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作者 | 莫楠

流量不會消逝,只會轉移。

「飯圈整頓」後,人們將更多期望投放到了短影片UP主。

談及近期最火的UP主,陶白白肯定榜上有名。而「會為我去看陶白白嗎」,也因他而成為了網友們檢測情比金堅的一個梗。

作為一直在網際網路深耕的小眾作者,近幾年來,陶白白的陣地一路從微博換到了抖音,形式從長文字演變為真人出鏡小影片。

唯獨不變的是他多年致力專精的「星座情感」主題。

陶白白爆火背後,折射出的是流量巨大的「玄學」領域,以及當代網際網路使用者亟待填補的情感空隙。

中國的「玄學」,源於《道德經》,生於魏晉名士風流,探討的是些玄虛、超遠的本體論問題。無獨有偶,西方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學」,究極世界的本質與存在的本源,在含義上與中國的「玄學」異曲同工。久而久之,人們往往將那些「玄乎又形而上的東西」,統稱為「玄學」。

如今更是化繁為簡,人們常常將星座塔羅、八字星盤、命理占卜、修仙捉鬼等凡是與「玄乎」沾邊的事物,一概籠統論為「玄學」。

因此,我們願從娛樂化的角度,淺析日漸興起的「玄學圈層」與其存在的意義。

解鎖「玄學圈層」的娛樂化圖景

許多學者認為,藝術起源於巫術。古人透過一些類似於文藝活動的形式,向上天祈禱、為先祖祭祀,從而祈求實現心中的美好願景。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如今繁盛的網路文藝活動,多多少少與「玄學」沾了些邊。當然,這種無稽的藕斷絲連,早就無法追本溯源地深究。單從直觀的視角來看,如今的文娛領域裡,關於「玄學」的圈層,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內容方向:

首先,是情感諮詢與線上占卜類博主

比如前幾天火上熱搜的「陶白白」,就是致力於星座情感諮詢內容的頭部賬號。此外,還有八字命理、線上占卜、大眾占卜等豐富繁多的門類。

這類博主的形式大多與陶白白大同小異,皆是以某種「玄學」內容為噱頭吸引受眾,透過一些娛樂化的形式,諸如按生辰分類、抽牌、線上諮詢、八卦占卜、看面相或者手相等,與使用者產生互動,從而為其情感和生活提供建議和幫助。

b站的占卜影片

其次,是「錦鯉人設」與極具網感的「吃瓜腦洞」。

無獨有偶,近幾年許多全網關注的大事件都常常被網友掛上「玄學」的腦洞,比如「林生斌事件」、「娛樂圈PDF」、「吳亦凡事件」等,都被網友們演變出了大量的「玄學」傳說。

至於這些「道聽途說」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似乎從來無人細究。人們樂此不疲的,是網路空間裡由於一段傳奇故事而掀起的大眾狂歡。傳得越誇大越玄乎,便越有一種類似於觀看「鬼片」一樣的刺激快感。

此外,「玄學」內容的活躍,絕不僅僅是在一些泛娛樂化的領域。從網文標籤到影視IP,「玄學」早已進行著微妙的深耕。

晉江文學城裡有專門的「玄學」標籤,許多相關小說還是金榜爆款。我們近幾年熟知的大IP裡,也不乏玄學標籤的身影。諸如《盜墓筆記》、《魔道祖師》、《鬼吹燈》等作品裡,五行八卦等「玄學」元素是其不可或缺的賣點。

只是,儘管在這些作品裡,「玄學」是無可否認的犀利看點,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神秘牽引力。受眾在看到這些作品後,也會理所當然地將其符號化為「古風」、「盜墓」、「修仙」等標籤。

在不同型別的IP作品裡,「玄學」以更加微妙的形式揉進了不同的標籤裡,卻很少有人思考這些作品與標籤裡的共性,更遑論將這種頗有共性的情感需求圈層化探討。

當然,我們也得深度追問,究竟有「玄學」這個圈層嗎?

