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全球範圍之中,中國的航天實力可以說比較強,雖然曾經受到西方國家的不斷封鎖,但是我國科研人員們並沒有放棄,獨立自主,團隊合作等等,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路線,從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再到中國探月工程,然後到中國火星探索工程等等,都是一次性地完成,這相比世界很多國家來說,都強了不少。

包括,我們正在建設的空間站專案,神舟載人飛船的不斷髮射等等,都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崛起,沒有其他國家的幫助依然可以實現。而看到中國航天技術的崛起,世界其他國家也在逐步以“中國為榜樣”,發展太空計劃。所以,都期待與中國進行合作。例如:在中國空間站建設的時候,日本,印度等17國先後加入中國空間站,希望未來能夠利用中國空間站進行相關性的專案實驗。

當然,在首批次的專案之中,美國是徹底被拒絕了,因為美國的專案不符合標準。當然,這並非是我國針對美國的一次“反擊”,我們的空間站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肯定不能隨意被“突破”的,所以只有等待後面美國專案符合標準了,我們再來進行相關性的評比,看看符合不。而在中國空間站備受大家熱議的時候,亞洲地區的韓國也進行了一次升空發射,是在韓國的全羅南道羅老宇航中心發射升空。

但是很遺憾的是,火箭未能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韓國首枚自主研發火箭的發射任務以失敗告終。所以,這也是挺惋惜的。不過,雖然失敗了,韓國還是挺高興的,因為高調說明了“韓國太空時代要來了”,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把它準確發射到目標軌道上。這一項運載火箭說強也強,說不強也不強,關鍵是專家進行了一個對比,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如何比較呢?我們來看看情況。

大家都知道,中國用得最多的就是長征運載火箭了,並且中國製造的長征運載火箭還是比較早了,該火箭是在1965年啟動研製,在1970年的時候,首次發射,並且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軌道,至今已經是51年了,也就是因為該自主研發的火箭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自行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空間大國,當然,這一款火箭已經退役了,大家頂多就看個模型。

該火箭總體佈局是分為三個等級,採取串聯佈局,從箭尾至箭頂依次為一子級、二子級和整流罩(內含三子級)。

一子級結構包含了“殼體-杆系”級間段、氧化劑箱、箱間段、燃料箱及其後過渡段、尾段。

二子級結構包括儀器艙、貯箱和尾段。儀器艙為錐形半硬殼結構,內設有一橫樑,支援慣性儀器基座。

三子級結構由儀器支架和轉接錐組成,儀器支架高0.49米,底部直徑0.77米。

這就是它的公開情況,整個火箭全長29.86米,起飛質量81.57噸,運載能力300千克。而韓國運載火箭“世界”(Nuri)號就是專家與長征一號進行的一個對比。按照公開的引數情況來看,Nuri火箭全長47.2米,重200噸,600-800公里軌道運載能力1.5噸,由液體燃料助推器提供動力。的確,我們從資料引數上來看,的確要比我國51年前的長征一號要強很多。

航天專家黃志澄的判斷的確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說比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研製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整體效能就要差很多了。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為一款兩級運載火箭,該型火箭能將2.4噸的有效載荷送往200~400公里的近地軌道。而韓國“世界號”的三級均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發動機完全沒有采用高壓補燃技術,所以這就出現了差距了。

說別了,這就是一個發動機上看出的差異,不過話說回來,竟然韓國能夠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將其送上太空,那意味著對這項技術的突破,可能也在進行研究了。但是,按照專家的說法,掌握這種發動機技術耗時較長,通常可能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韓國可能還沒有這個經歷來進行研究。

畢竟,韓國的火箭發射打擊真的是太大了。之前研究的運載火箭“羅老號”也是經過兩次發射失敗後才成功了,所以的確也不容易。難道“世界號”也要兩次發射失敗才能成功?當然,這個判斷對不對是不知道的,只有發射了才明白。

而這次韓國首枚自研火箭發射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也算是大部分成功了,“世界”號運載火箭正常完成了全部飛行程式,順利將1.5噸重的試驗衛星送達7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但由於衛星沒有達到預定速度,未能成功入軌,所以最終確定為了“失敗”,就是僅這個過程失敗了,其他都成功了。

所以,這也是為何韓國在發射之後公開說明“第二次肯定能成功”的原因,只有一小部分沒成功了。當然,沒有掌握這項技術的人沒有點評的實力,畢竟我們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機械化的東西一切都存在變化的空間在,這是必然的,第二次能不能成功,也只有發射之後才知道,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韓國的航天技術其實也掌握了一部分,雖然這次失敗了,但是“羅老號”也是成功了的。整體的評價對韓國的這次發射也算是“雖敗猶榮”了,也算是航天技術的崛起吧。

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2021 雙十一:“薇”機四伏,“琦”虎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