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如果中小檔期連一個基本的“穩定面”都站不住腳,那怎麼能去稱為一個檔期呢?

總結中秋檔的第一步應該是首先思考這究竟能不能稱為一個檔期?

今年從下半年開始,整個市場急轉直下的形勢其實讓很多焦慮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大的暑期檔失守,端午檔、七夕檔以及現在的中秋檔也無一例外全部“犧牲”。但現在並不是強裝打氣或者焦慮指責的時候,現在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類似於中秋檔這樣的中小檔期究竟能不能算是檔期。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疑問,在於大多數中小檔期沒有任何一個基本的“穩定面”。很多中小檔期會和大檔期重疊,這是跟隨法定節假日的變動而變動,但即便不重疊部分中小檔期也是夾在兩個大檔期,本身就只是一個“緩衝區”。所以,在時間和檔期容量上就不穩定;

其次,中小檔期由於自身的檔期特性,往往不會有國產大片進駐,那麼就依靠兩類影片,中等體量的國產片和引進片,但今年引進片出現了極大的變動,所以在內容上也出現了不穩定。

最後,今年整個市場的特殊性在於客觀原因不可控變得“可控”。例如疫情的反覆,觀影人次長期流失導致的情緒缺失,這些客觀原因看似“不可控”,但在長達一年時間裡就會形成相對穩定的“流失”。缺乏足夠優秀的內容拉攏,那麼終端就會出現大問題。

如今,對於中秋檔這樣的中小檔期來說,只能選擇暫時無視。好或者壞,本質上不會對全年市場產生極大的影響。如何透過四大檔期的“合理利用”,重新透過檔期“倒逼”內容供應,重新讓整個產業走上正軌,才是當下最為重要的事情。

1

中秋檔不值得焦慮

檔期下滑是完全意料之中,甚至都不應該為此焦慮。

根據燈塔專業版的資料顯示,今年中秋檔共計三天,從9月19日至9月21日,3天總票房4.98億。這個資料究竟該怎麼來看,實際上是很難的。因為按照同比的話,毫無同比性。2020年,中秋檔包含在國慶檔裡且還是國慶檔首日。所以在多部影片強有力的帶動下,2020年的中秋檔,一天票房就達到了7.45億。如果說2020年特殊,拿2019年做同比的話那2021年中秋檔的確出現了大幅度資料下滑。

但今年中秋檔資料下滑並非沒有徵兆,並且在疫情反覆的影響下,此前大盤一度跌破3000萬,部分地區影院也隨時可能會關閉。儘管今年中秋檔放映場次創作了新的紀錄,但這主要歸結於今年是3天假期,且銀幕數量相比2019年有物理性增長。從觀影人次來看,今年中秋檔三天只有1318萬的觀影人次,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下滑了28.4%和44.5%,比2018年的1528萬還少了210萬。

基於此,在覆盤中秋檔的時候,大家習慣性放大下滑的票房資料和下滑的觀影人次。但是對於中秋檔來說,下滑是對比的結果。從下滑的過程來說,今年下半年對於中國電影市場就是一個極度艱難的情況。由於疫情等因素影響,影院成為了非常不穩定的“社交場所”。隨時可能因為所在地區疫情管控暫停營業,這讓很多觀眾觀影習慣被打亂,長期下去對於觀影情緒就是一種消耗。所以寄希望在中秋檔拉觀眾入場,從趨勢上來說本身就比較難。

其次,從內容供應上來說,中秋檔的確有幾部新片入局。《峰爆》作為一部災難片,在這個檔期裡算是絕對的“頭號種子”。雖然電影的觀眾評分並不低,也有朱一龍這樣的“流量”,但是內容上天然的缺陷和缺乏足夠的社交話題,並沒有讓電影出圈。而《關於我媽的一切》也是同樣,“高分高口碑”並沒有換來高票房。電影“親情哭片”的標籤和本身難以出圈的配置導致電影形成了體量內耗,無論電影的口碑再高都難以突破2億票房。

除了這兩部比較突出的新片外,剩餘新片和老片都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內容供應上,中秋檔其實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短板。在一個熱度低迷的大環境裡,如果內容無法出圈,那麼整個市場就會陷入死迴圈。

所以,無論是票房成績的下滑還是觀影人次的下滑,都是一種必然。

2

中小檔期,需要暫時無視

不合時宜的過分誇大焦慮。

其實如今回過頭來看,要看清楚中小檔期的本質問題。根據燈塔專業版的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電影市場一共有13個成型的檔期。傳統的四大檔期分別是春節、暑期、國慶、賀歲,這四個檔期基本上成為了國產片的絕對首選。