單從海量的受眾與魔性的傳播來看,似乎可以有。但從受眾的自覺度與組織程度來看,這個圈層似乎還處於「發育階段」。

流量密碼:現代人的精神空虛,需要透過娛樂消費來填補

2019年,獵豹使用者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問卷調查:

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人對於星座等「玄學」內容報以「部分相信」的態度。是什麼力量,讓人類陷於「玄學」?

筆者認為,脫離迷信的現代人,之所以還對「玄學」樂此不疲,主要是心理層面的問題。現代社會里,所謂「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因此普羅大眾常常會生髮出「精神空虛」的體驗,因而需要透過娛樂消費的形式來填補。而「玄學」作為包含某種神秘、未知力量的儀式感行為,顯然為現代人提供了情感宣洩和救贖的方式。

例如,陶白白的影片內容,往往以情感故事的視角切入。比如他講雙子座的情感,說「雙子座在感情中有種難以啟齒的羞恥心」,就會以「雙子座喜歡一個人很快,但是愛一個人卻需要很長很長時間」作為開頭,使用者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情感帶入。跟隨著他娓娓道來的步伐,不由自主地對號入座。

當他的講述戳中自己的痛點時,使用者會覺得自己受到了理解與認可。當他的講述涉及一些自己的不滿和憤懣時,使用者也會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洩與滿足。由此,便也有了那句「沒有人可以真正懂我,除了陶白白」。

那麼,陶白白真的是「神運算元」嗎?

網路上眾說紛紜,其實,是真是假已經不那麼重要。因為他的入局初衷,本來就不是「算得準」,而是「星座情感」主題的構建。使用者之所以點開他的主頁,也並非是「求仙問道」,而是尋找一個「情感的出口」。

如今「單身狗」等詞彙氾濫,都市單身青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都市人在情感自由的同時,反而更加迷茫。

一代代年輕人們身陷「996」與「房價」魔咒裡,彷彿是困身於一座圍城,每個人都對明天充滿希望,每個人都對明天心生擔憂。在不可捉摸的命運漩渦裡,越是漂浮,越渴望得到一點點肯定,一點點安慰。

與此同時,除卻博主單方面的內容輸出外,網際網路的「玄學圈層」為受眾提供了一片自由的土壤,他們在這裡得以完成自我認同與玄學社交。

著名學者保羅·斯威特曼(Paul Sweetman)提出,後亞文化實踐「既是一個自反性身份的構建過程,又是一種復甦的感官享受或新部族社交方式的顯現」。在網際網路構建的「玄學圈層」土壤下,使用者透過每個人對應的「玄學身份」,進行著自我建構和自反性色彩的亞文化身份認同,從而獲得自身的滿足感。

進而,後亞文化新部落養成了一種新興的社交習慣(socialities),這種社交習慣以部落成員「共同的生活方式和趣味」為中心,並且是以「情感」而不是以「對某種意識形態或信仰的擁護為紐帶」 。

在心與心的不斷傾訴、碰撞、擁抱之中,都市人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得以短暫緩釋和消解。

此外,對獵奇與刺激的追尋,同樣驅使著人們對於「玄學」內容不斷追逐。

比如大IP《鬼吹燈》中那句「人點燭,鬼吹燈,雞鳴燈滅不摸金」的經典臺詞,就頗富「玄學」色彩。而它在盜墓世界裡,究竟是有理有據,還是瞎編杜撰,全然不在觀眾的思考範疇。關鍵在於它營造出了一個合乎認知的驚險世界,人們跟隨著作者的筆觸徜徉在一個神秘莫測的虛擬氛圍裡。

在這裡,「玄學」本身成為了預設的邏輯,「不可思議的天馬行空」被賦予了名正言順的「可能性」,為受眾心中的不確定性提供了一種「確定性的可能」,從而強烈地刺激並衝撞了他們心中的焦慮與不安,產生了一種類似於大冒險式的強烈衝擊感。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玄學」被娛樂化後的意義之一。

晉江文學城「玄學」標籤下的部分作品

日漸娛樂化後,「玄學圈層」能走多遠?

