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文|方正 編輯|夏添

一場演唱會到底放了多少票?主辦方鎖了多少票?為何票都流到了黃牛手裡?想看一場喜歡歌手的演出怎麼就這麼難?

長久以來,觀眾對演出市場亂象積怨已久。一來,熱門演出搶票“秒空”成常態,主辦方隨意鎖場、黃牛濫用程式批次買入,普通觀眾購票困難重重。另一方面,黃牛大肆炒作演出熱度,主辦方或默許、或變相配合,天價票令觀眾望而卻步。

普通觀眾鮮少知道的是,上述很多問題歸根到底與演出行業“多重票務系統並存”有關。一場演出開售,票源流向有業務覆蓋全國的大平臺,也有地域性票務公司,有劇院自有票務系統,亦有獨立開發一套售票系統的小公司,票源十分混亂。

多平臺分流,黃牛四面出擊,造成每個平臺皆購票難、市面上一票難求的“賣方市場”。演出票務市場資訊極不透明、演出票務欠缺統一標準,成為壓在演出受眾頭上的兩朵烏雲。

而就在近日,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推出的“全國演出票務資訊採集與服務平臺”於9月13日正式上線,國內所有的出票系統都將接入這“全國統一”的平臺。目前,大麥、保利、貓眼、秀動等全國性票務系統已向該平臺開啟資料上報,燈塔專業版APP成行業首家接入該系統的第三方。

演出票房首度示眾,當我們能夠如看電影票房一樣盯著演出票房“大盤”後,能否真的會對演出行業亂象有所遏制?面對全國複雜、細碎的演出售票系統,演協平臺接入票房資料的執行又會順利嗎?

演出“大盤”初露真容

邁出票務市場嚴管“第一步”

這一輪票房透明化的推動其實由來已久。

今年6月18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就宣佈,已開始著手籌備全國性票務管理系統,先由全國性票務平臺上報各自總代專案的票房資料,下一步啟動單體劇場票務系統的資料對接。

到了8月19日,文化和旅遊部出臺並實施了《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為國內首個演出票務領域行業標準。特別注意的是,這份由演協牽頭起草的檔案對統一全國演出票務做了多方面細緻的最佳化。

亮點有,標準首次規範了演出場次編碼、演出票編碼,用編碼快速對應大資料篩查,助力實現每張演出票“全國唯一編碼”。同時指出,要統一全國票務的生成、列印、取票、檢票、退票全流程。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演出平臺票房資料進行採集和有效監管。

因此,此番燈塔專業版接入的資料,是演協平臺幾個月來承接大麥、保利、貓眼、秀動等平臺數據上報的合作成果,這讓公眾得以首次窺見全國統一演出票房的“真容”。

開啟燈塔專業版6.0.0版,使用者選擇好“行業角色”進入演出模組後,可看到戲劇、音樂、舞蹈、曲雜、旅遊演藝、綜藝6個大類,每個大類下又分小類,如“戲劇”底下分“話劇”、“音樂劇”等,“曲雜”下面分“相聲”、“二人轉”等,該分類類目嚴格按照《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要求而劃分。

每日6點起,該榜單會更新前一天的資料,從年票房到日票房皆有,可自行定製“加減”指標去查閱,包括日上報票房(萬)、累計上報票房(萬)、出票量、退票票房、售出率以及普通觀眾最關心的平均出票價、實際出票價、人均購票量。

拿9月12日週日的資料舉例,當日銷售總票房顯示為252.1萬,在音樂類目下連一場在常州舉辦的地方性音樂節“第四屆太湖灣音樂節”的資料都能查到,彰顯出平臺數據的“全國性”。據查,該演出當天日上報票房為21.69萬,平均出票價為455.7元。

而點進“第四屆太湖灣音樂節”的條目頁,可以看到它每日的“票房走勢圖”、“出票量走勢圖”,以及大麥想看人數、大麥評分、首日上報票房等具體資料。如此一來,無論行業人士還是購票觀眾,都可經由查閱此榜單獲知各類演出的票房、出票量、平均出票價等關鍵資訊。

