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引子:“時光荏苒,社會變革。如今,為了時代發展的程序,要求它離開。我們總要試著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它將會成到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它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

《鋼的琴》是由張猛執導,王千源、秦海璐等主演的影片。影片講述了90年代的東北面臨著轉型,原鋼廠工人陳桂林在下崗後,為了維持生計,組建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生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小菊和他鬧離婚,轉投有錢的假藥商人的懷抱。在對女兒小元的撫養權上,夫妻二人爭執不下。熱愛鋼琴的女兒提出:“誰能給我買一架鋼琴,我就跟誰。”為了得到女兒,陳桂林在四處籌措買鋼琴的錢未果後,打算聯合自己的夥伴自己造一架鋼琴。影片以陳桂林的家庭困境對映整個社會轉型的動盪。面對巨大的時代變遷,張猛沒有用沉重的態度去敘事,而是透過一種近乎荒誕喜劇的效果,在詼諧幽默中有著對現實的人文關照,表達了對一個逝去時代的追憶和緬懷。

影片中多采用全景與對稱構圖,環境的表意功能被放大。影片中有兩段陳桂林和小菊談判的畫面。影片伊始,他們倆分別位於畫面兩側,在爭論孩子的撫養權,兩人所佔背景的差異明顯,陳桂林背後街道破落,雜草叢生,而小菊一側街道整潔,井井有條。透過環境的差異交代二人生存狀態的差別:陳桂林失業下崗,而小菊則要嫁給藥商。

此段落表面上看是爭論孩子跟誰會幸福的世俗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雙方已然分化並且相距懸殊的經濟的差距。第二次則是陳桂林在經歷借錢買鋼琴,到造假鋼琴,到偷鋼琴,再到造真鋼琴,這一系列的挫折後,終於決定讓小菊帶走女兒。和第一場戲的畫面作比較,前者採用仰拍,後者採用了俯拍,造成人物力量感的區別。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中,人變得渺小,慢慢放大的鏡頭將人物擠出畫外,時代成了主角,整個畫面充滿了無力感。

陳桂林的父親是工人代表的失語者。社會的變革,工業的沒落,生存的艱難和無法逃離的困境,使他們漸漸活成了一個個苦悶的沉默者,他們無法正常向人們表達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只能遊離於正常的社會之外,成為了社會的邊緣群體。父親在整部影片中沒有一句臺詞,只是在陳桂林和女兒“彈鋼琴”時,發出了幾聲沉重的咳嗽,而後被陳桂林嚴厲制止住。此外,在陳桂林去找留蘇的汪工請教做鋼琴,曾提到過父親的意見“炸煙囪那事哈,就連我爹那樣的他都跟著簽名了聯名寫信有用嗎?不可能聽你們幾個老職工的”。表達出工人的留戀,而當象徵著工業的煙囪倒下時,父親也被真正的摧毀。

鋼琴上被寄託的情感早已經超過鋼琴的本身。“從鋼變琴的過程,就是這些已經被邊緣化的小人物再次站到舞臺中央的過程。”影片花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來講述陳桂林召集好友造鋼琴。先是留過蘇的汪工,當過廚師的王抗美,到承包鋼廠挖廢鐵的老季,曾經私自配鑰匙被開除的快手。眾人在“卡拉ok”相聚,眾人唱起《懷念戰友》,塑造一批下崗工人鮮活的群像。陳桂林帶著工友們回到鑄造車間,開動車床,製作沙箱,使得工廠在工人自己的手中再次運轉起來。

手工製作一架鋼琴,看起來很滑稽,但對下崗的陳桂林等人來說,這是他們作為個體被拋入歷史後的一次迴歸,是重新照亮自己的事情,因為做鋼琴,他們又一次回到了集體之中。破舊的廢棄廠房像是一個烏托邦,他們在這裡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對他們曾經的集體生活時代的反映,雖然過程充滿困難與艱辛,但是就像汪工所言:“沒有敢想敢幹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們工人乾的事! ”

煙囪作為工業時代的符號,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陳桂林的樂隊在煙囪下的演奏,以煙囪為象徵的傳統工業,一度是東北發展的重要支柱,靈堂設在煙囪的正下方,暗示著工業時代的壽終正寢。為了保住煙囪,眾人包括陳桂林的父親寫聯名信組織拆掉煙囪,表達了對工業時代的挽留。汪工在工人們集合開會時說:“在我的眼裡,他就像是一個被遺忘許久的老朋友,有一天他突然要走的時候,我不知道是該竭力的挽留,還是看著它默默的離去。

如果我們成功,它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它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好像老在做著讓人察覺不到的小事,還總是失敗,還總是不放棄。而你看不見的是,他們心裡有個地方,那裡沒有那麼多的成敗,有的是愛、夢想和希望。煙囪的意義更多不是其本身的功能,而是作為工業的標誌。面對社會改革,迷茫的工人們,面對全新而未知的生活,充滿著不安與迷茫。最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鋼廠的兩個大煙囪也要被徹底炸燬,很多過往的小鎮居民為煙囪送別,在所有人的注視下,它轟然倒塌。

影片的結尾,大家圍著鑄造好的鋼琴,小元詢問陳桂林:“爸,你想聽什麼?”陳桂林答:“越簡單越好吧。”眾人用簡單的曲子來表達對曾經歲月的緬懷,在悠揚的琴聲中,那個歸屬於集體的時代真正結束了,另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啟。

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創想-鐳射位移感測器未來市場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