別需要不同的基因。學習和記憶的過程至少涉及到75種蛋白質,也就是75種基因的產物,這些基因共同起作用,就像是一臺非常精密的機器一樣,來為我們的學習和記憶服務。

在學習的過程中,人類是在把基因作為工具,來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馬特·裡德利認為,大部分基因都是這樣,是為後天環境設計的,它是我們的幫手。有時候人類還會主動去矯正基因對自己的影響。

比如,有研究發現,兩個在同樣環境中一起長大的雙胞胎,居然比分開長大的雙胞胎,行為差異更大。為什麼呢?因為在同樣的環境下,雙胞胎會刻意培養自己跟對方的差異,比如其中一個人話多,那另一位就會傾向於少說話,形成差異互補的性格。

02、破後天論的觀點

那我們從後天的角度來看看,我們可不可以隨意塑造人性。在極端的後天論者看來,人沒有什麼本能,生下來就是白紙一張。你的性格和行為,完全是後天環境造就的。只要訓練得當,我想讓你成什麼樣,你就能成什麼樣。

心理學行為學派的創始人約翰·華生曾經宣稱,“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讓他們在我設定的環境裡成長,我可以把他們訓練成任何人,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小偷,都可以。”

後天論者普遍觀點,只要通過後天的引導,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我們就可以塑造人性,決定人的行為。真是這樣嗎?

有一位叫哈利·哈洛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幾隻小猴子分別放進籠子裡,每個籠子裡都有兩隻猴媽媽模型,一隻是冷冰冰的用鐵絲做成的猴媽媽,另一隻是柔軟的,用布偶做成的猴媽媽。其中鐵絲猴媽媽的手上拿著奶瓶,如果小猴子想喝奶,就必須跟鐵絲猴媽媽親近。按照後天論者的觀點,生物生來就沒有本能,它的各種行為都是被訓練出來的。俗話說,有奶就是娘,既然奶瓶在鐵絲猴媽媽手上,那小猴子肯定會跟鐵絲猴媽媽親近。

但哈洛的實驗結果並不是這樣。他發現,這些猴子只有在想喝奶的時候,才會去鐵絲猴媽媽那裡喝一點,其他時間都願意跟柔軟的布偶猴媽媽呆在一起。這說明小猴子對柔軟的猴媽媽具有天生的偏好。哈洛還在實驗過程中拍下了一張照片,照片裡的小猴子,用後腿纏住布偶媽媽,然後傾斜著身體去喝鐵絲猴媽媽手上的牛奶,說明這隻小猴子雖然沒有經過任何引導,但它會本能地依戀那隻柔軟的布偶猴媽媽。

之後又有科學家做了類似的實驗,發現小猴子不光天生就更依戀柔軟的猴媽媽,還更喜歡會搖晃的、溫暖的猴媽媽。這些實驗都說明了,小猴子生下來的時候並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有一些天生的喜好的。

這說明生物是有本能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像約翰·華生說的那樣,通過後天培養隨心所欲地去改造生物,完全不在乎它們的本能呢?答案是,不行。我們來看另一個實驗。

有一位叫蘇珊·米妮卡的科學家,也用猴子做了一個非常出名的實驗。她發現,如果一隻猴子從小就在實驗室裡長大,那它就不會怕蛇。但如果在野外自然長大的猴子,那它看到蛇就會非常恐懼。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野生的猴子即使沒被蛇咬過,它也會從媽媽或者是其他夥伴的行為中,學會對蛇的恐懼感。但實驗室裡的猴子沒有學習物件,所以不知道怕蛇。

之後米妮卡又拿錄影帶做了一個實驗。她先拿了一盤真錄影帶給實驗室的猴子看,這盤錄影帶裡的畫面,是猴媽媽對蛇的真實反應,特別害怕。猴子們看完之後,對蛇也特別恐懼。這說明猴子完全看得懂錄影帶,很容易就能學習到對蛇的恐懼。

米妮卡又拿了一盤剪輯過的假錄影帶給實驗室裡的猴子看。這盤錄影帶裡的畫面,是猴媽媽看到了一朵普通的花之後,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這當然是偽造的。如果按照後天論者的觀點,實驗室裡猴子看到猴媽媽害怕花,那它們自己也會因此產生對花的恐懼。但實際的實驗情況是,即使看了這盤錄影帶,猴子也不會害怕花,它們可能只是認為,畫面裡的那隻猴子不太正常,花有什麼好怕的!