但燈塔目前這套資料系統還尚不完善,其呈現的大多是市場熱度相關資料。因更具體的劇務銷售資料(如)還未被接入,它暫不能實現與電影票購票相似的“劇場在售專案票圖實時同步”體驗。不過,演協秘書長潘燕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介紹到,該平臺的二期建設或可實現對上述體驗的達成。

打擊黃牛囤票、遏制飯圈虛報

票房透明化的“多重效用”

“這下要好好整治黃牛了”、“不要讓觀眾花天價看演出,沒必要”、“很難不支援”…… 演出票房透明化的訊息剛一公佈,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上掀起了陣陣叫好聲,網友紛紛表達了對實現“觀演自由”的憧憬。

行業人士這邊,票房首次公開的訊息也被行業各方奔走相告,大家都意識到,這或傳遞出全方位整頓行業亂象、推動演出市場進入“新紀元”的一個訊號。

一方面,票房透明化第一效用是打擊黃牛。當演出售票資料被一目瞭然地展示給公眾,對“黃牛囤票”行為是一次集體性監督。拿此次燈塔專業版的資料為例,從“人均購票量”這一指標我們就可看出一些門道。

犀牛君翻閱燈塔的演出票房榜發現,多數演出人均購票量都在個位數徘徊,這是健康的銷售狀態。但9月11日,有一場在泰安市演出的音樂劇《十二生肖之獸首傳奇》人均購票量顯示為“238張”,要麼該演出是團體包場,要麼它的售賣存有黃牛囤票的嫌疑。

真相是什麼,讓資料說話。票房透明化的另一效用是針對飯圈攀比。長久以來,飯圈粉絲們喜愛用演唱會銷售資料來標榜自家愛豆的人氣和演出號召力,彼此攀比。但由於演出資料沒有統一資料指標去衡量,粉絲們口中的資料多數都有虛報的水分。

事實上,早年飯圈經濟盛行之時,有些演出公司為了推自家愛豆藝人,經常採用一些偏門操作讓其演出資料顯得更“好看”,以此吸納商務資源。今後用票房指標統一衡量演出熱度後,這些僅透過資本運作、包裝的流量藝人演出究竟能不能抗市場,現在才到驗證的時候。

最後從宏觀影響看,演出票房透明化或能幫忙提升整個行業的運作效率和工業化程序。

演出專案方從此有了“真實可靠”的資料參照,既可更針對性地進行宣發策略謀局,又可規避因資料誤差帶來的高風險;演出投資者能切實掂量、評估出一個專案的資料“真相”,有助於該行業的投資迴歸理性、吸引新投資人進入,對行業的長期有序發展影響深遠。

“統一資料對接”執行尚有難度

以《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為依託,演出票房透明化對演出市場亂象的整治意見建設性相當強,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執行層面。

燈塔專業版率先搶下演出票房榜“行業首家”頭銜後,後續其它第三方資料平臺會否願意對接該系統存疑,該系統能否在大眾層面產生影響力還不一定。

更棘手是與劇務售票系統、演出專案方的對接,這涉及到的是他們能否割捨掉利益鏈條的問題。長久以來,黃牛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本質上與演出專案方、劇務方、場館方樂見其“熱炒票價”坐擁分割紅利有關,“統一資料對接”來打擊黃牛,其面臨的阻力難以想象。

另一方面,常年來全國各地的演出場館、劇場、票務系統各自獨立運作,忠實受眾都形成了固定的消費習慣,令全國統一票務銷售模式的執行難度相當之高。

例如,北京人藝劇場這麼多年來一直保有“會員制線下排隊售票“的模式,難以計入數字化票房資料統計,但如若輕易推動統一的數字化售票,對北京當地戲迷慣常的消費習慣將造成較大的衝擊。

而如果放棄統一全國票務的售賣流程,演協第一階段對接大麥、秀動等全國性票務平臺難度不大,但對接全國各種五花八門的劇務系統,督促各地主動上報票房資料,這溝通成本可謂不小,對接成功率有待觀望。

言而總之,從制定頒佈《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到分步驟穩步推進票房透明化,演協針對演出市場亂象的整治決心、整治想法都很突出,幫助打擊黃牛囤票、遏制飯圈虛報都是為觀眾謀長期福利的重大利好,但距離建立一個真正透明、全面、可靠的演出票房系統,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七星彩「2638」精選規律組合走勢,芝麻差分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