除此之外,剩餘9箇中小檔期基本上都是一到三天的小長假。但因為法定節假日的變化,所以很多中小檔期是非常不穩定的,這不僅僅是中秋檔一個檔期的問題。除了六一兒童節、情人節、聖誕節之外,9箇中小檔期裡有6個檔期大小會根據法定節假日的多少來定。

例如2020年的元旦檔只有1天,2021年則是3天;例如2019年的五一檔則是從5月1日至5月4日,但2020和2021年都是從5月1日至5月5日。2014和2015年則又是從5月1日至5月3日;例如中秋檔,偶然和國慶會合並,其中2020年甚至和國慶檔首日重疊。

拋開中小檔期缺乏相對固定的檔期容量,中小檔期本身就有非常大的現實困境。元旦檔夾在賀歲和春節兩大檔期之間;六一檔和端午檔以及七夕檔本身又是包含在暑期檔之內;中秋偶和國慶檔重疊,不重疊也是在暑期檔和國慶檔之間;聖誕檔本身又是在賀歲檔之內;

檔期和檔期之間完全沒有任何合理性,尤其是檔期頭部集中化程度增高,中小檔期本身就是中腰部影片的緩衝區,在市場尚可的情況下或許會有喘息機會,但沒有也實屬正常。

此外需要明確的是,元旦、中秋、清明、端午,這些二級檔期本身是電影在鼎盛時期為了營銷所做的一種營銷手段,沒有穩定的觀影人群,沒有濃厚的觀影情緒,沒有吸睛的內容進駐,檔期根本不值得一提。

今年對於整個中國電影市場來說,最大的痛點在於疫情常態化管控看似讓整個市場恢復,但實際上從內容供應到觀影情緒,都有一些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矛盾。例如經過了將近兩年時間的疫情影響,上游的內容供應存在缺口短期內會形成片荒。而下游由於疫情管控,在長達近兩年時間觀影習慣被打亂,在缺乏足夠優秀內容支撐的情況下,觀影情緒就會大大降低。

上游和下游存在的矛盾,自然會對中小檔期造成非常明顯的影響。此時還糾結於中小檔期票房是升還是降,那麼這種焦慮的意義在哪呢?是讓上游製作更好還是讓下游觀眾更多?

3

如何透過檔期“自救”

透過大檔期來倒排整個市場的檔期規劃。

其實在好萊塢,大製片廠都是透過檔期來倒排製作週期,這種模式相對而已會提升效率,也能讓整個市場規劃更加清晰。但是在國內,由於過審等一系列問題,透過檔期來倒排製作週期一直沒能成型。

在《紅海行動》上映之前,在專訪博納影業於冬時,於冬表示博納影業一直採取這種大製片廠制度,透過檔期來倒排製作週期。所以在專案儲備上相對比較豐富,大檔期和中小檔期的規劃也比較清晰。

但在疫情之後,無論是巨頭還是中小內容公司,實際上在專案儲備上的能力都遠遠不足。尤其是疫情導致專案回款週期延長,再加上製作成本的不斷上升,資金的缺口會導致專案的不穩定因素增高。再加上這兩年主旋律影片對於頭部人才的抽調,導致資源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傾斜,對於專案製作是具有一定傷害的。

那麼在現有市場格局下,想要讓整個市場恢復到一個正常狀態,其實需要對檔期進行一次重塑。從今年上半年的春節檔來看,整個市場還是會因為頭部影片的密集扎堆能“炸出”可觀的市場潛力。但是春節檔也能看出,整個檔期“過密”所造成一些影片體量上的損耗。

在即將到來的國慶檔,也能看到國產大片的迴歸,目前並沒有出現過分扎堆的情況,這本身是一種比較好的現象。整個市場想要安穩恢復,需要對大檔期先進行重塑調控。在大檔期合理利用的情況下,根據四大檔期來兼顧中小檔期,從而讓整個市場的內容供應迴歸到一個相對正常的節奏當中。

任何人都明白,中小檔期本身不足以撬動市場回暖。如今之所以看重中秋檔,在於整個市場過度低迷,以至於不得不寄希望中秋檔可以爆發。但是現實是這種期待本身就不合理,是一種對市場焦慮的轉移。

如今整個市場遇到的問題,不可能透過一兩個檔期的好壞有明顯的改觀。如果整個市場的檔期利用不能重新被審視,按照疫情前的標準和慣性,那麼市場的不穩定性依舊會很高。而且由於外在原因的不可控,導致整個市場的應變能力過差。

5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同樣的東西,8種賣法,價格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