之後不少科學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了很多類似的實驗,結果都一樣。這就說明,並不是我們想讓猴子怕什麼它就會怕什麼的,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改造猴子。對於蛇的恐懼,部分地存在於猴子的基因裡,但猴子天生就不會害怕花朵,如果你想違背猴子的本能來馴化它,那是很難成功的。

在馬特·裡德利看來,哈洛和米妮卡的實驗非常偉大,等於宣告了後天決定論的破產。我們連隨意改造動物的行為都做不到,更何況是去改造具備高階智慧的人類呢?

對母親的依戀,以及恐懼,說它們生來就刻在基因裡,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其實還有很多現象,看似和先天完全沒有關係,但實際上也會受到先天基因的影響,並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

比如,政治立場,看似它應該完全是被後天的教育和文化環境所塑造的,但有實驗發現,它們居然也受到基因的影響。比如有研究者在對雙胞胎的政治立場進行調查後發現,一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他們在“右翼傾向”上的相關性有69%,而異卵雙胞胎之間壓根就沒有相關性。

03、先天和後天的互動影響

人類行為和特徵,是如何受到先天和後天的互動影響的呢?

1、體重

有一項研究發現,一對同卵雙胞胎,如果在同一個家庭長大,那他倆在體重上的相關性是80%,如果是在不同家庭里長大,那體重的相關性仍然有72%,這就低了一點。但如果是一對異卵雙胞胎,也在同一個家庭里長大,那體重上的相關性就只有43%,更低了。至於沒有血緣關係的、被收養的兄弟姐妹之間,雖然他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那體重相關性也只有1%,跟沒有差不多。

在這個實驗裡,同卵雙胞胎,基因差不多,即使在不同環境下長大,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但是體重還是很相似。但基因差別很大的人,即使成長環境一樣,但體重相似度還是低。所以從這個結果裡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個人的體重,主要受先天基因的影響,跟後天飲食習慣的關係不大。

那是不是說,飲食習慣不會影響體重,我們就可以自暴自棄隨便吃了呢?也不是。因為剛才的這個研究只能說明,即使大家吃的一樣,但有些人就是胖一點,這是基因問題。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具體的體重波動,那就能看出來飲食習慣的重要性了,無論你基因如何,只要吃得越多,那肯定長得更胖嘛。

科學家現在發現,美國人的平均體重,是一直在增加的,當然其他國家可能也差不多。那美國人平均體重的增加,是基因導致的,還是飲食習慣導致的呢?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基因變化的速度其實非常緩慢,是要以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衡量的。所以在短短几代的時間內,美國人的基因肯定不會發生什麼大的變化。那麼平均體重的增加,肯定是飲食習慣這些後天因素所導致的,這跟基因沒什麼關係。

從這個例子中就能看出,人的體重會受到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的互動影響。基因決定你體重的大概範圍,但飲食習慣也會對你的最終體重造成影響。

2、智商

馬特·裡德利在書裡引用了一句話,說很多教授認為,自己孩子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為自己遺傳的好,但自己學生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為自己教得好。這句話雖然是個略帶諷刺的玩笑,但其實也不是毫無道理,因為智商跟體重也有相似之處,受到基因和環境的互動影響。

有一種現象,可以體現出後天環境對智商的重要性,叫“弗林效應”,是說人類的 IQ 測試分數,每10年就會增長5分。人類的進化速度是以萬年為單位的,不可能這麼快,所以這種現象,只能是由於環境的影響,因為人類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準都會越來越好嘛。

在智商的這個例子中,先後天的互動作用就更明顯,也更復雜了。在不同的後天條件下,基因和環境的作用大小,以及對人的影響方式都不同。

再比如,前美國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基辛格。基辛格出生在德國,之後跟著父母逃難才去了美國,所以基辛格的英語,帶有明顯的歐洲口音。但基因格的弟弟,只比他小1歲,就完全沒有歐洲口音,是一口正宗的美國腔。這是為什麼呢?

馬特·裡德利說,這是因為人類的語言學習能力是天生的,但學習哪一種語言,卻是受到後天環境影響的。而且這種影響還十分微妙:先天基因決定了,人有一個學習語言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內,人的語言習慣是可以被塑造被改變的,一旦錯過了這個階段,再想變就很難了。

基辛格由於年紀稍大,等他到美國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改變自己口音的機會。而他的弟弟雖然只比他小一歲,卻剛好趕上了語言學習的末班車,所以可以學習到正宗的美國口音。這種現象,叫做“印刻效應”,印刻效應,就是先後天互動作用的完美體現。

16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生活大爆炸」 不論怎樣我們今天走出機場都會帶著一個死掉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