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這兩位中國物理學家(獲獎時兩人均為中華臺北籍)一個三十一歲,一個三十五歲。
如此年輕就達到了很多科學家奮鬥終生也無法企及的高度。學界都期待著兩位理論物理學的青年才俊能在合作探索宇宙規律的過程中做出更大貢獻。
可惜事與願違,李楊二人沒多久就分道揚鑣。兩位天才科學家的決裂甚至影響到了新中國的科研教育事業。
1972年中美關係解凍後,李政道和楊振寧先後歸國訪問,圍繞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兩人的意見簡直就是針尖對麥芒。
李政道重視基礎科研,楊振寧要求凍結基礎科研經費、以發展應用科研為主;李政道主張建高能加速器,楊振寧堅決反對。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兩位科學家決裂的如此徹底?甚至周總理和鄧公親自出馬都無法緩和兩人的關係。
獲得諾獎時的楊振寧和李政道
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李政道和楊振寧決裂的核心原因就是論文名字排序問題。
愛因斯坦和李楊二人談了很久,結束時還握住李政道的手說:“祝你未來在物理上成功!”
此時的李政道和楊振寧真可謂風光無量!不過兩人關係的裂痕也開始產生。
根據國際慣例,合作論文的作者署名應該按照姓名英文首字母排序。第一篇論文《凝聚理論》完成後,楊振寧提出自己年長李政道四歲,所以想署名在前。
李政道勉強答應,但是已經心有不滿。第二篇論文《狀態方程和相變的理論》堅持按照國際慣例,自己署名在楊振寧之前。
論文署名的事情讓李政道耿耿於懷,他為了遠離楊振寧離開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教,後來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最年輕的物理學教授。三年多時間兩人的生活和科研沒有任何交集。
合作研究中的楊振寧和李政道
直到1956年,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看望李政道。兩人因為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發表的一篇爭論了起來,這一爭論擦出了不同尋常的火花,兩人重新合作,最終共同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
可沒想到獲得諾獎卻加劇了兩人關係的破裂,因為在領獎時楊振寧再次要求打破國際慣例,自己先於李政道領獎,楊的夫人杜致禮還要求出席典禮晚宴時最先出場,這樣可以由瑞典國王陪同,楊振寧次之,王后陪同。
李政道極力反對,李的夫人秦惠箬他,不要因為這種小事惹外國人笑話。李政道才勉強同意。這件事情讓李政道和楊振寧關係的裂痕變得更大了。
領取諾獎時的楊振寧
後來《紐約客》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宇稱問題側記》的文章,記述了李楊合作發現宇稱不守恆問題的故事。
楊振寧說這篇文章中有很多讓人痛苦的地方,提出文章中很多處應該是自己的名字在前。
李政道覺得楊振寧的要求很無聊,決定終止兩人的學術合作,至此兩人徹底決裂。
小秦認為,從性格角度看,李政道和楊振寧的決裂是必然的。
楊振寧老先生似乎更喜歡活在聚光燈下,到處拋頭露面,這些年他的近況國人無人不知;李政道為人處世似乎更低調一些,如果不是寫這篇文章要查閱相關資料,我都不知道李政道老先生06年就開始擔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性格衝突加上科學家的較真導致兩人的決裂難以避免。
李政道和楊振寧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