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在網上碼字至今已經兩年出頭。前幾天稍稍整理了一下寫過的300多篇文章,發現我觸及最少的朝代,不是因為年代久遠而堪稱史料荒漠的三代,卻是近在咫尺的清朝。
清朝不受人待見,我也懶得招罵
其實這也不奇怪。畢竟清朝最後的70來年涉及到近代史,不是我的菜。更重要的是,如今在網路上最不招待見的朝代,清朝要是謙居第二,那肯定沒誰敢稱第一。因此作為一個自媒體,想正經寫點清朝的那些事還不招罵難度還是挺大的——我費老大勁寫篇幾千甚至上萬字的文章,經常連盒煙錢都賺不回來也就算了,要是還被罵成狗,你說我的腦子是不是有點不正常?
當然,我寫作的驅動力是樂趣。只要興之所至其他的都不是事,比如說今天我就想誇一誇清朝。
在某種程度上,清朝是個集我國兩千多年王朝史之精華的朝代。有了這兩千年的經驗和教訓加持,再加上清朝中前期的皇帝大多靠譜,所以許多令無數前朝統治者頭老大的難題,對他們來說就不算啥難題了。
像是讓歷代王朝熬不過300年魔咒的土地兼併問題,雍正皇帝胤禛甩出個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兩連擊就基本搞定;像是此前只要人口規模接近億級這個關口,朝廷就養不起,只能坐視民不聊生或透過戰爭等暴力手段“減丁”。而清朝最多時養活了超過4.5億人,雖然大都窮嗖嗖的,可正是憑藉著這麼龐大的人口基數令其在王朝末期屢遭劫難卻立而不倒,又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支撐著我們的民族熬過了那一場殘酷而又漫長的戰爭。
再比如在中國歷史上,開國150年後仍能開疆拓土的王朝,唯漢與清;又恰是這兩個朝代,才能在佔有西域這塊土地後至死也不曾放手;而唯有清朝,才能在東北、大漠、西域、青藏等邊地派遣文官進行實質性的統治,而非實施軍管或僅有個名義上的宗主國頭銜;又是清朝,透過武力征伐+聯姻+盟旗制+宗教這一套組合拳,徹底消弭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之久的“北患”。
![](http://timg.juduo.cc/2021/10/030dc151160f4d698f8b117b2997c2b0.jpg)
幾乎清朝所有的精華,盡集於康雍乾三朝的140年
當然,“我大清”身上的毛病也是一大堆,這是君主制政體下無解的頑疾,我也無意替其爭辯。不過我認為清朝在今天如此招罵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倒黴——誰能想到天底下還有個叫洋毛的玩意?
周公孔聖沒說過,秦皇唐宗更沒遇見過,要不趕緊去太廟燒柱香問問老祖宗野豬皮(努爾哈赤這個名字的滿語諧音)?可惜洋毛是從南邊來的,老祖宗一輩子連山海關都沒打出去過,估計碰上了也得是一臉懵逼。
再也沒法史為鑑、也找不到祖宗解惑的大清君臣慌了手腳,應對得一塌糊塗,遂喪權辱國,遭萬世痛罵。
捱罵也不冤。可有些人罵嗨後不免胡言亂語,比如說大明若在則如何如何,讓人頓有天雷滾滾之感。
你確定不是在開玩笑?
