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照跑,舞照跳”說的正是跑馬地,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
跑馬地,所在地原名“黃泥涌谷”,三面環山。1841年後,當時的殖民英兵在當地開闢了一塊田地,修成一個賽馬場,從而得名“跑馬地”。之後,又有了另一個名字“Happy Valley”——快活谷。
然而,這個所謂的“快活谷”,實際上並不是真正令人嚮往的樂土,而是一片埋葬了大批因水土不服而“劇終他國”的外來者屍體。對!實際上,快活谷的真身,就是一片令人膽顫心寒的墳場。漸漸地,這裡就成了當地老百姓茶餘飯後,又要驚又要聽的阿飄故事的事發地。
關於這裡的阿飄故事,真是多不勝數,有機會慢慢道來。今天要說的,卻是關於這個“快活谷”最慘絕人寰的一段真實悲劇。話說,當這個頗有規模的賽馬場落成後,就成為中外人士聚集的地方,當時由於交通不便,地處位置近郊,也只能是相隔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才進行一次。但是,一旦刺激緊張的賽馬活動開鑼,前來此地的人那是一個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而每一次的比賽,都會進行3-5天,從而聚集了上好幾百人在現場。
在這裡還要介紹一下,當時的觀眾席是由竹子搭成的竹棚。裡面有設中外人士分開的坐席、女士的專用坐席等。觀眾席分為上下結構,上半部是看臺,而下半部是中空的,並設有小攤檔,售賣零食,飲料等物品,並且是允許使用爐火加熱食物的。
在1918年2月26日,就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件,也是香港賽馬史上最大的災難性事件。話說這一天正是週年大賽開展到中段的時間,馬場已經容納了超過4300名的觀眾。
正當這些觀眾端坐在竹搭建而成的觀眾席中,忘情地觀看著比賽的時候,突然一聲驚天巨響,觀眾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觀眾臺突然中間裂開,整座塌陷,大量的觀眾就在那一瞬間,連同座椅一起墜下。而裂開的搭建材料也隨之塌下,在那一刻間,即時已經造成了大量人員的傷亡。而令人更驚恐的是,在文章前部已經介紹過了,觀眾席下方,是有明火煮食的,碳爐!滾油!明火!掉下去的人,沒有摔死,壓死,也會因這些明火和滾油而燒死。現場頓時出現了一個個火人在跑,這簡直就是人間煉獄!
大火大約燒了二十來分鐘,由於看臺是竹子和葵葉搭建的,再加上風乘火勢,火乘風威,沒多久,當消防員到達現場後,現場已經無力迴天。消防員唯一可以做的不是滅火,而是救人,還有一項最不想做的事情:收拾屍體。
現場的慘況:滿地躺著不斷哀嚎的傷員,還有散佈著燒得面目全非,不能辨認的又或是因高墜而造成支離破碎的遺體。而當時是沒有DNA比對的,辨認工作展開及其困難。在現場能由家屬辨認出來的遺骸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當家屬被通知後,來到現場,見到的是血跡斑斑的遺物,現場充斥著刺鼻的燒糊的味道,還有馬道上擺放著的零零碎碎的殘肢,更多的死者無法辨認。
到最後,實在有太多的殘肢無法辨認,也就只能安排清潔工人,把這些肢體打包後拿到附近的海上傾倒。而透過家屬辨認後的,可以被領會的遺骸也是多得連埋葬的地方也不夠,直到後來,在多方努力下,終於找到一處廢棄掉的咖啡園,才能勉強讓逝者入土為安。
圖片為1923年[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揭幕照片
又例如在凌晨四點多的時候有側騎師準備晨練時看到賽道有眾多的人影晃動,又有傳聞有父親帶四、五歲大的孩子去觀賽時,孩子表示看到很大又大又白的蠟燭在晃動不敢進去等等。