雖然流量可觀、模式可複製、頭部缺位,「玄學圈層」看似大有可為,但目前卻身處迷茫的境地:

一方面,題材限制仍舊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如何「去迷信,站娛樂」,利用古今中外的人類學傳統元素,去豐富百姓的娛樂生活,甚至一定程度上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一直是個困局。

另一方面,現在娛樂化的「玄學圈層」仍舊十分單薄。

內容上,它太雜。看似古今中外、包羅永珍——既有西方的星座預測、塔羅占卜,亦有東方的八字星盤、奇門遁甲等等,實則南轅北轍、眾口難調。龐大的圈層裡,看似大家都在追尋一些與玄學有關的形而上的娛樂化內容,但實際上還難以形成一個完善的、觀念和品味統一的圈子。

形式上,它太散。從散落在各個平臺的玄學博主,到各種不知名的玄學類APP;從眼花繚亂的玄學八卦,到各種標籤雜糅難辨的影視IP。這些掛上「玄學」標籤的內容就像是零落各處的碎片,看似璀璨,且坐擁龐大的流量潛力,卻始終難以「擰成一股繩」。

此外,變現單一、路線規劃困難也是未來的難題之一。目前比較清晰的IP化路線,就是經營類似於陶白白這樣的情感類UP主。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仍舊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風口,可以趁勢收繳一波流量。但他們的模式也並沒有跳出傳統短影片UP主的變現路線,並沒有充分發揮「玄學圈層」的能量。甚至於,其帶貨和變現能力,相較於一般的其他題材UP主還要弱些。

與此同時,「先吃螃蟹的人」早已阻攔了他們的單一化出路。幾年前,一位號稱套現1.8億的博主「同道大叔」橫空出世,曾被譽為最成功的「星座IP」。他依靠早期的微博文字內容迅速網路流量,並組建了公司和團隊,帶著從自媒體向平臺化跨越的野心出發,並且迅速推出了其原創的「星座漫畫形象」,以此為賣點展開營銷。

如今,當年的熱情和火候漸漸消退,使用者變得越來越理智和挑剔,顯然,如法炮製的初級營銷手段早已無法籠絡人心,而升級化的策略卻尚未出爐。海量的玄學博主們困在流量的汪洋裡,卻難以覓得上岸的船槳。

同道大叔的IP化版圖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玄學圈層」雖然披著「玄學」的外衣,但販賣的卻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安撫和療愈。這個娛樂化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如何跨過單一的標籤視野,放眼廣闊的版圖規劃,仍舊任重道遠。

1號結語

「她經濟」背後是女性的崛起與焦慮,是巨大的情緒和情感飢渴。抓住情緒、提供情感,無疑是攥住了「她經濟」的流量密碼。但在既定主題上,如何實現「有趣」、「抓人」,卻是難以估量的。幾年前,情感類綜藝節目曾是是一片巨大的寶礦。而如今,觀眾似乎早已經玩膩了。「玄學」標籤的新鮮,就在於它足夠「玄」,能為受眾帶來心理安慰和精神力量。而如何將這種情緒、這股力量「擰成一股繩索」,卻任重而道遠。

參考資料:

豹告 | 星座文化使用者分析調研:星座文化的“冰”與“火”

https://mp.weixin.qq.com/s/8KQyHnABDB-T9UkeOwOg8Q

曾一果.網路社會的“新俗信”:後亞文化視角下的“星座控”[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04):20-28.

https://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670930360139821&DBCODE=CJFD&TABLEName=CJFDLAST2020&FileName=XBSD202004004&RESULT=1&SIGN=%2b2LzDD%2bRX3kRKW%2bADHj9u6BRF1I%3d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倒計時!Inspiration4全民用載人航天飛行即將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