01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平定了準噶爾之亂後,清朝的疆域達到極盛——北起唐努烏梁海,南至南海,西抵蔥嶺、巴爾喀什湖地區,東達大海(含庫頁島、臺灣及澎湖等島嶼)。不算名義上統治的羈縻地區(大約150萬平方公里),此時清朝的國土面積約為1316萬平方公里。
清朝地盤最大那陣子,除了亂開地圖的元朝誰也沒法比
除去統治能力一塌糊塗、經常連哪片地盤歸自己管都搞不清楚的元朝,中華上下五千年裡沒有哪一個王朝的版圖之遼闊能與清朝相提並論,就連以開疆拓土之威名垂千古的漢唐也不行。
那麼明朝極盛時的疆域有多大?這個問題史書上只是說永樂年間大明朝的疆域北起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最南方設有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今緬甸、寮國及泰國的一部分),西至今新疆哈密,東到大海。至於具體的國土面積只能靠猜,有710萬到1000萬平方公里等不同的說法(我還見過兩千萬甚至三千萬平方公里的版本,對這種地圖開疆的本事我也是服)。
但這種盛況維持的時間極其短暫。在北方,到了宣德年間明軍便從深入大漠的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一路後撤到長城沿線,形成我們都很熟悉的九邊防線;在東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撤銷了奴兒干都司,到晚明乾脆連遼東這塊華夏故地也守不住了;在西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軍盡棄嘉峪關以西之地,自此連西域的邊兒都再沒沾過;在南方,宣德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隨後不久深入東南亞的三大宣慰司也遭放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
爺爺開疆,孫子棄土。在朱瞻基這個“好聖孫”手中,一代大帝朱棣費盡心血開闢的土地幾乎丟了個精光。
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左右——那時闖逆還沒造反、建賊也未起兵、老朱家還有5位皇帝陛下在排隊等待接班,離朱由檢自縊煤山尚有將近百年的時光——大明朝的版圖已經收縮到了350~400萬平方公里的水平,即所謂的“兩京十三省”,與1800年前的秦朝疆域大致相當。
到了明朝中後期,疆域已經跟秦朝沒有太大的差別了
而此後,自然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那麼以擅長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而遺臭百年,估計還得繼續臭下去的晚清呢?
從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起到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頒佈《退位詔書》止,在這71年間晚清政府同外國政府或外商、國際組織一口氣簽訂了1175個不平等條約之類的玩意。其中涉及到割讓或租借土地的有10個,共割讓土地約155萬平方公里。
甭管咋樣,丟了祖宗本的不肖子孫就該罵
故此,在清朝亡國時留給繼任者的領土面積大約是1160萬平方公里——即便是跟中國歷史上各大王朝的極盛期相比,亡清剩下的地盤也僅次於元、(盛)清、唐,能排在第4位。
這意味著什麼?
在君主制政體和傳統儒家文化不可動搖的前提下,妄談什麼資本主義萌芽、工業革命或是科技大爆炸純屬扯淡。在這種情況下,地盤大、人口多才是硬道理。哪怕到了今天,但凡是個領土大國或是人口大國,即便混不成世界級強國起碼也能當上地區一霸。當然,人間奇葩三哥不在此列。
試想,若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時我國只剩下300來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先別提在缺乏足夠戰略縱深的情況下能不能熬過那一波又一波的劫難,以當時孱弱的國力和低下的技術水平,能不能養活得起將近5億人口都是個問號。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朝喪權割土基本完畢,剩下約1160萬平方公里國土
當然,在亡國前夕失地喪土、自家的輿圖沒臉拿出來見人的現象並非明朝所獨有。事實上除了漢、清等寥寥數朝外,歷史上大多數的王朝末年都不比大明朝好到哪裡去。
02
在夏商周這三代之時,實際上還沒有國土的概念。雖然夏後、商帝、周王們嘴裡嚷嚷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事實上他們實際能控制的土地少到了可憐的程度。
比如說西周——西起岐陽(今陝西岐山以南),東到圃田(今河南中牟以西)之間的渭、涇、河、洛等江河流經的地帶算是周王直轄的土地,稱為王畿。其中鎬京(今陝西西安)稱為“宗周”,洛邑(今河南洛陽)稱為“成周”。
![](http://timg.juduo.cc/2021/10/05f25c2933b84f9289dc530b4da5d15f.jpg)
