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動作極其複雜,需要中樞神經、平衡及協調系統、下肢、上肢、軀幹共同參與,無論哪部分出現問題,都可能會引發運動功能障礙。基於行走姿勢的重要性和複雜性,以及其與多種運動機能的相關性,在醫療和康復領域常常將步態分析作為運動功能障礙診斷的重要手段。步態分析的常用手段如下所列。
瞭解病史詳細瞭解患者基本情況,瞭解其病史、手術史、康復史,從主觀上尋找可能影響步態的因素,並在後續的檢查和評估過程中重點關注。
手法檢查主要包括各個相關部位的肌肉力量檢查、關節活動度檢查、感覺功能檢查(包括本體感覺)、外觀形態檢查等。可與健側進行對比,也可與其他健康者做對比。
步態觀察1、觀察角度。首先採用自然步態,從前、後、側面三個角度進行觀察。可以讓患者在特定步道行走,也可在跑步機上行走。最好能夠讓患者在設有多個攝像機(不同角度)的環境中行走,以便於透過影像資料進行反覆的、詳細的步態觀察。2、步行姿態觀察。參考步行週期方面的研究資料,對步行節律、時間週期、空間規律(步長、步寬等)、關節姿態、穩定性、流暢性、對稱性、重心偏移、手臂擺動、神志和表情、輔助裝置的作用等方面進行觀察和分析。3、調整步態後進行觀察。可要求患者加快行走速度,透過肌肉收縮速度的加快引起身體平衡性、協調性方面的偏差,讓異常步態得到顯現。可要求患者進行極慢速度的行走,使疼痛、平衡性等方面的問題得以暴露。可要求患者減少足部接觸面(例如:用前掌或足跟行走),減少步寬(例如:沿一條線行走),使用矯形墊。還可透過閉眼行走、閉眼站立、立停、拐彎、轉身、繞障、上下樓梯、坡道行走等方式進行進一步的觀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