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回家的一段下坡路,就被眼前的紅柵欄給吸引,原來媽媽竹子編制而成的柵欄,已經由兩排整齊劃一的紅磚替代,前院的整體風格有了一個檔次的提升,我三步並做兩步的回到家,放下手中的負重,用聲音尋找爸爸和媽媽,媽媽已在廚房準備午飯,爸爸沒在家,應該是在上面串門去了。
我指向門外的柵欄,媽媽說:“是你爸爸砌的,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他一個人慢慢完成的,把我今年剛剛圍的竹子全給拆了 。說這個經久不衰,無論多少個年頭,都不會被腐蝕掉。”是啊,爸爸年紀大了,依然在努力著改變著家裡,在他還能做些什麼的時候,儘量去做,去做得更多。
在端午節和國慶期間,家裡後院的烤煙房,把我家的後院擋得嚴嚴實實,終於給拆了,廚房變得透亮,一眼就能看見對面的路,那條路還安裝了一個高高的路燈,就算在漆黑不見五指的夜晚,也可以不帶手電筒出來串門了。那堆廢棄的磚頭和水泥塊,在原地靜靜地躺著,任憑風雨侵襲,都知道村裡遲早要做規劃,只是時間的問題。
爸爸也就看到拆下來的磚頭,閒著也是閒著,不用也會被丟棄掉,怪可惜的,何不用來再次利用。正好也就想到了菜園子的竹子柵欄,倒騰一次又能維持幾年,又得媽媽去折騰,辛苦得很。這不機會來了,趁著早晚涼快沒有太陽,爸爸每天清晨起床,後院的那塊廢墟中就有他的身影。遺憾的是我沒能參與到其中,只是想象爸爸蹲在那兒勞作的樣子。
一塊一塊的磚頭被拆得七零八落,有的在表面,直挺挺地暴曬了幾個月,那叫一個難受;有的被掩埋在水泥塊下面,還是被保護的物件,至少還能躲一下陽光,雖然已是“面目全非”,但只要爸爸把它們翻出來,堆砌在旁邊,瞬間就提高了“身價”。
紅色柵欄瞬間讓菜園有了檔次的提升,前坪看上去更有立體感,也是爸爸幾個月以來的功勞。一磚一泥都出自他老人家之手,那雙歷經歲月滄桑的手,天氣沒有要降溫的意思,只趁著太陽未升起,和日落西山之後,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越來越高,越來越長。
遺憾的是沒能幫爸爸打打下手,哪怕是提點水泥漿,搬幾塊磚頭也好。媽媽沒有時間幫忙,有她自己的事要做。我的腦海中,浮現爸爸勞作的場景:和水泥、堆砌整齊的磚頭、相關的工具,他站在中間,偶爾擦拭掉額頭的汗珠,又開始左手拿一塊磚放好位置,右手的砌刀上挖少許水泥,敷在磚頭上面,再用砌刀的那頭敲打幾下,讓兩者之間更加融合得更緊實。
磚與磚之間只有兩頭貼合,中間部分,就有空隙,略有考究,爸爸本身是磚匠,身板硬朗的時候,還經常有人叫他去幹活,所以這個對於他來說,是得心應手的事。也是用匠心精神來打造的柵欄,每一塊磚都凝聚著爸爸的汗水和精力。
爸爸說,竹子編的,時隔久了就要更換,浪費了人力與資源,這樣一來可以說是永久性的了,只要人不拆它,它永遠都在這兒了,最主要是不讓你媽媽再去折騰,也是已過六十的人,體力上也吃不消了。還有就是以後你們回來,周圍環境搞好了,住著也舒心。
看著前坪後院的紅柵欄,夕陽的餘暉照耀在了它堅挺筆直的“身板”上,猶如一面歷經歲月洗禮的鏡子,任憑日曬雨淋,風霜雪雨,依然屹立不倒。更像我們家最忠誠的守衛,也是爸爸對我的期待,希望我如同這紅柵欄,不畏嚴寒酷暑,砥礪前行,去堅強勇敢的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