除了王畿以外,其他地盤跟周王真沒多大關係
除了王畿之外都是諸侯國的地盤,周王只有名義上的所有權,但實際上根本說了不算。不僅如此,他還得不停將新開闢的土地甚至是王畿封賞給立功的老諸侯或是降順的新諸侯。這就導致諸侯國的地盤越來越大,周王直轄的土地越來越少,諸侯們要是還服管、不禮崩樂壞就見鬼了。到了平王東遷以後,王畿就剩下了巴掌大,還在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將這最後一塊地盤分封給了東周和西周兩公國。
史書上說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攻入雒邑宣告了大周朝的滅亡,但事實上在此前的112年間周王早就成了名下沒有一寸領土的奇葩帝王,只能跟東周公國借了塊地方作為立足之地。
所以要是搞個亡國前地盤最小的朝代排行榜,那麼周朝當仁不讓能排在首位:國土面積為零。
周朝的教訓想必令橫掃六國的始皇帝印象深刻,也堅定了他將郡縣制推行天下的決心。不過大秦帝國在短短15年間倏忽而亡,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與其版圖擴張至最大幾乎同期——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趙佗攻打甌駱,是秦徵百越的最後一戰,次年便爆發了大澤鄉起義。再到了兩年後的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大秦朝亡國。
從珠穆朗瑪峰一躍跳進馬裡亞納海溝的感覺有多嗨皮?沒誰比秦人更有發言權。
![](http://timg.juduo.cc/2021/10/cc7b6fb9fe2140f698c4324500c87e97.jpg)
僅僅存國15年——秦朝的國土還來不及萎縮,就直接沒了
漢太祖劉邦是打著誅暴秦的名義發家的,所以當年老嬴家幹過啥,他要是不反著乾的話保準得被噴一臉口水。於是劉邦眾望所歸的部分恢復了分封制,不但賜予一大堆劉姓子弟以封國,還捏著鼻子分封了七大異姓王。不過老劉及其子孫嘴上說著不要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不但七大異姓王近乎被斬盡殺絕,連自家親戚下手也毫不留情,又是削藩策又是推恩令的,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中期後大漢朝的郡國制已經形同虛設,實際上又變成了秦朝時的郡縣制。
搞定了內部,劉徹才能好整以暇的開疆拓土。這位漢武大帝在位期間吞併衛滿朝鮮、收復南越、降服西南夷,又跟匈奴人殺了個昏天黑地,儘管最終功虧一簣,卻為子孫更進一步搶地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宣帝劉詢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置西域都護府,西漢的疆域達到了極盛——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國土面積達609萬平方公里。
是不是感覺沒有想象中的地盤大、跟大漢朝的赫赫威名不相稱?其實這沒啥可奇怪的。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以當時的文明程度和技術水平,青藏地區太高爬不上去,東北那嘎達太冷呆不住,就連塞外的大漠草原也只能趕緊打個衝鋒然後就撒丫子跑路,要不然非得統統餓死不可……能在西域這塊寶地蓋上大漢朝的章兒,而且至死都沒再撒過手,就足以讓我們對大漢朝的先輩們充滿敬意了。
西漢將疆域拓展到了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所能支援的極限
都聽說過“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讀通鑑論·卷八·桓帝》)吧?那麼到底有多強?
至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漢,大新朝的地盤較神爵二年時就少了珠崖、儋耳二郡(漢元帝初元三年、即公元前46年放棄);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漢,魏蜀吳三國領土中的前漢舊疆加一起較212年前又少了交州的日南郡象林縣(漢順帝永和二年、即公元137年被林邑割據),以及玄菟郡因為受到當地貊胡土著的反抗,地盤丟了一半。
故此至大漢朝亡國時,國土面積大約是58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極盛時的95%——相較於清亡前剩下的88%、明亡前剩下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真真讓人體會到了什麼叫作“強漢”。
西晉在大體上繼承了東漢的遺產。但以河套為主的北至陰山、南抵安定郡(今甘肅涇川)、西起呂城(今寧夏銀川)、東到黃河的大片土地卻被羌胡所佔,國土面積進一步收縮至543萬平方公里。
但這片土地西晉也只守住了51年。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前趙大將劉曜攻陷長安,晉愍帝司馬鄴投降,西晉亡國。次年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史稱東晉——這是漢族王朝第一次淪為割據政權。
過了近400年仍能保持疆域的大致模樣,大漢之強讓人心服口服
只可惜繼承了大漢朝遺產的司馬家皇帝廢材得讓人無話可說
東晉的疆域從來都沒個準兒,偶爾雄起一把能奪回山東半島,捱了一頓胖揍之後名下的25個州就只剩下7個(不計僑州)。在其亡國前夕的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因劉裕北伐拿下關中,東晉的版圖大致上達到了極盛期,約300萬平方公里左右。至於最慘的時候?估計也就剩下了100來萬平方公里。
兩晉還好說,西晉亡國後北方的所謂“十六國”簡直就成了一團亂麻(前前後後出現過的政權大概在30個左右),版圖不能說一天一個樣也差不了多少。此後的南北朝時期情況相對較好,但疆界同樣頻繁變化,難有權威的統計數字,就簡單做個表湊合一下吧。
南北朝各王朝疆域,資料未必準確
03
我一直認為,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被低估的一個朝代。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周靜帝宇文闡禪位於楊堅,大隋朝自此立國;8年後隋軍攻破建康、南陳後主陳叔寶被俘,華夏大地結束了273年的南北分裂重歸一統;又過了29年後的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被殺、李淵廢楊侑後稱帝,建國號為唐,大隋朝就此滅國。
短短37年在華夏數千載的歷史長河中不值一提,國祚之短暫連窩囊廢如西晉都不如,但是隋朝起到的歷史作用怎麼往高裡形容都不過分。比如一代大帝楊堅親手終結了自漢末以來持續了近400年的亂世,重新確立了漢人政權在這片土地上的主體地位,其功堪比始皇帝;比如隋朝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像是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府兵制以及營建大運河等措施對於唐朝及其後千餘年的歷史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再比如在楊堅父子手中,隋軍一改數百年來漢人武力孱弱的舊貌,堪稱是拳打四面腳踢八方——突厥、契丹、吐谷渾、流求、林邑幾乎統統都被打成了狗,就算是令楊廣摔了一連串跟頭的高句麗,也在隋軍的持續打擊下喪失了進攻能力,不得不停止了向遼西方向的蠶食。
不是隋朝開疆拓土的能力不行,而是沒有時間
尤其是當時的塞外霸主突厥,簡直被楊爽、楊素這兩位名將打得魂飛膽喪。所以他們在隋末唐初中原板蕩時只敢坐視卻不敢輕易踏足,又在遭到李靖的一次致命打擊後就近乎於煙消雲散了。
既然大隋朝這麼能幹,那為什麼其疆域最盛時只有約467萬平方公里,連窩囊廢西晉都比不上?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楊堅有過急性子的兒子楊廣。
撕下一塊肉別說嚼爛吞嚥,這位在後世臭名昭著的隋煬帝往往等不及把肉放進嘴裡咬上幾口,就急吼吼的撲向下一個獵物。結果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最後啥都沒吃著,還把自家的江山給整沒了。
但另一個現實就是,當輪到他的繼任者睥睨天下時,舉目望去周邊四夷幾乎統統都是殘廢——正是有了楊堅父子的前人栽樹,才有了盛唐的後人乘涼。
沒有隋朝奠基,很難講還會否有盛世大唐的輝煌
而相較於自己的表叔兼便宜老丈人,唐太宗李世民就像個耐心版的楊廣。這位後人眼中的千古一帝總是謀定而後動,動則一擊致命,而且搶到地盤一定會耐心的消化吸收,然後據為己有——打垮東突厥,大唐有了單于都護府;滅了薛延陀,大唐再添安北都護府;拿下高昌國,大唐的版圖上又多了個安西都護府。
所以急性子的楊廣成了敗家子,有耐心的李世民則成了天可汗。
大唐的版圖在唐高宗龍朔年間達到極盛,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今今俄國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總面積約1237萬平方公里。此後的武周直至安史之亂前,因後突厥屢屢反叛以及與吐蕃在西北地區頻頻展開爭奪等原因,大唐王朝的疆域有所縮水,但刻在唐人骨子裡的開疆拓土的慾望卻從未消退。直到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兩年前,安西副大都護、知節度事封常清還曾發兵滅掉了大勃律國(國都位於今克什米爾巴爾提斯坦),繼續保持在中亞地區的擴張之勢:
“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哥舒)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駝,日馳五百里。”(《資治通鑑·卷二百十六·唐紀第三十二》)
然而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大唐歷137年、經7帝開疆拓土的努力,統統化作了流水。
盛唐疆土之大能排進史上前三
但版圖縮水的本事更是天下第一
那麼唐亡之前,國土到底萎縮到了何種程度?
對這個問題,史學界似乎持有一種諱莫如深的態度,以至於我能找到的晚唐地圖只有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的——不僅距唐亡還有87年之久,而且即便是這張圖也是肉眼可見的不靠譜。
比如黑水都督府早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即已不復存在。至於室韋都督府——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前後,唐廷決定在室韋之地設定室韋都督府,轄區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龍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一帶。可問題是當時唐軍能實際控制的最北端疆界只能抵達今遼寧的部分地區,與室韋都督府根本不接壤,因為中間還隔著一個契丹。
契丹與大唐王朝間的關係從來就沒個準兒,自貞觀年間起就一會兒降順朝貢、一會兒大打出手,而且一直鬧騰到安史之亂。唐朝強盛時尚且如此,待其衰弱了,契丹自然更不安分,很快就轉頭認了回鶻當老大。而唐朝在設立室韋都督府後,也不再冊封契丹首領為松漠都督。至此雙方關係雖偶有反覆,但基本上是撕破了臉,晚唐時契丹在征服了奚、室韋后更是多次入侵幽州、薊州和平州,與劉仁恭、劉守光等藩鎮軍閥打成一團。
此時的唐朝皇帝連劉仁恭父子都管不了,更何況一個既不接壤也不能派官派兵進行管轄的室韋都督府?所以這隻能算是個名義上的羈縻地,僅可供自嗨,算不上實際領土。
因此哪怕離亡國還有將近百年的時光,實際上唐朝的版圖已經萎縮到了大致是秦朝時的光景。如果要是細究的話,恐怕連明朝都不如,疆土縮水之大堪稱史上第一。
此後的五代十國基本就是兩晉南北朝的的翻版,還是一張表解決問題。
五代十國部分割據政權疆域簡表,資料未必準確
04
說起隋朝之後的王朝變遷,人們總是習慣性的用唐宋元明清來表述,實際上也是不準確的——比如宋朝的代表性問題。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從柴家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江山,國號為宋,史稱北宋。北宋立國後迅速發動了統一戰爭,將在南方割據了70年左右的所謂“十國”統統納入版圖之內。但宋太宗趙炅收復北方故土的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幽雲十六州成了趙家皇帝心中永遠的痛。不僅如此,自宋真宗趙恆以後西北的疆土又被西夏所奪,趙炅的子孫們還不得不向契丹人和党項人貢獻“歲幣”買平安。
清朝建立後,曾將前明“兩京十三省”行政區劃中的湖廣佈政使司分為湖北、湖南兩省,南直隸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從陝西布政使司中分出甘肅省,由此設定了18個省份,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漢地十八省”。
北宋的疆域在大部分時間裡距離“漢地十八省”的基本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再後來,人們將漢地十八省視為史上那些完成了大一統的中原王朝的基本盤——誰要是連這都做不到,那就是跟東晉、南梁、後唐之流一個德性的割據政權。
那麼漢地十八省有多大?粗略估算一下大概在400萬平方公里左右,略小於隋朝、稍大於秦朝,與三國時期的曹魏版圖面積大致相當(當然曹魏領土僅侷限於北方)。
那麼北宋有多大?說起來有點可憐,只有區區280萬平方公里。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北宋疆土極盛期並非是在趙匡胤、趙炅、趙禎、趙頊這樣比較有作為的帝王治下實現的,完成這一“壯舉”的居然是“男怕入錯行”的代表性人物宋徽宗趙佶……
到了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也就是北宋在河湟地區設立隴右都護府,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又花錢從向金國贖回幽雲七州之後,其疆界北起檀州(今北京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雁門關,西至橫山(今陝西榆林)、今甘肅東部、青海北部,西南與大理國接壤,趙佶完成了他歷代祖宗都沒完成的偉業,將大宋朝的地盤擴充套件至史上最大的280萬平方公里。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垂死巨人最後的迴光返照而已——僅僅4年後的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女真人攻陷汴梁,徽欽二帝被擄北上,北宋亡國。
宋高宗趙構逃往江南建立起的南宋,國土面積最大時也不過176萬平方公里,連同為割據政權的東晉都不如。
與同期的遼國(489萬平方公里)、金國(361萬平方公里)、蒙古(鼎盛期3300萬平方公里)相比,兩宋打仗打不過人家也就算了,連地盤都相差懸殊,哪還有臉去當“代表”?
北宋已經那麼慘了,南宋更不用提,連東晉都趕不上
至於元朝,我都不知道說啥好。
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違背傳統自稱大汗,引起阿里不哥的反對,於是蒙古出現分裂並爆發內戰。為了爭取宗王的支援,忽必烈預設朮赤后王別兒哥、察合臺后王阿魯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於是蒙古帝國徹底分裂,四大汗國從此只是在名義上從屬於忽必烈這位蒙古大汗,在事實上基本斷絕了往來。
所以元朝的版圖跟蒙古帝國並不是一回事,大致面積在1372萬平方公里左右。但事實上以蒙古人一塌糊塗的統治能力,連相對易於管理的漢地都弄得亂七八糟,更別提像塞外、西北、西南這樣地廣人稀的邊地了。估計就是派人騎馬跑上一圈,然後就宣佈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了……要不是為了收稅,弄不好連個官兒都懶得派。
元朝地圖看看就好,不用當真。畢竟國土是需要治理的,這個本事蒙古人從來都沒學會過……
所以元朝那點事,看看就得,真沒法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